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黄翡
来源丨积木育儿(ID: jingguanyuer) 小孩子尿床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但前几天演员黄磊在微博上分享了一条关于女儿尿床的微博,竟引得网友纷纷点赞!

因为你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要尿尿,所以就到处找厕所,终于找到了后就尿了,然后你感觉到凉凉的,醒来后就发现自己尿床了。 网友们打趣道: 本是一件日常小事的分享,但我看了黄磊微博里的字里行间,以及网友们有趣的留言,深深地被触动了。 对大多数有过尿床经历的孩子来说,这绝对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羞愧、害怕、自责……往往会产生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而黄磊的回答值得我们学习。 没有生气也没有责备,幽默又生动地讲了一个“做梦找厕所”的故事,轻松的态度消除了女儿的紧张和不安,感同身受的描述给予了孩子共情,消除了女儿的羞怯,让女儿即使因为“做错事”,也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认同。 为这样和谐的亲子关系点个赞! 以小见大!毫不夸张地说:尿床虽然是小事一件,但父母的处理态度,却关乎着孩子的一生。 同样是尿床,尹建莉老师曾讲过一个女孩尿床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
这个女孩的父母都是小学教师,对她有很好的早期启蒙教育,在各方面要求也很严。但是在女孩5岁的时候,一件小事改变了她的整个人生轨迹。 这件事就是,5岁的她有一天尿床了。 父母为此大惊失色,责备地说到: “你2岁就不尿床了,现在都5岁了,怎么还尿床,越长越倒退了。” 父母的话让她非常紧张,当晚因为过于担忧,很晚才睡着,谁知早上还是尿床了。这下子,父母更不高兴了,说到: “你是怎么搞的,昨天尿了床,今天怎么又尿了,是不是成心的啊?” 妈妈一边抱着她的湿褥子晒到外边,一边骂她丢人。
爸爸威胁她,如果再尿床就对她不客气。 可想而知,父母这些话,让女孩的内心充满羞辱和恐惧,在接下来的一个晚上,她害怕地不敢睡觉,直到困得坚持不住,才沉沉睡去。 结果,她第三次尿床了。 父母震怒,不但责骂,还罚她当晚不吃饭、不喝水。 从那时起,她开始隔三差五地尿床。父母看打骂解决不了问题,就带她找医生看病,吃了很多中药西药,都没有用。 这件事情几乎毁了她的一生。 
从5岁到18岁,天天湿漉漉的褥子、尿布以及屋里的异味,是烙进她生命的耻辱印记。 她原本最美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因为尿床毁得彻彻底底。 考大学时,为了避免住集体宿舍的尴尬,她放弃了名牌大学的报考,选择了离家近的一所普通大学; 大学里,不敢谈男朋友,自卑的心理让她拒绝了所有向她求爱的男同学; 工作后,谈过两次恋爱,都是因为对方发现她这个毛病后,选择了分手; 不堪承受如此屈辱的她,在第二段恋情后,选择割腕自杀,被救; ……
直到她成年后,慢慢意识到自己尿床的毛病并不是生理性的,而是父母的紧张和打骂造成的。 她出离愤怒,用自杀和绝食逼迫父母向她认错,疯狂地向父母喊出她心底积压多年的屈辱,当她宣泄完自己的情绪,这个毛病居然奇迹般地开始好转。 孩子尿床后父母的态度,真的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就如尹建莉老师说的那样: 教育中,有太多这样的蝴蝶效应,本来小事一桩,家长完全可以用轻松愉快的态度来解决,甚至不需要去解决,问题也会自行消失。但由于家长用严厉的方式来对待孩子,不但无助于问题本身的解决,还会给孩子留下经久难愈的心理创伤,严重的甚至可以毁灭孩子一生。 
尿床后,孩子有多害怕你知道吗?
