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仙游城隍庙考略

 明悟好学 2019-08-27
仙游城隍庙考略
仙游城隍庙大殿 (摄影 游心华)

仙邑城隍庙之由来

古往今来,凡有天下,必设城池,城池大小,必祀城隍。

城隍,原指的是城牆及护城河,《晋书石勒载記上:“時城隍未修,乃于襄国筑隔城垂柵,设鄣以待之。”道教将其视为城池的守护神,称为“城隍神” (见《北齐书》卷二十),上至国都下至省、地、县(市)都建置城隍庙,其规模、制式与当地衙署相当,城隍神亦被列入国家祭祀神灵范围之内,历代多有奉祀。至明太祖朱元璋对城隍愈益顶礼膜拜,登基伊始便大行封赏,册封京都和开封、临濠、太平、和州、滁州六府城隍神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其余各府城隍神称威灵公,州的城隍神称灵佑侯,县的城隍神称显佑伯,各有品秩,俨然“阴间王朝”。城隍由此从单一的护卫神演变为阴界监察系统,道教因之称城隍神职司为“剪除凶逆”、“领治亡魂”等,而官吏赴任,依例须至城隍廟前宣誓就职,以求庇佑,成为民間信仰的重心。清廷对城隍神的祭祀规模也基本依照前朝,不仅平民百姓祭拜,很多朝廷命官赴任伊始,也必到城隍庙里举行奉告典礼,而后履职行事,凡遇到悬而未决的疑案,也往往到城隍庙中祈求城隍启示。尤其是每年清明、中元和十月朔的城隍出巡,规模浩大,蔚为壮观。明太祖朱元璋曾得意说“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

众所周知,仙游自唐天宝元年置县立邑,因仰赖“负山带溪”的天然地理优势,历数十世而无城垣,创县期间虽然发生过几次骚乱,由于防备得当,居民并无后患之忧。但宋绍兴十年(1140)却屡遭不测,山寇长驱直入,居民苦不堪言,其时知县陈致一(宣和六年进士,以左奉议郎任,字贯道,长乐人)率领军民“筑城浚壕”,抵御入侵,由此奠定了仙游城垣的基础。宋乾道二年(1166)知县赵公绸(《八闽通志》作“赵绸”)又开始担土搬砖,构筑四城门,东曰朝京 、西曰元台 、南曰登俊、北曰拱德,城池厚壮,形势坚固。唐时仙游还只是一个中等县,进入两宋以后益发变得强大起来了,成为举世瞩目的“海滨望邑”,向世人昭示了作为东南望县的美好形象。

 

有关仙游城隍庙的史料主要依据有四条:

1、宋宝佑丁巳年(1257)《仙溪志》卷三“祠庙”记载:“城隍庙,县西二百步,旧有庙,淳祐癸卯(1243)知县蔡次传重建。”这是有史以来仙游城隍庙的最早记载,明确指出城隍庙位于西城门“元台”附近二百步的地方,“旧有庙”是指在这之前已有一个旧城隍庙,但始建年代和地点不详。

2、明《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二十五“礼纪”十一记载:“仙游县城隍庙在县治西孝仁里,宋淳祐间知县蔡次传重建,国朝永乐十年(1412)知县李弼重修,景泰元年(1450)知县宋华更新之。弘治五年(1492)知县陈文重建,六年兴化府知事何滔摄县事,成之。”

3、清乾隆《仙游县志》卷十二“建置”载:“城隍庙在西关内,宋初为文庙,后改为城隍,其剙始莫考。淳祐间知县蔡次传重建;明永乐十年(1412)知县李弼、景泰元年(1450)知县宋华、弘治五年(1492)知县陈文相继兴修,万历间知县游瑚(广东南海人)拓基,建寝堂、立仪门、塑神像及仪从六司;署县殷宗器捐香灯、田五亩。崇祯十五年(1642),署县许承钦重修。国朝康熙二年(1663),知县顾玳、典史王廷授、训导范则古捐俸倡修,义民谢世美捐资百金助建。陈显裕、陈宗器、张胤焕、赵省吾、徐缵辂、余绍朋、郑承简、林仕绪、李履顺、唐开芳、陈景祚等同募,众购地扩建,增塑十司。十年修仪门,五十八年邑绅徐南倡修,耆民傅大年、陈启明董事大加丹艧,外筑歌台。康熙年间,耆宾刘鸣岐捐田六亩。”

