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对病理医生很陌生。他们到底是做什么的?一个病人如果患了肿瘤,它是良性还是恶性,就是由病理医生诊断而定。只有他们有权签发肿瘤的最后报告,决定临床医生的治疗方案。所以病理医生又被称为“医生的医生”。 在央视《开讲啦》“未来医学和医学的未来”系列节目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人体病理学家卞修武作为开讲嘉宾为大家带来了精彩演讲(底部附节目完整视频)。 从1987年至今,30多年时间,卞修武认为自己只做了一件事:研究肿瘤血管。 肿瘤血管里到底有什么秘密?卞修武团队攻克了怎样的难题?什么时候我们可以不怕癌? 在上世纪80年代,脑科学被认为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卞修武在大学读研期间,选择了脑肿瘤研究。他关注脑肿瘤里最常见的恶性胶质细胞瘤。卞修武将过去十几年的脑肿瘤切片一张一张看,光是拍摄脑胶质瘤显微摄影的底片就超过5000余张。他到北京、上海查阅资料,还到美国哈佛大学访问研究等等。过去一百多年诊断癌症主要看癌细胞,但卞修武发现血管其实很独特。经过多年研究,他和团队一共分析了五万多例癌症病人肿瘤的血管,并提炼出8种不同血管类型。最终,他和团队在世界上率先提出:不同肿瘤病人的血管存在差异性,不能用同一种药物去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卞修武的研究就是针对脑血管,作出精确诊断,直接指导临床医生,给不同病人个性化用药。 当今时代,中国的医务工作者,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作为医生的卞修武,从小经历缺医少药的时代,他立志成为一名好医生,父母也全力支持他学医。然而,卞修武又会怎样要求自己的孩子呢? 节目现场,有观众给卞老师直接写了一个“大胆”的问题:有人说“劝人学医,天打雷劈”,您是否“怂恿”自己的孩子学医?作为医生,卞修武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报考医学。但他女儿起初并不愿学医,觉得做医生责任太大:“我怕我如果粗心,会造成病人死亡”。但最终,她在高考填志愿时,仍然写上了“医学”。如今,她已成为一名医学博士。是否劝人学医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旦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选择了一份责任,需要倾其一生为之努力。 千百年来,人们都希望攻克癌症这个医学难题。在中国,每年新诊断的癌症患者就达390万。在节目中有一位恶性肿瘤的患者,现在已康复,她提出“什么时候我们可以不怕癌?”面对青年的提问,卞修武自信地回应:现在,我们就可以不“谈癌色变”。对于未来医学,卞修武认为:靠眼睛和显微镜肯定不够,也不能只用基因和分子检测。两者必须整合在一起。 未来的病理诊断一定是智能、智慧的。谈到对年轻人的健康忠告,卞修武特别希望保持良好的心态,人要长寿,难免会有疾病,“有疾病,不要怕,有我们”。 节目现场视频 (上) 节目现场视频 (下) 来源:央视网 |
|
来自: mandy53wiuq5i6 > 《医药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