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重要医论学术观点

 逸农农 2019-08-28
一、重要医论学术观点

高血压病主要归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的范畴,若有心、脑、肾并发症时,则分别以“胸痹”“心悸”“中风”“水肿”等病证来辨识。本病在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的病名定义中称为“风眩”。

高血压病从中医认识视角来看,是一种由于上实下虚(心肾阳虚、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气血上逆,痰瘀蒙窍)所致之以血压升高、眩晕、头痛、脉弦为主要表现的眩晕类疾病。

关于肝、肾所致眩晕头痛,历代医家皆有所论。《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病者……气逆则头痛”,简要地概括了眩晕、头痛的五脏病机之所属,认为此病与肝有密切关系。

高血压病眩晕头痛的病机不仅与肝之风阳升逆相关,更重要的是与肾虚髓海不足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内寓阴阳二气。《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指出了肾虚眩晕的基本症状。宋代许叔微在《普济本事方·头痛头晕方》中对肝肾所致眩晕头痛之症做了简要的区分和说明:“下虚者肾也,故肾厥则头痛,上虚者肝虚也,故肝厥则头晕,徇蒙者,如以物蒙其首,招摇不定,目眩耳聋,皆晕之状。”

关于高血压病血压升高、眩晕、头痛甚至昏厥等症的发病机制,古代医家已认识到与气血逆乱有关。《素问·调经论》云:“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重点指出了血气不和致病。《素问· 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可见古人虽未提及高血压病名,但已经生动地描述了与高血压病表现相似的大厥、薄厥之症,此阳气因大怒而亢盛,迫使气血上逆,即上实所致的昏厥之症,相当于高血压病之重症。《灵枢·五乱》曰:“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故气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素问·方盛衰论》谓:“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此亦上实,气乱上逆、亢而不下所致之眩仆头痛之症,相当于高血压病之急症。

高血压病眩晕头痛之致病主因,皆在于风、火、痰、虚、瘀(郁),对此,古医家论述甚为精要。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眩运之证当分内外所因》中说:“七情所感,遂使脏气不平,郁而生涎,结而为饮,随所上逆,令人眩运,眉棱骨痛……”此着重论“郁”,即脏气郁滞而生痰涎,随气上逆(血压升高)而眩晕头痛。

元代朱震亨则从痰论之,认为“无痰不作眩”,其在《丹溪心法·头眩》中谓:“七情郁而生痰动火,随气上厥,此七情致虚而眩运也。淫欲过度,肾家不能纳气归原,使诸气逆奔而上,此气虚眩运也”“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动其痰也。此证属痰者多,盖无痰不能作眩也。虽有因风者,亦必有痰”,又在《丹溪心法·头痛脉法》中指出:“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此三段论述,着重概述了“痰”“虚”“火”,痰动火升,肾虚气逆,上冲头目,皆可致眩晕头痛。

明代徐春甫进一步阐释:“玉机微义云:眩运一证,皆称为上盛下虚所致,而不明言其所以然之故。夫所谓虚也,气血虚也,所谓盛者,痰涎风火也”(《古今医统·眩运宜审四气》),“头痛自内而致者,气血痰饮,五脏气郁之病……多因内挟痰涎,风火郁遏经络,气血壅滞之证”(《古今医统·头痛大法分内外之因》)。

明代张景岳早就提出“无虚不作眩”。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载:“瘀滞不行,皆能眩晕。”此阐明了虚和瘀致病的重要病机。实际上,高血压病为慢性疾病,久病损阳可引起下虚,久病伤络则可引起瘀血。按现代医学讲就是高血压病患者存在着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平衡失调,血液流变学浓、黏、聚、凝的异常变化和微循环障碍。

对于血郁所致头痛,清代孙德润在《医学汇海·血郁头痛》中指出:“血郁头痛者,乃头痛久不得愈,目赤眩晕,或目昏,或目束,二便燥结,此郁血积而不散也”,清代李用粹在《证治汇补·头痛》中阐明:“头为天象,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于此。惟经气上逆,干犯清道,不得运行,则壅遏为痛。”此两段论述,重点概括了淤血积滞,气血冲逆,壅遏于脑所致头痛眩晕的病因病机,这是高血压气血理论的基本要点之一。

张锡纯主张中西合璧,说得更加直截了当,认为本病血压上升的主要病机为“气血上逆”。

上述历代医家所论,皆对高血压病虚、郁、痰、瘀所致之血压升高、眩晕、头痛的主证有精辟的阐释,进一步说明了高血压病的实质是下虚而上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升降乖乱,阴阳失衡。下虚就是心肾阳虚、肝肾阴虚、上实即气血上逆、痰瘀蒙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