4、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仙游城隍廟碑記》载:“仙游城西廟,祀城隍之神也。按邑志载,宋初始改文庙为之,自淳祐阅元、明,代有兴建,迨万历拓基更□。创置较周,至国朝康熙年间,乃复大兴工作,废□举修,制称完备,近以历年既久,殿庑楝桷多有圯頹,邑之向善士商瞻顾愀然,奋思修□,鸠白金捌佰余兩,属众□司事董成。兴工于乾隆庚子(1780)之十一月,告竣于辛丑(1781)之七月......”(《福建宗教碑铭汇编》第499页 “兴化府分册·仙游县”)可惜原碑石已经裂为数段,残存于仙游实验小学内,碑题为编者所加。纪德碑按理说是最权威而且可靠的记载,时间、地点、变迁、修缮、董成都一一作了载述,令人可信。

由此可见,较早的城隍庙位于县城西关(关,指关口、隘门或城门,今县实验幼儿园旁),是从旧文庙改建而来的。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清源县署奉命在县西始设儒学,初名清源县学,亦名功建庙学(见《鲤城镇志》),宋咸平五年(1002年)县尉段全将文庙迁移至县衙前的燕池浦,腾出的文庙易为城隍庙,孔夫子让位给城隍神,形成了左衙署、右城隍的新格局,东西呼应,阴阳交感,此乃宋代仙游县城总体建设规划的重要配套工程,实为城隍之大幸,亦为民心所向,万众瞩目。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清代史学家王捷南曾对最早的清源县城定址鲤城提出质疑,他在清道光十九年(1839)撰《闽中沿革表》认为“善化里金奎乡(旧志载“金鸡山”,县西北五里,山多石,方言“金奎”与“金鸡”同音,原作者认为金奎乡为今大济街)一带衍沃,适在县城西北十余里,故老相传有城隍庙旧地,清源城当在其地。”如果这一附说得到应证,那么仙游城隍庙起源可以追溯到唐圣历二年(699)清源置县前后,距今有1300多年历史,比兴化府城隍庙(宋天平兴国末984年建兴化军城城隍庙)还要早280多年,但文史和考古学者至今未做出结论。

此外,还有来自民间的文字记录证明了城隍庙由来已久这一事实。如,清康熙廿五年(1686年)度尾镇洋坂村《山浔坝叙》手抄本,说的是康熙年间洋坂村财主刘氏(女)与村民因农田灌溉引发水利纠纷,村民集体告状,县署判令刘氏赔偿经济损失,切断水源。可是刘氏倚财仗势,不服判决,遂移案兴化府,知府苏老爷秉持正义,维持原判,刘氏拒不服输,最后又上移到布政司,布政司杨大老爷以破坏水利、干扰国课和危及民生的罪名下令拘捕刘氏。此时,刘氏方才幡然悔悟,表示愿意接受原判,被责打二十大板后跪在仙游城隍庙里叩头谢罪,祈求神明宽宥。

《道教传说大观》一书的第一部分“道教神祗传说”里也登载了仙游城隍爷赈灾济民的故事。有一年,仙游遇到百年大旱,木兰溪沿岸庄稼枯焦,百姓们忧心忡忡,熙熙攘攘汇集在濑溪桥头祈神祷雨,此时恰逢仙游城隍爷巡视路过,眼见此景,心生怜悯,急忙上天启奏,玉皇大帝闻报后即刻颁旨批准动用库银三万两救济灾民。于是城隍爷星夜召集各乡、村土地公部署抗旱救灾,派发库银。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濑溪桥头的土地公疏忽大意,竟然缩在家中与妻对饮,以致救灾款被石马村的一个财主冒领30两,城隍爷勃然大怒,立即追查责任,土地公被责打二十大板,并限令追回库银。从此以后,各地土地爷引以为戒,再也不敢吊儿郎当,他们担心夫人紧随身边,沉溺酒色,各自将娇妻送回老家,一心扑在任上。此后,莆仙等地上供土地庙,都只称呼土地公公,而不敢称土地娘娘。可见当时,仙游城隍庙何等威风,令行禁止,谁敢违拗?

仙游城隍庙考略

那么,仙邑城隍庙里供奉的究竟是何方神圣?

