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银鱼,有这样的一个传说:从前,水晶宫龙王身边有一对童男童女,男的叫银果,女的叫银花。龙王派它俩到人间查看生物生长的情况。在人间,它俩看到人们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十分羡慕,于是他们两人结为夫妻,再也不愿回水晶宫了。龙王知道大怒,将它俩变成了全身透明的小鱼。 天津银鱼,学名叫“安氏新银鱼”,渤海湾特产。与太湖银鱼不是一个品种。每年秋末初冬时节,在近海岸边咸水中生长至七寸多长,二两余重,鲜肥满籽的银鱼,成群结队逆流进入海河产卵。上溯至海河尽头的三岔河口时,已是薄冰初复,也正是渔民收获之时。 津门老人传说,此时的银鱼,通体无鳞,蜡白如玉,肉嫩刺软,腹内纯净不见脏腑,眼圈为金色,最为珍贵。出售时,雌雄配对,用青麻叶白菜叶衬托,白绿分明,且有一股黄瓜的清香。 《天津新县志-卷十六》记载:“鱼类多常品,惟银鱼特产,严冬冰冱,游集于三岔河口,伐冰施网而得之,莹清澈骨,其味清鲜,非他方产者所能比”。天津卫老俗话称:“两条银鱼一锅汤,一家汆银鱼,百家闻着香。” 久居天津的清河北庆云诗人崔旭在《津门百咏》中赞颂: 一湾卫水好家居, 出网冰鲜玉不如。 正是雪寒霜冻后, 晶盘新味荐银鱼。 清诗人周楚良的《津门竹枝词》也有相关诗句: 银鱼绍酒纳于觞, 味似黄瓜趁做汤。 玉眼何如金眼贵, 海河不如卫河强。 银鱼古称“脍残鱼”,相传是残羹入水化成。早在明朝中叶,朝廷就在天津设置“银鱼场太监”,专门督办“卫河银鱼”进贡紫禁城。清末,直隶总督府曾设“银鱼税”,可见银鱼之名贵。 但是,现在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老天机卫口中的“天津银鱼”已经绝迹了。 天津菜中,以银鱼为食材的名馔有:白汁银鱼、高丽银鱼、朱砂银鱼、翠衣裹银等。 图:高丽银鱼 图:朱砂银鱼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