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大师钱穆之子钱逊:儒学精髓在于做人之道

 后知后觉无所谓 2019-08-28

欢迎来这里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8月22日,据钱逊之子钱忠对外发布讣告,当代著名学者、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思想文化研究所钱逊先生因病去世,享年85岁。

国学大师钱穆之子钱逊:儒学精髓在于做人之道

钱逊,籍贯江苏无锡。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历任清华大学文史教研组主任,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此后在诸多学术机构工作,担任过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等职。

钱逊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钱穆之子。而他本人亦以推行国学,讲诵《论语》闻名于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钱逊讲国学》一书是钱逊先生在什刹海书院讲授儒学经典系列讲座的讲稿,分为“对学做人的理解”“儒学中的和”“对《论语》中道的理解”“对《论语》中德的理解”“修身”“关于中小学中华文化教育的几点认识”等十个部分。现在和盒子一起感受一下清华大学教授钱逊先生的经典讲座稿。

中国人做人的核心价值——要从小培养的几点精神

学国学,普及中华文化,中心的目的和要求是学做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今天要讲的,是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理解;也就是说,孩子们学国学,最重要的,从小就要注意培养的有哪些精神。

中国人讲做人的核心价值,可以提出五点——义、公、礼、和、耻。

第一,义。阐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以精神为上,以精神生命的追求引导、节制物质生活的欲求。

“义”,传统的注释:义者,宜也。凡是“应该做的”都属于“义”。谈到“义”的问题,就要提到中国传统思想里的“义利”关系,核心要点在于它回答了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我们人的生活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是基础,包括了衣食住行、传宗接代,所谓食色性也,这都属于物质生活。在这一方面人和动物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因为它的基础是人的生物本能,这种生物本能是人和动物共有的。而人和动物的根本不同在于人除了物质生活外,还有精神上的追求。对于人来说,凡事都有个应不应该、合不合适的考量。中国传统文化里将“做人”的个核心价值——“义”(精神生活的追求,或者说道德)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放在第一位。以精神生活、人生理想、道德的追求,来引导自己对物质生活的安排,同时用这些来节制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这就是“义”。我们平常讲的——先做人,后做事,就是这个意思。

做人要先懂得“做人”的道理,先做一个好人,然后才能说到一个人在专业和职业上的成就,把“做人”的问题放在第一位。我们经常会对孩子提出一个问题:你长大后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按照中国传统讲,回答这个问题通常是:我要做一个好人,不要做坏人。但现在的很多孩子首先想到的不是好人或坏人,他先想到要做大官、大款、科学家,或者当运动员拿奥运金牌等,他们往往都是从个人职业、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去考虑自己将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放在第一位的是——志于道,立志于做人的道理。先做人,后做事;追求做好人,不是只追求做富人贵人。首先要考虑的是要做一个好人,要懂得怎么做人,怎么做一个好人,或者我们现在习惯讲的怎么做一个堂堂正正、文明有礼的中国人,这都包括在“义”的核心价值里。

“义”践行的层次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可分为见义勇为、见利思义、舍生取义等不同层次。见义勇为,我把它当作一个起码的简单的要求。见利思义就是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能取不义之财,对财的取舍有个义和不义的题,不应该见钱眼开、唯利是图,而是时刻要把“义”作为一个标准放在前面。义的最高层次叫作“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生命的取舍,生死的抉择唯义所在。当面临生死关头是求生还是接受死亡,都是以“义”作为标准。以上这些都涉及到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也是几千年来我们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之一。《论语》里面提到“义以为上”,就是把“义”放在一个最高的地位。

第二,公。阐明群体和个人的关系,传统叫群己关系。个人作为群体的一分子,把个人的利益和群体的利益统一起来,个人发展和社会、民族、国家发展统一。不是单纯地追求个人的发展,而是在整个群体的发展中求个人的发展,同时也是尽我个人对群体的一份责任。

公有不同层次,低层次的是先公后私,就是把群体的利益放在前面,而不是把个人的利益放在前面,个人利益服从群体利益。再高的层次就是大公无私,天下为公。《礼记》里有一句话很是贴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为公”具体指的是尧舜的禅让,尧并没有把做天子、管理天下视为自己的私有,不像后人形成的“家天下”的思想,一定要把所有东西传给自己的后代。尧把天子之位视为“公”,而不是自己的,他统治天下是为服务大家,所以他选贤能,传位时也是传给最合适的人选。尧也是经过很多年的考验才决定传位于舜——选贤与能。这就是表现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所以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理想,而是一个传统,是从上古就传下来的传统。直至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句话依然是讲尧舜禅让:公私之交,乃存亡之本。当一个人能够为“公”管理一个国家时,它就能够长治久安;但是后来有些人把皇位变成了私产,以权谋私,这些国家它就长久不了,就会衰败灭亡。所以叫“公私之交”,是公还是私,是一个国家是存还是亡的根本。

