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本细读 | 《背影》批注(砺石)

 濤聲懿舊 2019-12-20

背影

朱自清

 预习

作家李广田说,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这篇文章以它的真实与诚挚,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默读课文,设身处地地体会文中描写的情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文中的父子情深。

本文语言平实,饱含情感,看似平淡,其实极具表现力。阅读时要注意反复咀嚼,仔细品味。(教材提示:感情和语言是学习重点

 原文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不”字颇值得思考,“不见”有人为因素在其中。),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为什么是“背影”?而不是其他的,背影不是正面的,不是近距离的,是背面的,是远距离的。写父亲的正面难度大,这就像儿子与父亲总是难以正面好好交流。背面,让“我”从我的角度尽情抒发。远距离,有了一个审视。背影也不是清晰的,是模糊的。模糊就有了代表性,可供大多数读者带入思考。)。(这是1925年的“我”回忆1917年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因何而死?父亲纳了一房姨太太而引起的一系列家庭变故,祖母不堪忍受,撒手人寰。),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为何交卸?因为这一事而被闹得满城风雨,落井下石者,想必不少,丢差使是情理之中,毕竟父亲的差事是个肥缺。),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确实,但当时的“我”是怎么想的?似乎不得而知,对父亲有没有怨恨之情?现在的“我”又是怎么想的?只说“祸不单行”,很多话不没说出口,程度似乎轻了很多。“我”的有意回避一些事情,是在考虑父亲与“我”的关系,隐去对父亲的恨,或是已经接纳了父亲。)。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家中长子应该做的。)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人的泪水都是不甘、委屈的反应,当时只有伤心?)。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与文末所写的“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结合起来理解,就可以看出父亲没有走出来,却先想到安慰儿子,父亲到底是父亲:安慰孩子。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亏空是怎么来的?);又借钱办了丧事(极其沉重的感情,作者却一笔带过,因为这些只是本文的背景)。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交代惨淡的家中光景,也是为了过渡到下文的叙述:父亲到南京谋事,父子同行)。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作者为何要交代这么多的情况呢?仅仅是为了过渡到下文的“背景”吗?作者想表达的还有什么?作者与父亲的感情是有一个变化的,这个变化就起于这次的变故,这次变故让父亲的形象受损,年轻人大多会因为这而改变对父亲的态度吧。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勾留”,作者无心游逛)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父亲不送我,为何要让茶房陪我同去?是父亲的关心,还是父亲的“控制”?)。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真细致,我们理解成父爱)。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踌躇什么呢?是想借着这个机会修补父亲在儿子心中的形象。)。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为什么他们去不好?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关心仍是无微不至的,除了父爱,还有什么?父亲想要修补自己在儿子心中的形象。但是,当时的“我”是一种什么态度?劝父亲不必去。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忙着照看”,谨慎)。行李太多,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忙着”讲价,仅是为了节省?)。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现在的“我”反思当时的“我”,隔空向父亲认错,也是自己成长的一个反映。),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送”我上车,无微不至)。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拣定”椅子,细致);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嘱我”,谨慎)。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又嘱托”)。我心里暗笑他的迂(当时的“我”暗笑,已经在反思了,父亲“迂”吗?父亲为什么这么做?对一个二十岁的儿子表示父爱,而且这样表示。父亲在维护父亲在儿子心中的形象。);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难道父亲没想到这一点?为何父亲还要说,“我”到底有没有理解父亲这样做的意义?)!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能,但是父亲为什么还要做这么多呢?)唉,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自以为自己很聪明,难道作者这样想是错的吗?父亲做的这些事情,好像也不是什么大事,当时的“我”不聪明在哪里呢?没有领会父亲对“我”的爱?父亲嘱托茶房,不是儿子需要这么做,而是父亲他需要这么做,因为他是父亲。)。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语气是什么样的?)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看看自己还能做什么)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既为下文父亲艰难爬上攀下做了铺垫,也是当时的“我”已经体谅到了父亲)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竟然让父亲去了,作为孩子,总是习惯于被父亲照顾。)。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身衣服不适合穿过铁道,是正装。),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父亲的身体也不太允许)。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第二次出现的“背影”,观察得很细致,细致到了心里)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当时的“我”留下了泪,已经被父亲这“背影”给感动了,这是对父爱的感动,还是对父亲“蹒跚”的怜悯?)。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为什么怕父亲看见?对父亲的态度虽然已经有所松动,但还是装出一副不待见父亲的样子,至少不会转变的这么快。亲子之间的关系大抵是这样一种情况,心里知道,嘴上不松口。为什么怕别人看见?自然是不愿意把情感外露,中国人向来讲究含蓄。)。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能做的已经都做了)。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时常汇报在外面的情况)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我”并没有走出车,为什么让“我”进去,是叫“我”注意东西。”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是第三次出现的“背影”,这次是在哭什么?想到了父亲的境况?想到了父亲虽然如此,对我也依旧如此关爱?)。(朱自清的父亲是一个传统观念很强的封建文人,父权思想在父亲思想里是很重的,对已经成年的儿子无微不至的照顾是父爱,也是另一种层次上的控制。但是,朱自清通过文字表达的是父亲的爱。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为什么说到这个情况?因为这与他们父子关系的变化有很大干系),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站在整个家的角度考虑)。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父亲曾经是那么能干,赞扬父亲)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惋惜,隐去了父亲的不堪)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父亲因为老境颓唐,情绪变得很糟糕,对“我”也不同往日。作为儿子对父亲有了理解,理解了父亲的难处,并未去责怪父亲。)。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我”的不好是什么?作者没有说,真的是“我”的“不好”吗?是需要打个问号的。),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他的儿子(为什么忘却了?时间冲淡了一切?不,是父亲老了,父权旁落了。还是因为父亲见我有着光明的前程,例如清华大学教授)。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话语的矛盾已经显示出,父亲向儿子示弱了,想见儿子了)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背影”第四次出现,又想到父亲当初忘我的对“我”的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在空中,父子二人终于和好了。这一句也是韵味悠长。
简评:关于《背影》的解读,五花八门,除了孙绍振教授的,很少有能擦亮文本的,看过大家的解读,我也从我的解读解读一番,也许有误,但是值得一试。
我认为,应该从交际语境角度去解读《背影》,就《背影》产生的语境来说,有语篇语境、交际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认知语境。
语篇语境其实就是文中父亲信中的一句话:“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作者因此写下了这一篇《背影》。
交际语境是作者想跟父亲和解,至少要从精神上理解接纳父亲,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写下了《背影》。
社会文化语境是新旧思想的交替,封建伦理道德和民主自由精神的交替时期。
认知语境是作者身上具有的那种儒家中和主义思想,他必须要与父亲的关系缓和。
所以,《背影》是复杂的,是模糊不清的。他被选入语文课本,它自身揭示了中国家庭亲子关系的一些真相,带有“政治正确”(儿子的忏悔,爱的隔膜)。更有可能是因为中国的父母需要这一篇文章,如果朱自清开公众号,发出这样一篇文章,谁会去读?可想而知,肯定主要是父母。
朱自清写的《背影》,将朱自清的父亲只定位为一个“父亲”,从一个儿子的角度理解父亲,除此之外,父亲的职业上的事,是与父亲这个形象没有关系的。《背影》中的父亲不是一个立体形象,朱自清也只能写出这样的父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