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自清《背 影》情感解读

 江山携手 2019-08-28

     朱自清《背影》情感解读

朱自清《背 <wbr>影》情感解读

《文艺学导论》告诉我们:“文学世界探察的是人的情感、梦想、欲望等内心宇宙的律动。”朱自清的《背影》正是一篇体现人类情感的优秀散文。它不仅仅在于歌颂父爱,更重要的在于体现了人类感情的普遍性和多元性。“情不可无附丽。”因此,作者把这多元的情感附丽在父亲的“背影”上,“背影”是情感的载体。

一、“背影”表现父亲至情

《文艺学》告诉我们:“人类的爱是抽象的,而抽象的爱可以通过具象加以表现。”在文章中,朱自清抓住父亲对儿子爱的一件件琐事,通过父亲的语言行动,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运用白描手法,表现了父子的至情。如,写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是全文情感的凝聚点,是“背影”表现。因此,作者抓住“父亲是个胖子”的特定体形,通过一连串艰难的动作,特别是爬月台时那“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一缩,他那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背影“不只在于形,而更主要的在传神”。年纪大而身体发胖,就必须“努力”爬月台,而这“攀”、“缩”、“倾”的动作,不但显示行动的艰难,更主要的凝聚着父亲爱子之情。而正因为这一描写,作者从父亲的“努力”爬月台的“背影”中感受到真挚的父爱。此时,父亲的至爱与儿子的感动之情产生共鸣,使“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出来了”,因而父亲的“背影”成为“我最难忘的”。

二、“背影”蕴含父亲责任
  
《背影》不只是反映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最主要的还表现了父亲在困难的景况下,“长辈以积极乐观和努力拼搏的精神给晚辈以感染和鼓励。”作者在文中表现的父亲的感情,我们感受到的不是那么哀愁和消沉,而让我们感受到的主要是在逆境中镇定而又深沉心情。在祖母去世、父亲差使也“交卸”了等,在家境不幸的情况下,而父亲还在儿子面前表现出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还安慰儿子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而且自己还要到“南京某事”。这些,在我们看来是自然的,也许是本能的,但这恰恰是“做父亲的用行动对儿子的教育”的体现。 长辈在了逆境中的抗争与拼搏,给后辈作出了榜样,对后辈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背影”表现儿子愧疚

朱自清《背 <wbr>影》情感解读

“不幸的生活境遇,往往促使人对外界的关注转到对个体心灵的审视和体味。”《文艺美学》指出:“共鸣的情感是双向的,往往是在互动中得以谐和。”《背影》的另一种思想感情,就是作者在体味父爱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审视。因此,作者在写作时,首先把父亲置于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的凄凉环境中。在如此景况中,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把父亲对自己的关怀备至表现来。然而,作者却对父亲的言行总是不理解,特别是父亲叮嘱茶房照顾我,我认为父亲太“迂”,“说话也不漂亮”。可以说,在文中,儿子对其父亲的“责怪”,完全是建立在父亲对儿子的爱之上的。而今,作者想到父亲那充满至爱的“背影”,想到父亲年迈而又离“大去之日不远”,而自己又不能照顾父亲,内心极为伤痛,愧疚的情感油然而生,并得以深化,最终在晶莹的泪光中,父亲那饱含深情的背影浮现出来。

总之,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复杂而多元的,不但有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也有儿子对父亲的怀念、怜惜和感伤之情。因此,可以说,“背影”是多元情感的载体,饱含着关怀与体贴,同时也饱含着惨淡与哀伤,更有自责和愧疚。这些感情互相依存,使文章更有极大的感染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