《祭法》云:“法施其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能御大灾捍大患则祀之。”宋代以前,城隍神仅仅是各府邑和城池的保护神,宋代以后才逐渐由司城之神发展为司民之神,俨然是冥冥之中的百姓父母官。城隍神的职能也逐渐扩大为保城护民,惩恶扬善,监察万民,祛除灾厄。《太上老君说城隍感应消灾集福妙经》中说城隍神:“公忠正直,有求必应,如影随形,代天理物,剪恶除凶,护国保邦,功施社稷,溥降甘泽,普救生民”,“城隍尊神,显化无边,祷雨则甘霖苏槁,禾稼成熟,祈晴则化阴成阳,应时朗晴。”全国各地城隍爷多为当地或与当地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名宦政要、民族英雄等,如莆田的抗元保宋大英雄陈文龙不但被南宋朝廷封为福州“天下都城隍”,而且陈文龙的从叔、景炎二年抗元英雄陈瓒亦被封为兴化府城隍,并在城隍庙巷口(长寿庙旁)筑起一座“城隍坊”。

城隍祭典盛行于明洪武初,各地奉诏绘城隍之神像,设木主,雕塑像,“合祭于山川坛”,“礼同社稷”。据《乾隆仙游县志》记载,仙邑城隍庙最早雕塑神像是在明朝万历年间,“知县游瑚拓基,建寝堂,立仪门、塑神像”,乾隆年间官宦平民城隍信仰加深,“庙之关于政治者甚钜”,于是大兴修缮,“制称完备”,“庙貌克新,祀典式焕”,城隍庙内重塑城隍神像,但姓氏、封号未见记载。但民间却有流传,说仙游城隍爷姓张名龙德,是一位山西总兵,持这一说法的还有原仙游鲤声剧团团长、著名莆仙戏导演林栋志(1926-2004年),此说与宋宝祐黄岩孙《仙溪志》卷三“祠庙”条目记载的内容大抵相近。志载“灵惠袁侯庙,在县西之上。袁侯,名章(甘陵人),任武翼郎,殿前司第四正将。绍兴甲子(1144年),何白旗贼犯境,有诏发禁旅三千以克,复命密州观察使张渊统之。袁侯麾下,与张都统会合,期日剿灭。至九座山,闻贼兵在前,遂提孤军先往,与贼遇于磨石山(又名磨石岭。旧志载,磨石岭位于邑之西极文贤里,“在紫帽山西北,上有石,可为砥路,通永福、德化、永春,多为外寇蹊径。”)下,力战死焉。邑人哀之,为立祠。” 《仙溪志》卷三“祠堂”条目亦载:“张都统祠,在水陆院西庑(明《八闽通志》载:“水陆院,旧在县北大飞山下,号“咸通院”,后移于县西,改是额”),知县陈致一立。绍兴中平山寇有功,邑人德之,故立为祠。”此处“都统”为古时武职官名,唐代后期讨伐藩镇和镇压农民起义,设诸道行营都统,为各道出征兵的统帅。这位张都统,讳渊,原为山东密州观察使,其事迹行略载入《八闽通志》“兴化府仙游县”一节:“张都统祠,在县西孝仁里水陆院,以祀宋都统张渊。绍兴十五年,江广兵民恣为干纪,聚党而行盗,始自潮、梅,践我汀、漳,遂侵秩于温陵、仙溪之境,(张)渊时以密州观察使奉诏统禁旅三千讨之,有功于民。十六年知县陈致一为立祠。”又载:“绍兴十五年,江广之寇侵轶县境,(袁)侯隶都统张渊麾下,与贼战死于磨石山。”当时袁侯率军兵讨伐山寇,不幸以身殉职。另据清乾隆《仙游县志》卷三十七“人物”篇“义勇”条目载:“邱杞,知真州奂之从孙,绍兴间与乡人结忠义社,以自固山,寇至力战,死于阵,乡祠祀之,匾曰忠义”,“邱祁,良家子,善武艺,绍兴间江广寇起,与邱杞同结忠义社。十五年,寇自潮海,遂践汀、漳,侵軼泉之惠安诸邑。三月乙丑夜,奄至西乡(仙游西极),都统张渊率武翼郎袁章,破贼于磨石山下,袁章力战,死之。贼因以溃。越月,复至众汹汹,思避几无固志,祁率同社御于九座山,手刃渠魁一人,余皆散溃,寻复别出,寇掠,祁力战退之,翼日复战,侍勇深入,遂因以殁。附祀灵惠庙。

另据《魅力仙游》一书作者陈金燕先生回忆,数年前他在撰写仙游城隍庙一稿时曾听到有人提起,仙游城隍爷是从度尾(旧为“文贤里”)出来的,但未作考证。凡此种种,可见当年这位千里挥师,咤叱风云,南北征战,威震山河,誓死捍卫仙城,奋力挫败群敌的英雄张渊就是民间口传的城隍爷张龙德。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张渊为平定叛乱,拯救生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百年之后被仙游官民拥为阴间守护神,也是情理之内,意料之中。以此而论,张渊即张龙德,此说似可论定,但仍需史料作为依据。

                                                      2016年11月27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