前沿心理学调查显示,尿床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竟然排到了第三位,仅次于父母离婚和吵架。 尿床后的孩子,最大的心理感受是什么? 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里面有一段主人公尿床后的心理描写,对我触动很大。 明子突然一下醒来了。身子下面的温热感也一下子变得十分明确。一个意识猛然跳到脑海里:尿床了!他用手摸着褥子,证实着尿湿的面积。情况真使他害臊和不安:褥子几乎都湿了,并且湿得很透,能绞出水来。他一动不动地躺在湿乎乎的褥子上……当自己用身子去焐干湿漉漉的褥子时,明子有时甚至对自己有一种深深的仇恨。 这是一个少年尿床后的痛苦,他不想这样,却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他只有躺在湿漉漉的褥子上,与其说是要焐干褥子,不如说是用来惩罚自己。 是的,惩罚自己!尿床产生的羞耻感和自卑感,让心理上还很稚嫩的孩子感到无比的痛苦,仿佛只有惩罚自己,才能“赎罪”一般。 这个时候,如果再得不到大人的理解,甚至父母用言语来恐吓他们,那他们该是多么的无助和恐慌。 
同样,一个网友心酸的分享,让我们心疼: 
他这样讲到:
跟妈妈的关系不好是自己这辈子最大的遗憾,不知道为什么会一直和妈妈冷战。后来才知道,原来我三岁的时候曾因为一次尿床被妈妈打了个半死,害怕到第二天晚上不敢睡觉,快到凌晨的时候才鼓起勇气对妈妈说自己想尿尿。很久以后我的记忆里还有妈妈死命打自己的画面。而小我一岁的弟弟却从来没有这样的烦恼,甚至一直尿床到11岁。并且弟弟和妈妈的关系非常好,早早的结婚生子,人生一帆风顺。长大后的我似乎变成了妈妈的累赘,不能和妈妈独处,也不能再想这些事情,一想就眼泪止不住,崩溃到哭声都抑制不住,太痛苦了! 同样是尿床,妈妈对待自己和对待弟弟的态度截然不同,虽然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妈妈区别对待两个孩子,但不同的对待方式,产生的结果真的是天壤之别。
国外的一所医学院的研究发现: 尿床后,父母的事后态度决定了孩子以后的性格发展方向。 没有受到惩罚的孩子,不会因尿床这件事感到羞愧和否定自己; 而受到惩罚的孩子尿床的次数会更为频繁,长久的恶性循环,会让孩子产生抑郁的心理,生活质量也较差。 
孩子尿床是件小事,当爸妈的能不能正确对待才是大事。
我们要了解,孩子的排尿控制能力是一个需要不断发育完善的过程。 大约2~3岁时,孩子开始有排尿的意识,并能逐渐学习控制排尿的冲动,直到他们能够顺利抵达卫生间排尿。大多数孩子在3~4岁时能很好地控制白天排尿,在这个阶段孩子夜间尿床是很常见而且正常的情况。当孩子5岁时,夜间排尿控制能力逐渐发育成熟,也比较少尿床了。如果5岁以上的孩子还是频繁发生夜间尿床,我们就要考虑遗尿症的可能。 但是,父母越是强调孩子的尿床行为,反而越是给孩子施加心理压力和负罪感,可能会造成孩子习惯性遗尿。所以,很多时候的尿床,它不仅仅是一个生理控制问题,而更加是一个心理问题。因为尿床对孩子来说,是非常令人沮丧的体验。5岁以上尤其是学龄期的孩子对自我的形象非常在意,尿床会让孩子自信心受损,甚至影响到方方面面的社交。 心理专家说:孩子尿床,不把它当成问题,它就不是问题。孩子们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敏感的多,父母的一个眼神、一句嫌弃的的话,他们都能从这些点滴的细节中察觉父母的态度,自己是不是又犯了错。家长千万不要一上来就破口大骂,该洗的洗,该换的换,云淡风轻地让这件事就这么过去就好了。别把这件事挂在嘴巴上一直不停地说,更别把孩子尿床的事情拿出去当笑话一样大肆宣扬。科学的如厕训练最好是在孩子一岁半到两岁左右进行。父母需要有足够耐心,且多以鼓励为主,而不是强迫孩子。可给孩子准备一个可爱的小便盆,估摸孩子该上厕所了,可鼓励孩子坐在上面玩,等待孩子自然尿出来。如果察觉到孩子因尿床这件事感到害羞、紧张与慌乱时,及时得给孩子一个拥抱,安慰安慰他们,引导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会尿床,是不是又做梦找厕所啦?不要让尿床成为他们难以启齿的事情,建立好亲子间和谐的沟通渠道。 最后,希望各位父母都能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到他们的心情,就如网友说的这样:更加希望大家都能认识到尿床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经过程,时间或长或短,大多都难以避免,不要因为一件小事去暴躁的发脾气,甚至威胁恐吓孩子。不然,在家长的高压之下,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有可能给孩子的心理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同样,在教育我们的孩子的过程中,别把弦绷得太紧,大事严肃对待,小事轻松处理,不要事事都用强。因为教育就是这样,只有张弛有度,方能收获蔚然惊喜。------------------- 本文转载于积木育儿(ID: jingguanyuer),最贴心的科学早教公众号,转载已获授权。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