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是一场长期投资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19-08-28




1、

“江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这是前段时间研究一个选题,看到李嘉诚的一句说法。我自己的理解是,要多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多理解他人,多从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去其糟粕,吸取养分。
另一方面,这其实也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观察了:身边真正能够称得上大佬的人,一般都是与人为善;反而是很多能力一般、自认为很厉害的,会酷爱装逼。某种程度上我在想,那可能也是ta们的保护色吧。
以前有个女生朋友酷爱化妆。我问她,画那么浓的妆做什么,看着很妖艳哎。她说,那是我的保护色。哈哈印象很深。所以我想,每个人行走江湖,大概总是要靠一些东西去保护自己、遮盖自己的。
但是特别厉害的人就不一样了,可能他们早就洞悉了那些东西,反而能够做到,极其地复杂,又极其地简单。
2、

评价他人的标准开始有了一些变化。
以前可能欣赏有才气、自由、又可爱的那种人。后面发现,在与这种人合作的过程中,他们常常很难做到按时交付。



一两次还行。次数多了就有点影响感情。所以现在,标准发生了变化,比较喜欢那些能够按时交付、说到做到,如约前来的人。
说到这个事情,其实也是有一个心路历程的。最早做记者的时候,也是自由散漫,有时候采访还迟到。那会儿志刚就会说我。后面我去了一财,大多是自己联系人做采访,反而从来都不迟到了。
我印象很深,有一阵子,每天都从朝阳去海淀,来来回回,那种状态的改变我到现在还记得。起床的刹那非常痛苦,一段时间以后回首,却感觉收获更多。
自律才能自由,某种程度上可能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过去的很多经历告诉我,如果你提前不虐自己,后面就总会有人和事来加倍虐你……
3、

这两天受艳姐的推荐,看了下志刚此前写的《人生》那本企业家传记。蛮惊喜的。文笔流畅,采访又很扎实,学到不少东西。(前面还看到龚晓跃老师对志刚的评价,感觉字里行间全是爱……终于理解为啥志刚以前老提龚老师了,艳姐说是贵人。)

也在思考企业家的这种性格和他小时候经历之间的必然性。印象比较深的是黄怒波吧。这个人小时候很困苦,经历了很多命运的不公。逆境中反而养成了一股野性。(所以好和坏怎么去评价呢,早年的逆境反而是更塑造人的)
这种野性好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帮助一个人在现实世界中获取一些成就。但问题在于,掌握这个野性的这个人本身,需要去控制好这种野性,需要去不断地驯化它。否则很容易被后者掌控,那就是某种带有毁灭性质的东西。
黄怒波的排解方式是写诗。他的诗承载了他对现实世界的野心和欲望,也成了他的发泄出口。
很早以前我采访昆仑决创始人姜华,他是农村出身的孩子,每一步路都是靠自己逆流而上。当时我发写完的那篇文章到朋友圈,配的留言是,我觉得真正厉害的人是能够挣脱自己的原生环境的,时刻都有那种清醒的意识,不被外界环境和他人所定义。
讲这个事情,其实也是想说,每个企业家往上走的路径非常不同。有时候成就他的东西可能也会对他造成一定的困扰。比如黄怒波,文章中数次提到,他提及以前那些人性的恶,别人对自己妈妈的伤害,会表现出很激动的情绪。


这就是你无法改变的过去的那些阴影。你要怎么改变,让自己格局变得大起来,不让那些东西伤害自己呢?你是要找到一个小天地的。

有人跑去做慈善了。有人跑去写诗了。有人跑去种水果了。(就像黄怒波,看透了人性,反而会对动植物温柔。颇有些“拈花微笑”的意思。)

(日与夜互消长,富与贵难久长,今早的容颜老于昨晚)