现在我们一般都想,人怎么可能大公无私,怎么能没有个人的追求呢?怎么能够丢掉个人的快乐与幸福呢?其实这里有一个误解,至少有些人没有把问题搞清楚。从个人角度讲,不能要求你为了群体牺牲你的一切。我们提“大公无私”,“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指在公务领域。譬如说:作为一个公务员,或者说一个幼儿园园长,在处理政务和公共事务的时候,你应该做到大公无私。我们常常讲,办事时应该要公平、公正、公开,不能夹杂自己的私利在里面。不是要你不拿工资,你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拿工资,那是应该的报酬。所以“大公无私”是从公务的角度、为大家做事的角度讲,必须大公无私。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包括孔子的《论语》对这方面也有讨论。我们知道,当初孔子周游列国,但是不受任用。当时有些隐者(避世者)对孔子就有批评,他们认为当时天下大乱,坏事很多,谁能改变现状呢?就劝孔子的弟子与其跟着这样的老师,不如归隐山林。孔子很感叹地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意思是说,人不能脱离开群体而和鸟兽一起生活,我不和人在一起,我和谁在一起呢?人总是生活在群体中间,如果天下安定,那我(孔子)也不必出来奔走了。这就是讲“群”,它涉及到人是在群体中间生活的,当群体不好时,我有我的责任,我需要站出来。

践行之道: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都是处理人与己关系的基本原则。要随时随地都想到他人,而不是只想到自己;以天下为己任,把整个群体的发展作为自己的责任,这是最高的层次。像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不是只考虑个人的喜怒哀乐,他的忧患意识先于整个天下,并把自己的安乐放在后面。这是中国自古传下来的一种精神,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一种价值观。

以上两点,义和公(群)是人和禽兽的根本区别,人之所以为人的所在。荀子曰:“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荀子·王制》)人若要和牛马比走路、比力气是比不过的,但是牛马都被人所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能组成社会,而牛马不行。人何以能群?曰:分。这个“分”指的就是人有各种人伦关系,也包括人各有分工,这样才能组成一个社会。而社会关系怎样才能维持运行呢?就是“义”。这里说明了,人为什么高于禽兽,因为人能“群”,“群”之所以能够正常运行在“义”。正因为这样,它们成为了中国人做人的核心价值观。因为这两点标志了人和禽兽的区别,如果一个中国人在观念里没有这两点,做人只顾自己、只顾物质生活,这样的人近于禽兽。

第三,和。义、公是从个人角度讲,从做人、人和禽兽的区别、个人和群体的关系,个人应该怎么处理这些问题的角度讲。“和”是从整个人类、社会、群体、宇宙来讲的,日月星辰、春夏秋冬如何能够不停地运转?因为它是一个和谐的世界,如果没有“和”,整个世界就不存在了。“和”就是讲多种因素和成分协调共处的状况,只有这样,才能构成万物,宇宙才能够存在和发展。所以,要以和为贵,是一项核心价值。从人的角度说就是你怎么处理和自然的关系,怎么处理和整个社会的关系。现今的世界,不论是国内国际的各种人际关系都是要以和为贵。

要达到“和”就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各得其所。首先,要承认差别的存在,要懂得任何事物都不是单一的,都是包含着各种各样不同的成分和部分;一个人也不是单一的,也包含各个部分。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要达到和,就要求各个部分、各个因素之间的平衡,做到各方都能各得其所。每一个部分都各得其所了,整体也就和了。如中医就讲究整个身体的平衡。

和也有不同的层次:家庭;人际;社会;生态。家庭是由不同的家庭成员组成的,一个单位也是由不同的员工组成的,不可能都一个样,不管是从生活习惯、思想品德、宗教信仰等方面看,都不一样,这样怎么和呢?不是简单地讲,大家都要和气一点,不要争斗争吵,就能和谐共处。而是在承认差别之后,尊重不同的生活习惯,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宗教信仰,不要想用一个标准让大家统一起来,而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和谐。譬如说:不管你是一个园长还是老师,不能说只有我的思想是对的,都要按我说的做,那不是“和”,要给不同思想、不同的生活习惯留一定合理的空间。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哪怕只是两个人之间的相处,“和”也是我们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不管是孝悌忠信还是其他的道德标准,其实中国人的道德最终都是在求一个“和”字。

