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天前,科学家在位于北极的挪威斯瓦尔巴尔群岛采集的雪样本里发现,每升雪里含有多达14400个塑料颗粒。海洋生态学家Melanie Bergmann表示,这些微塑料很可能是通过大气抵达北极。大量直径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被运送到高空,再以“降雪”的形式落下。已有研究显示,在全球,人均每周会吃下的微塑料有将近5克之多。那些被扔进垃圾桶里的餐盒、塑料杯、吸管……正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回到我们的身体里。
地球已没有净土 研究发现,北极地表水的微塑料浓度也是世界上所有海洋中最高的。科学家们还在加拿大北部的兰开斯特海峡四处地点钻取了18根冰芯,最长的有两米,结果冰芯里也发现了塑料。 这座位于智利和新西兰之间的小岛,过去6个世纪一直无人居住,是海鸟、海龟等野生动物的天堂。 南太平洋环流就像传送带一样,其他大陆海滨的垃圾不停被卷入,再被亨德森岛拦截。数百只寄居蟹背上都背着瓶盖、化妆品罐子,还有洋娃娃的头。
 生态保护专家Jennifer Lavers说,“看到这些漂亮的动物在我们的废物中挣扎,真的很悲哀。”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文章表示,岛上的沙子本身也含有塑料。经过海水腐蚀、阳光暴晒和风吹,塑料垃圾随着沙子、岩石被撞破,被打磨成更细的碎片,和沙子融为一体,完全无法提取。
有形和无形杀戮 早在漂上岛之前,海洋里的塑料垃圾就开启了“杀戮”之路。 每年,超过百万的海洋生物会因为塑料污染而停止呼吸。 无论是海里游的鲸鱼、海豚、海龟,还是海面上飞的鹱形目海鸟,无一幸免。 进入动物身体的塑料不能被消化,只会堵住动物的消化道,导致消化道撕裂、穿孔、溃疡,造成营养不良等问题,直至动物死亡。今年7月,一批环保志愿者到素以美丽著称的希腊爱琴海清理垃圾,最终捞上来的垃圾袋竟达数千个,还有300多公斤的旧渔网。 珊瑚一旦被塑料袋、渔网覆盖,就很难呼吸、摄食或进行光合作用。 “塑料入海,分解成微塑料后,和其他工业化学品一起,构成了一种有潜在毒性的液体。”浮游生物吃了这些微塑料,再被小鱼吃掉,大鱼又吃小鱼,一环扣一环,毒素不断累积,最后影响到位于食物链顶端的海豚。 美国非营利机构Ormedia曾对14个国家的自来水进行过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含有塑料微粒的自来水样品达到平均83%。而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共卫生部职员称,相比自来水,瓶装水还含有更多的塑料微粒。如果微塑料达到微米级或更小的尺度,就可能进入人体的血液和内脏。
做海洋垃圾“清道夫”  早在2016年,联合国环境大会就宣布,海洋塑料垃圾问题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同等重要。多年来,中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印度等国家和地区都相继颁布了“限塑令”。英国有科学家用回收的塑料瓶制作假肢套,重量更轻,价格也更低。荷兰的年轻人Boyan Slat研发了“海洋吸尘器”,用一条600多米长的黑色U型管收集垃圾,目标是在2040年以前,减少90%的海洋垃圾。像刘永龙带领的仁渡海洋,就悄然做了12年的海洋垃圾“清道夫”。1992年,他从宁夏到复旦大学求学,在当地看到了大海,却发现海水竟比宁夏的黄河水还黄。工作之后他参与过很多志愿活动,后来辞职于2007年创立了上海仁渡海洋公益发展中心。截至到2018年,仁渡海洋共组织了2197场“净滩”活动。10695位志愿者参与其中,累计清理了26.6吨垃圾。 “在我开始做监测之前,中国没有这方面相关的数据,所以经常在国际上无法对话。”刘永龙曾参加过一次交流会,会上,韩国、日本的参会人员弄出一个模型,说多少垃圾是从中国来的。“全世界都将海洋垃圾问题的矛头指向中国。我才发现,这一块是空白的。” 为了让公众更直观地了解塑料污染,为了给科学研究和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刘永龙想到了在海岸线做监测。2014年,刘永龙发起了“守护海岸线”海洋垃圾清理和监测网络项目。截至2019年,项目人员已在中国海岸线设立了50个监测点。 据联合国环境署发布的一份统计数据,海滩垃圾占海洋垃圾的15%。所以监测这些海滩垃圾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海洋垃圾的总体情况。据仁渡海洋去年4月发布的《海滩垃圾品牌监测报告》,海滩垃圾中最多的就是塑料类和泡沫类垃圾。
点击“我要捐款”,让更多塑料垃圾得到清理 
每个人都行动起来 海洋塑料垃圾问题不止关系到当下,更关系着我们的未来。刘永龙认为,不论是“净滩”还是监测,不仅是捡垃圾和记录数据,也是环境教育的过程。“主流消费文化并未做好相应的消费者教育,环境面临今日的困境,没有人能置身事外。”对此,仁渡海洋针对各个年龄的人群,推动中短程体验式教育,将海洋保育意识融合在活动及课程设计中,带领大众以展览、影像、实地体验等方式认识海洋。他们将净滩时收集到的海洋垃圾创意改造,制作成“海洋垃圾移动博物馆”。 乍一看去,这些作品都是“美味的食物”——甜甜圈、面包、便当……实际上,它们都是被抛弃的泡沫浮标、塑料瓶盖、鞋垫、打火机……项目还走进小学校园,请志愿者为孩子们讲解《生活中的海洋》。课后,孩子们用画笔描绘他们所认知的环保,他们画出“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不吃鱼翅,我们也可以活”。比如邀请小朋友成为“蓝色小侦探”,在海滩上搜集证物(海洋垃圾),进而破解“蓝鲸之死”的真相,让小朋友和家长在游戏中完成志愿者行动,了解海洋垃圾的危害。 做了这么多,仁渡海洋里的90后员工们仍然时有困惑:参与活动的人往往在现场会有很大震撼,但回去之后,他们依然会“环保”吗?“一百个人里面十个人下定决心说,我回去要改变,有一个人最后真正行动起来,这就是改变。”在刘永龙看来,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海洋的保护应该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参考资料: The Guardian: 38 million pieces of plastic waste found on uninhabited South Pacific island果壳网:我们辛辛苦苦爬到食物链顶端为了啥?吃塑料?作者:宋田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