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药|川芎——血中之气药

 烟云红雨hhj980 2019-08-27

药用来源】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

性味】性温,味辛。

归经】归肝经、胆经、心包经。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川芎,原名芎䓖,又称香果,为伞形科植物,历史上均以四川省所产为胜,故名川芎。《益都方物略记》载:“芎䓖蜀中处处有之,成都九月九日药市,芎䓖与大黄如积,香溢千里。”其中又首推灌县,而成都、重庆只不过是重要的集散地。芎䓖每因产地而命名,如产陕西省者为西芎,陕西蓝田县所产又特称蓝芎,产浙江温州及金华者曰南芎,出关中者称京芎,出天台者曰台芎,江南者曰抚芎。但总的来说,除四川所产外,其余皆不地道。近代日本亦有所产,但气味恶劣,不堪入药。

川芎入药很早,在《》里已被列为中品之药,但李时珍《本草纲目》却说它是“本经上品”,这可能是笔误,因为上品之药“养命以应天,多服久服不伤人,益气不老延年”。而川芎“久服则走散真气”(《品汇精要》),甚至有“单服久服,令人暴亡”之戒(《本草求真》),绝不可作为上品补益之用。对于“暴亡”之说,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有两则案例:

“一族子旧服芎䓖,医郑叔熊见之云,芎䓖不可久服,多令人暴亡,后族子果无疾而卒。

又:“朝士张子通之妻,病脑风,服芎䓖甚久,一旦暴亡,皆目见者,此皆单服既久,则走散真气,若使它药佐使,又不久服,中病便已,则焉能至此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望常服食者引以为训。

川芎主治甚广,但有两个独特之处。其一治头痛,其二调月经,诚如明代李杲所云:“川芎,上行头角,助元阳之气而止痛;下行血海,养新生以血以调经。”据统计,历代以川芎命名或以川芎配方治疗头痛的方剂约有150首之多,古人早有“头痛必用川芎”之说,但古今仍有争议。比较一致的是,对外感头痛,川芎为必备之品,且效果确切,禁得起重复验证。正如《本草正》所云:“惟风寒之头痛,极宜用之。”《本草衍义》中也说过:“芎䓖,今人所用最多,头面风不可阙也。”

但是,对血虚头痛与肝火头痛,川芎可否使用,古今意见不一。认为可治者,如张元素称赞川芎是“血虚头痛之圣药也”;《医学启源》谓川芎“补血,治血虚头痛”;《李杲十书》说:“血虚头痛,当归、川芎为主”。而近代名医张山雷辩驳说:“血虚之头痛,亦是阴虚于下,而阳越于上,此岂可与风寒外束,清阳不升者,混作一例论治?”

现代的医家则认为,营血亏损,不能上荣,以致脑髓脉络空虚而致血虚头痛,当然以补血养荣为主,辛散动血之品理应所忌。但若于大剂补血养荣之药中,加入少许川芎,既能养血和营,补而不滞,又能鼓舞营血直上巅顶,以荣脑络。但川芎毕竟是辛温气雄之品,若用量不当,恐有耗营动散之弊。上海松江已故名医郑公硕老先生治疗血虚头痛的家传效方,可为借鉴:药用川芎配当归、白芍、熟地、黄芪、枸杞、女贞、甘菊、细辛、陈皮。

再者,对肝火头痛可否用川芎,亦有异议。例如,宋代钱乙的泻青丸以川芎配合龙胆草、大黄、山栀等,治疗肝火偏盛,头痛目赤,躁急多怒,小儿惊风等。南京中医学院丁光迪教授亦认为,“这种升降相因的用药,治疗头痛,最适宜于风火相煽的病情”(《中药的配伍运用》)。但张山雷却认为:“治肝风者,涵敛以求其潜息,犹虑不及,岂有更用升腾,助其飚举,果以芎之辛升,搜剔肝阳自动之风,宁不僭越飞扬,天旋地转,此误以泄散外风之药,作为疏通内风之用,其害伊于胡底……而谓芎能升清阳之气者,可治肝胆气升之病,抱薪救火,而更风以扬之,那不烈焰熊熊,燎原不救……是惟恐患者之肝火不旺,而速其焦头烂额也。”

对此争议,关键是临床之际要善于辨证选方,巧于配伍用药,孰君孰臣,孰轻孰重,如掌握适度,可变弊为利。诚如名医张山雷所云:“川芎,味薄气雄,一往直前,譬犹勇敢之士,冲锋临阵,锐不可当,须赖为之将者,慎选良材,相与并进,方能擒渠扫穴,直捣虏庭。”

江西景德镇有位名老中医张了然自有用川芎止头痛绝招,他认为使用川芎治外感头痛,必须剂量轻微,最多不超过4克,用量过重,药过病所,不仅头痛难除,反能使人昏瞀。应用川芎治高血压肝阳头痛时,则主张大剂量,一般习惯用9~12克,并常配合石决明、珍珠母之潜镇。此外,今人还多用于淤血头痛(包括脑震荡头痛),并主张大剂量,可重用至30~40克,其效卓著。

川芎用于妇女病,也不失为一妇科良药,因为它有“调众脉,破症结宿血,养新血”的作用。凡血分之疾,如妇人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瘀滞腹痛、症瘕等,均应用之。最常用的方剂是四物汤,熟地、白芍、当归、川芎,四药配伍,可治一切血热、血虚、血燥诸病。若为调经,每配柴胡;若治痛经,多加香附;挟淤者,川芎配赤芍,甚者加桃仁、红花;挟热者,须配丹皮,甚者加山栀;气滞者配青皮、陈皮,甚者再加降香、延胡;如为产后,每加山楂、益母草;如有症瘕,可加三棱、莪术。以上是川芎用于妇科之大略。

最后请注意的是,中药“十八反”说:“诸参辛芍叛藜芦”,未言及川芎与藜芦相反。但是,明代刘文泰《品汇精要》与明代张景岳《本草正》中均提到“川芎反藜芦”,在使用时不应忽视。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如果觉得好看,请在右下角点个'在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