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蒙医药治疗胃痛病

 蒙古医药 2019-08-27

胃痛多见于急、慢性胃炎,胃痉挛,幽门水肿,消化性溃疡等。

慢性胃炎系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可能与饮酒、吸烟、药物刺激、胆汁反流、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炎明确相关。慢性胃炎通常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红斑(点、片状、条状),粘膜粗糙不平,出血斑点;慢性萎缩性胃炎—粘膜呈颗粒状,粘膜血管显露,色泽灰暗,皱襞细小;可伴糜烂、胆汁反流等。

慢性胃炎病程迁延,大多无明显症状,而部分有消化不良的表现,上腹饱胀不适,特别在餐后尤甚,无规律性隐痛、嗳气、反酸、烧灼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病因病机】

蒙医学认为,脾胃居胆位,由痰脉所主,并借“司命气”吞纳水谷、“胃火”消化饮食,吸收营养。凡时令气候、饮食、起居、药物、疗术皆可影响胃火,使之失去平衡,不能运化食物、分化清浊,包括清不消化、浊不消化。

【辨证论治】

1. 清浊不化 胃脘痞满,胁肋胀痛,口淡无味,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有时肠鸣腹泻,完谷不化,面色无华,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细缓弱。

治法:调理胃火,分化清浊。

方药:五味清浊丸合六味安消散

(1)五味清浊丸 [ 通拉嘎 -5]

石榴 80g,肉桂 10g,砂仁 10g,荜茇 10g,红花 40g。

口服,每次 7-15 粒,每日 1-2 次。

本方味辛、性温,以调节胃火、开胃消食、镇气清痰的石榴果为主药;砂仁开胃和气,荜茇助火健胃,肉桂镇气消食;红花调气血、和肝胃,运化清浊。用于脾胃虚寒,清浊不化,痰气中阻引发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冷痛,痞满嗳气,腹胀泄泻等。

(2)六味安消散 [ 阿木日 -6]

寒水石(制)25g,大黄 15g,面碱 10g,山柰 10g,土木香 5g,诃子 5g。

口服,每次 1.5-3.0 克,每日 1-2次。

本方味咸、性平,以清痰热、助消化的寒水石为主药;大黄通腑导滞为辅药,面碱消食散痞,山柰助火清痰,土木香制聚合、和肝胃,诃子调元、和百药。用于食积不化,胃脘胀满,痉挛疼痛,大便秘结等。

2. 气胆失调 胃脘痞满,灼热胀痛,口苦反酸,恶心呕吐,不思饮食,便秘不爽,舌红苔薄黄,脉弦细。

治法:镇气清胆,消食。

方药: 八瓣莲花石榴散 [ 阿那日 -8]

3. 痰气阻胃 胃脘冷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口吐痰涎,腹胀肠鸣,食少便溏,面色少华,形寒肢冷,舌胖嫩苔白腻,或有齿痕,脉沉迟。

治法:助火清痰,消食。

方药:健胃十味丸 [ 浩道顿 -10]

石榴 30g,荜茇 15g,肉桂 15g,砂仁15g,制寒水石 15g,白胡椒 15g,光明盐 10g,五灵脂 10g,诃子 5g,山柰 5g。

口服,每次 11-15 粒,每日 1-2 次。

方中石榴调节胃火、镇气清痰、开胃消食,砂仁、荜茇、肉桂、山柰、白胡椒温胃助火、镇气清痰,寒水石清痰热、降呕逆,光明盐消食导滞,五灵脂清肝和胃,诃子强身调元。用于脾胃虚寒,胀痛不适,消化不良,痞满食积,呕吐泄泻。

4. 痰热伏胃 胃脘隐痛,灼热不适,口干舌燥,不思饮食,食少纳呆,恶心干呕,大便秘结,舌质干,苔微黄,脉细数。

治法:健胃清痰,消食通便。

方药:消食十味丸 [ 哈日嘎布日 -10]

黑片 50g,石榴 40g,肉桂 5g,白豆蔻 20g,诃子 20g,连翘 25g,木鳖子(制)25g,荜茇10g,光明盐 15g,牛胆粉 10g。

口服,每次 9-15 粒,每日 1-2 次。

本中石榴果调节胃火、开胃消食、镇气清痰;白豆蔻开胃和气,荜茇助火健胃,肉桂镇气消食;光明盐镇气清痰、消食导滞,木鳖子健胃清胆,黑片利胆消食,连翘泻胃清胆,牛胆膏粉泻肝清胆、开胃除热,诃子强身调元。诸药配合用于痰热隐伏,胃脘疼痛,消化不良,痞积胀满,嗳气吞酸等,尤其对寒性胆病有效。

5. 聚合胃病  胃脘不适,两肋胀痛,嗳气、呃逆,反酸,口苦咽干,急躁易怒,恶心呕吐,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制聚合,和肝胃,止呕逆。

方药:松石十三味丸 [ 乌戈优乌日勒-13]

栀子 50g,石榴 50g,菊花50g,瞿麦 50g,蔓荆子50g,雕砂 50g,丹参 50g,荜茇 35g,白豆蔻 35g,木香 125g,芫荽子 35g,干姜 35g,香青兰 50g。

口服,每次 9-13 粒,每日 1-2 次。

本方性平,以助消化、散痞积的雕砂为主药;木香调理气血;芫荽子清痰热;石榴、荜茇、干姜、白豆蔻调胃火,助消化;菊花、香青兰清肝火;栀子、瞿麦、丹参清血热;蔓荆子开胃杀虫。诸药配合具有调寒热,解痉挛,助消化之功效;主治:聚合病寒热交杂,食不消化,痧症痉挛,血、胆胃病,妇女血症,虫患等。

6. 痞积胃病 胃脘痞满,堵闷胀痛,积聚肿块,口淡流涎,消化不良,噎膈反胃,纳呆嘈杂,舌淡苔白,脉微弱。

治法:散痞化积,消食。

方药:六白散 [ 查干 -6]

寒水石(煅)20g,山柰 20g,光明盐 20g,土木香 20g,面碱 60g,雕砂(制)10g,硼砂(制)10g。

口服,每次 1.5-3.0 克,每日 1-2次。

方中面碱、寒水石、光明盐、雕砂、硼砂破痞散积、清痰消食为主;山柰助火清痰,土木香和气清痰。共同治疗胃脘痞满,积聚胀痛,宿食不化,虫积水肿,顽痰聚合等。

7. 胃火衰败 脘腹不适,或隐痛,或下坠,或饱胀,痞满,嗳气,食少纳呆,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微弱。

治法:助胃火,消食积。

方药:雕砂十味丸 [ 塔斯音 -10]

雕砂(炒)20g,万年灰(煅)20g,寒水石(制)20g,石榴 20g,干姜 20g,荜茇 20g,光明盐 15g,威灵仙 20g,白豆蔻 15g,肉桂 5g。

口服,每次 7-15 粒,每日 1-2 次。

本方性热;以温胃、散痞、消食的雕砂为主药,散痞消积、清痰的万年灰为辅药;配以清痰热的寒水石,消食积的光明盐,助胃火、化痰湿的“五味石榴散”:石榴、白豆蔻、荜茇、干姜、肉桂。消积散痞的威灵仙(或透骨草)为佐使;具有温胃,消积,散痞的功能,用于治疗胃火衰弱,消化不良,胃寒食积,痞满疼痛等。

【传统疗法】

蒙医熨灸疗法,选用剑突穴、火衰穴、痞积穴、脐窝、回肠穴、 盲肠穴、小肠上、下穴;脊椎穴可取气、胆、痰穴,肝、胆、脾、 胃穴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