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胸腔置管引流时,引流管置入多深为宜?

 昵称33555554 2019-08-27

胸膜腔穿刺术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操作技能之一,胸腔置管引流时,引流管一般置入多深?这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实际上是一门很有意义很值得探讨的学问!

(来源:《内科学》第九版)
可能有些人对这个问题不够重视,殊不知引流管置入过浅或过深都可对患者产生不利影响。

随着医学的发展,在临床实践中,胸穿抽气或抽液法几乎被淘汰。胸腔穿刺置管引流术更安全,并发症更少,实际应用更广,但目前还没有哪本教材、指南或专家共识对此给个建议。

既然如此,先来看丁香园站友们分享的经验看法:

@zhanff :要根据病人的体型,胖瘦决定,肥胖皮下脂肪厚的病人可以置入 10~12 公分,消瘦的病人置入 8~10 公分就可以。

@shihj_d:这个根据大人、小儿,身体胖瘦来定。近端孔也起到引流作用,又防止在体内打折,固定牢靠就可。

@D3D:放深了可以往外拔,放浅了不能往里塞,所以我一般都放深一点,事后还可以看复查的胸片等再调整。
@冯娜娜 33:我们科用的是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胸腔大概 10 cm,根据病人胖瘦程度,调整置入深度,有慢阻肺合并气胸的老年人,很瘦,放太深会觉得不舒服。
@haoren9818:我们一般都置入 10 cm 左右。有些肥胖的病人胸壁比较厚稍微长一点。

@刘群友:要看是用哪一种管,中心静脉导管的前端没有卷曲,留置 8~10 cm 即可;腹腔引流管(猪尾巴管)前端卷曲的部分就已经有 10 cm 左右了,一般至少置入 15 cm。
@326433707sunny:一般置入 15 cm,胖的可根据皮下组织厚度适当增加,引流不通畅往外拔,一般用卡子固定引流管外用贴膜固定在体表,为防脱出,打个 U 形接通引流袋。


从各位站友的留言可以看出,不同医院给出的数值不尽相同。笔者在这里也分享一下自己在临床实践中的一些心得和经验,供大家参考。


引流管,置入多深才合适?

一般来说,引流管置入的深度主要和所用的引流管、病人的胸壁厚度紧密相关,而不是千人一律地采用某个数值。

临床上常用的胸腔引流管前段有多个侧孔,也就是说,要注意引流管上最后一个侧孔至引流管前端开口的距离,不同的引流管这个长度不一定一样。鉴于常用的引流管中,这个长度以 4 cm 常见,故下文以 4 cm 为例。

(胸腔引流管)

每个人的胸壁厚度不一样,不仅和病人胖瘦的脂肪有关,也和肌肉厚度有关。要想知道胸壁厚度,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以下两种非常实用并很准确的方法:
(1)在彩超定位的同时了解胸壁厚度。此方法很适用于胸腔积液的患者。
(2)进行局部浸润麻醉过程中,一能回抽到胸水(胸腔积液患者)或气体(气胸患者)时,通过小注射器针头进入的深度来了解胸壁厚度。此方法最为准确、实用和便捷,且胸腔积液和气胸患者均可采用。
「引流管上最后一个侧孔至引流管前端开口的距离」加上「胸壁厚度」的总长度就是引流管由表皮到胸腔的最基本深度。
引流管置入的深度要超过最基本深度,同时超过部分不应太浅,也不宜过深。
在临床实践中,引流管难免会受到胸腔内压力或外界因素等影响。为了防止滑脱,尤其是气胸引流时,如果置入太浅,引流管侧孔很容易被牵拉退至胸壁组织内,则极有可能出现皮下气肿,甚至引起颈部、颜面部、纵膈等全身多处皮下气肿;也可能出现有的侧孔脱出到外界而引流管前端还在胸腔内,形成医源性开放性气胸……这些情况,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如果置入过深,不仅可能引起患者不适(如胸腔内过长的引流管在壁层胸膜上过多的摩擦),还可能导致肺一定程度复张后影响引流效果。
因此,如果假设「引流管上最后一个侧孔至引流管前端开口的距离」和「胸壁厚度」分别为 4 cm 和 3 cm,那么引流管置入深度一般为 10~13 cm,最长不超过 15 cm。(也就是说,在胸腔内的引流管最后一个侧孔至壁层胸膜的长度留有 3~6 cm,最长不超过 8 cm。


如何有效地防滑脱?

掌握置入好深度后,有效的防滑脱也是非常重要,有站友问到:

@doctoric:想问各位老师, 你们一般怎么固定胸腔引流管,是缝在皮下,还是单纯的敷贴固定?

其他站友的回答是:

@擎天圣:硬管不缝不好固定,像中心静脉导管那种软管完全没有缝的必要,除非在有持续外力牵引的情况下才是需要缝合。


@jxy2006nian:我们未缝合固定的中心静脉导管多有脱出问题发生,因为患者不可能静卧不动,所以若连接负压引流瓶的一定要缝合固定为好。


笔者个人的经验是:要结合你所采用的穿刺方法以及引流管的类型。
  • 如果是采用小刀切皮后,再将引流管擢进去的方法。因为术口相对大,引流管容易活动,易脱出或过深,往往需要在皮下缝合并绕管固定

  • 如果是采用导丝引导的方法。笔者以前一般都不缝合,只用贴膜和外科胶布固定好即可,或者采用改良式胶带螺旋固定法(如下图),尚未遇见有滑脱出的病例。但因为当下复杂的行医环境,哪怕万中只有一例脱出,可能就是很大隐患,所以,也是予皮下缝合并绕管固定

(图示:改良式胶带螺旋固定法)

作者:儋州市人民医院呼吸科 王生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