人的心灵,总是要在尘世之外,有个归宿的。

4、

很多人喜欢强调人脉和资源。
我有时候在思考,这个事儿,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我们都跑去迎合那个最有权势、最有地位、或者最能给你带来的帮助的人,这个事儿,真的应该这么去操作么?
之前我说,多数人脆弱而势利。这是没办法的事情。生活毕竟确实是很难。但从科学的、理性的角度去分析,我依然觉得,借他人的势,这个事儿不靠谱。
首先,大多数人都想借势。那每个人就得不同程度地去做一些交付。你要思考,自己能不能付出那个代价?
其次,这个势也是脆弱的。维护成本也很高。
最后,你把花在自己身上的时间,都花在外力身上了。那你自己真正的能力该怎么办呢?我不相信时时刻刻你都能找到外力去帮助自己。
人际的价值还是在于,要互相有用。所以我长期以来,都不是很相信人脉这个事情。因为你认识大佬,跟人家吃个饭,就能代表啥?啥都代表不了。只有你可以用到的人,才是当下的人脉。而且,这一定不是你苦心孤诣、经营的结果。
做人还是顺其自然一点比较好。总想着依靠他人成就自己。骨子里还是太虚了。
当然另一方面,合作确实能够带来共赢。我意思是,那也是基于双方是同等的水平。而不是互相歪心思。

5、
前段时间流行什么私域流量。然后我朋友圈发了个信息,我说有人突然给我发这样子的课程,让我研究一下,我表示不是很能理解。
我不清楚这个东西最早是怎么火起来的。但我感觉更像是一个生造出来的概念。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今年真的没什么新闻,大家词汇都很贫乏的缘故。
这是一个现象了。然后基于这件事的思考是,我忽然想到,很多真正拥有某样东西的人,往往都会爱惜羽毛,去保护那样东西。以前我还发过一个状态,类似的意思:“真正喜欢你的人,不舍得消费你。”
如果一个人总是尽力去营销某个概念,大概率是这个人并没有这样东西。他可能只是看上了这样东西最后能够带来的好处。
因为不够纯粹。所以也很难吸引到真正的有价值的人和事。可能以小圈子自high为主?根据以往判断,大概率是这么回事。

6、
以前总是喜欢让自己有很多选择。不管衣服、工作还是其他。
后面发现,选择太多,花里胡哨,其实是在消耗自己的精力。除了让别人感觉很好以外,对自己真的是百害而无一益。
所以今年开始,刻意在减少选择了。比如不搬家了,不怎么买衣服了。吃饭消费也不怎么挑了。
就是降低了一些生活要求,把重心放在学习、思考、创造、与人交流之后,生活的幸福感真的有大大提升。
还有一个点其实也很想说。有很多机会看起来是你的,但可能根本不合适你。说不定有的工作钱很多,最后全是用来疗愈你的身心……有舍本逐末的味道。这不是那份工作本身不好,很可能你们需求并不匹配。
就是有些钱,并不是适合你去赚的。做人,还是要赚最合适自己,最踏实的钱。这才是长久之道。
7、
最后,还有一个小观察,也很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比如以前我身边有很多做投资的朋友,我会觉得说,做投资挺好的,天天分析公司,跟人打交道,是信息密度很高的工作。
后面我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大部分做投资的人,没到合伙人或者很高的level,还是会有很多自己的局限性的。
其局限性主要在于,很年轻的时候就接触了看起来很厉害的一些做业务的人。就像媒体一样。这种职业光环会给他带来一些错觉,觉得自己本来的能力就很强。
另一方面,我也有跟人交流。感觉做投资和创业本质还是两件事情,投资可能更多在看数据,在分析,创业则是很辛苦的一个过程,要很接地气,还要应付很多实际的突发状况。
所以此前跟一个公司联合创始人聊天的时候,他就说,真正创业做业务的人,跟你讲一些业务逻辑,反而是更有用更接地气的。
这可能就是投资的一个局限性。
通过这个我其实意识到一点——上次我也跟一个朋友说,说我发现,人生的路真的没有一步是白走的。有些人可能初期看起来很厉害,但是某些东西很薄弱,某一天可能就会影响到他。比如你同样的时间成本,有人只做一件事,有人什么都兼顾,那么,最后的能力范围可能也是不一样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嗯。也没什么可特别焦虑的。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很公平的。从一个更长的时间线来看的话。



题图来自《春夏秋冬又一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