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审美赏析

 江山携手 2019-08-28

 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审美赏析

乾道八年(1172)冬陆游离开南郑,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职,之后又在西川淹留了六年。这首词写于这期间。词题中的“杜鹃”,据《成都记》记载:“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 由于陆游来到成都,壮志难酬而情绪不好,再加上“夜闻杜鹃”,自然会触动积郁心中的愁苦。为此,词人借助词作,对此愁苦予以表现。全词如下: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审美赏析

上片写晚上听到杜鹃鸟的鸣叫,着重凄凉的渲染气氛。杜鹃本来就是一种“悲鸟”,其啼叫声使人感到更加愁苦不堪。词人首先写道:“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茅檐”、“蓬窗”都是指其简陋的寓所。词人在此借以形容客居的萧条。“春晚”即晚春,暮春时节。意思是说,简陋的茅屋里,烛灯昏暗,夜深人静,在这暮春时节,眺望江面,风雨连天。词人首先描绘了居所的简陋以及环境的萧索。词人接着写道:“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意思是说,此时此刻,连树林里的黄莺都停止了鸣叫,惟有杜鹃,在月夜里孤苦哀啼。这里,诗人用杜鹃的啼叫反衬夜晚“林莺巢燕总无声”,从而也突出了杜鹃的凄凉叫声,更增强了悲凉的氛围。其中,一个“总”用得很妙,可以说,它不但传达出了自己的怨责,更表现出了无奈的情绪。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审美赏析

接着下片就写愁苦情状及内心痛楚。词人写道:“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意思是说,啼声越来越远,带着深深的漆黑的影子,惊醒了我的梦,让人清泪欲洒。“孤梦”点明了无奈处境而只好寄之于梦。“催成清泪”:就是说因杜鹃的凄厉声让人伤感而清泪涟涟。其中“催”字,表明了杜鹃的鸣叫一声比一声凄厉而催人流泪。“又拣深枝飞去”中的“又”,表明词人对杜鹃鸟夜啼的无可奈何的情绪。由于杜鹃的鸣声好似说“不如归去”,而这“不如归去”的声音往往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从而引发词人无尽的情思意趣。所以,词人接着写道:“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故山”即故乡。“半世”就是当时陆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岁了,所以他说是“半世”。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年已半百,还漂泊在孤独的旅途之上,想那只故园的杜鹃,带着故园的山水,让我不忍受听下去了。可以说,词人在这里把此时听到杜鹃鸟的鸣叫而内心深层的意念表达出来了。特别是“故山犹自不堪听”一句很有深意,本来在故乡,不存在羁旅而思乡之苦,而词人在此却说即便在故乡,听到这杜鹃的鸣声也够难受的。所以,这里“不堪听”,不但是因为他乡作客而产生了羁旅之愁,更为重要的是这叫声打动了词人羁旅他乡而壮志未酬的苦闷情感。可以说,这“况半世、飘然羁旅”不但表现了词人年华已去的伤感,更表现出词人对朝廷的严重不满。
   
在艺术上,这首词主要把现在以下几方面: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审美赏析

首先,触景生情,借物抒情。其次,层层深入,结构严谨。再次,衬托写法,形象鲜明。第四,用词准确,表意明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