践行之道:孝悌忠信;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赞天地之化育;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第四,是“礼”,遵守道德、礼制的规范。为什么它也是我们要讲的核心价值观呢?因为前面的三点即义、公(群)、和,都是通过“礼”来落实的。中国传统有一套很完整的“礼”的行为规范,我们现代是讲礼貌,但在古代“礼”不只是讲礼貌而已,它涵盖了所有一切的基本制度,并通过它落实。在座中有没有带孩子们读《弟子规》的?那么你们都了解《弟子规》中讲的就是属于“礼”的范畴,《弟子规》是依据《论语》第一章的内容编写的。《论语·学而》提出了“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的要求,这是一些原则,不具体。只讲到这里,孩子们不知道怎样做。《弟子规》就是把这几条要求具体化了,孝要怎样做?悌要怎样做?例如:“孝”就具体到“父母呼,应勿缓”等,有几十条之多。父母叫你,你不要拖拉,要立马就答应。如果你没有做到,那就是在“孝”的方面还有点差。所以“礼”起到的就是一个规范的作用。

前三点讲的都是价值观,说起来比较抽象,都需要有很多具体的规范才能落实。包括尊师重道,对老师称呼时自然不能指名道姓;给长辈写信时要怎么写,都是很具体的东西,也都体现了各种道德的要求。

我引用几段《论语》里面的话: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视、听、言、动包括了一切方面,而不符合“礼”就不去做、听、说、看,如果人的所有行动都能按照“礼”的要求去做,那就是“仁”,它通过“礼”落实。

孔子讲“孝”有这么一段对话: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

这里的“无违”说得比较笼统含糊,不要违背什么呢?后来孔子也觉得他没有把话说清楚,弟子可能也理解不了,于是有机会就和樊迟讲了:父母健在时,身为子女要按礼的要求侍奉;父母去世了,同样按礼的要求去下葬祭祀,于是“孝”依然靠“礼”落实。“和”也是一样的,下面这段话也出现在《论语》中:“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段话讲的是“礼”的作用在哪里?它的作用是以和为贵。先王的道理,大小事务都要按它来做。但有的时候,如果它脱离了“礼”,那么就不能按他说的做了。不用“礼”来节制和规范是不行的。所以“和”也是由“礼”来具体施行,从这点上来讲,“礼”也是核心价值,离开了“礼”前面我们讲的一切都落空了。

践行之道:克己复礼,以礼节之,这是原则;简单的、通俗易懂的要求:有礼貌,守规则,不任性。

第五,是“耻”。所谓“有耻”就是要懂得荣辱,要有羞耻感。“行己有耻”,有所不为,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因为羞耻心实际上就是一道做人的底线,有了这个底线,底线之下的事就是绝对不能做、也不会去做的,做这样的事对自己来说是一种耻辱。所以人要有羞耻心,他就会有所不为。如果没有羞耻心,一个人什么都可以做,是很危险的,古人叫无所不为。这时不论怎么给他讲道理,他听不进去。他只有一个标准,怎么对自己有利、怎么高兴他就会怎么做。所以人必须要在自己的心里画出一道底线,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这很重要,而这恰恰是中国人的道德的一个特点。

践行之道:自省;慎独;对得起良心。

西方人的道德建立在宗教信仰上,信上帝,违背了上帝的旨意就要受到谴责。而中国没有宗教的传统,我们的文化是以儒学为主干。曾有外国人认为,由于我们没有宗教信仰传统,行为不受上帝约束,所以道德状况不好。这是对中国国情的一种无知,或者说是一种误解。中国确实没有单一的延续几千年的宗教传统,但并不代表中国人对自己没有约束,“行己有耻”就是个约束。这个“耻”建立在做人的良心上,中国人的道德良心——人不能昧着良心做事,良心就是做人的底线。所以对一些坏人坏事,我们不说“你会受到上帝的惩罚”,而是说“你的良心被狗吃了”。如果没有“良心”,那么做人就没有了底线和标准,什么坏事都能干,所以中国人的道德建立在行己有耻。古人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耻”虽然在第八位,但它也是最基础的。

明末清初的一位学者顾炎武有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家都熟悉。他在《日知录》中提出了这个思想,后来梁启超归纳成这八个字。除了这段话,他还表达过他对孔圣人之道的理解: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他认为孔子的思想就是这八个字,第一就是要好好学习、学习经典,第二就是要行己有耻。人对自己要有一定道德上的要求,做到有所不为,而不是靠别人告诉你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要懂得自觉地离开耻辱,避免耻辱,全靠法律和刑罚是不行的。总之“耻”是中国人的道德基础。以上就是我所理解的最核心的做人的五点,希望大家去慢慢体会。

国学大师钱穆之子钱逊:儒学精髓在于做人之道

把时间交给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