分享

红山文化出土乐器一览

 捉光凑影 2019-08-27
红山文化出土乐器一览

      晋王嘉《拾遗记》中说:伏羲氏时候,礼义文物,于兹始作。去巢穴之居,变茹腥之食,立礼教以导文,造干戈以饰武。丝桑为瑟,均土为埙。礼乐于是兴矣。调和八风,以画八卦,分六位以正六宗。
   这段文字里传达的信息非常明确,即上古伏羲时代,先民已经有了很丰富的音乐活动,丝桑为瑟,就是说把丝线加工好固定在桑木上就成为瑟这种古琴;均土为埙,埙-----象征大地之音的埙也产生了。
   正史论者往往对拾遗类野史传闻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但近几十年来考古发现极大的印证了这类古籍所载不谬。尤其是红山文化区出土的许多礼乐器,生动形象的向我们展示了六千年前甚至于上万年前,先民们就已经有高水平的礼乐活动。出土实物以不可辩驳的力量证明,祖先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目前已经知道的,红山文化出土礼乐器有如下:
一、小河西文化时期的陶鼓
红山文化出土乐器一览
原敖汉旗博物馆馆长邵国田专家认为其时间甚至于比小河西文化时期可能还要早,并激动的提笔写下《一万年前大地的心跳》来阐发这件陶鼓独特的文化内涵,笔者也长时期的关注这件陶鼓,下面对邵老的文章做几点补充
1,古代鼓能起到统领五音的作用,”五音不入“是说五音却丝毫不能影响鼓的声波;
2,红山先民创造出的陶鼓,其作用应该是集祭祀、狩猎、战争于一身的,凡是重要场合都用击鼓来告知天地众神。后来逐渐单一化军事化了,但其乐器的功能始终保持不变。
3.这件陶鼓上的两个兽头,应该是龙九子之一的囚牛-----当然这是我的推测。古人对龙的信仰由来甚久,红山先民对龙的崇拜更是全世界最早的,最典型的,后世许多乐器上装饰时用囚牛,其传统也是源于红山先民。
4,和二里头---陶寺文化区遗址出土的那件陶鼓相比,红山陶鼓轻松要早两千年左右,真正的中华第一鼓在红山文化区,不是陶寺遗址那个鼓!许多所谓专家的结论是坐井观天的结果,也有地方政府急功近利要炒作本地文化发展旅游抓钱的因素在里面,但往往弄出笑话,大跌眼镜!
5.和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筒型器“相比,陶鼓的造型首先要符合声学原理,那些陶筒上面没有为共振设计任何声波通道,明显不是鼓!更没有用来固定皮子的突起,怎么把皮子蒙上去,在工艺上就不对路,所以不能称其为鼓,真正的鼓是什么样的?要看这件!
红山文化创造了多少个世界第一,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发现。
红山陶鼓,中华第一,业界应该立刻予以正名。
这件陶鼓的历史文化内涵还远远不止这些。
另:和邵老持不同观点的人认为,此鼓是赵宝沟文化时期的,距今六七千年左右-------留此,待进一步论证。

二、兴隆洼文化骨笛
红山文化出土乐器一览
这件骨笛曾经在红山文化国际博览会上,被前赤峰学院院长席永杰先生用古法演奏过。它的传奇经历,也是赤峰悠久历史的最好证明。
考古发现,骨笛出土时,多数是成对的,原因是,先民在制作骨笛时要对比着来定音,宫商角徽羽,在当初工具比较原始的时代,不是那么容易定音的,我们的祖先靠着他们的聪明与智慧,在劳动中积累了大量经验,这是中华文明真正的根!

三、陶铃陶埙
这类乐器,多以细泥陶塑造。里面预先装好了砂粒,烧制好后,出窑直接可以用了。声音清脆,我分析主要在先民的各种演奏中起到打拍子------表现节奏的作用。
比较贵重的是出土的一些陶埙,上面还有彩绘。描绘有人脸花纹的陶埙,是最贵重的。
埙的声音象征大地之音,它属于八音的”土”。寄托了先民对大地无比敬仰。是这片土地养育了先民,所以先民回报大地以无上的崇敬。同时祈求大地赐予人们丰收。
红山 先民的礼乐器,从产生之初就具备了多种功能,在重大场合中不断应用,经常承担诸多社会功能。这是理解红山先民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