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只为感受人生

 江山携手 2019-08-28
读书只为感受人生


我记得德国诗人、哲学家歌德说过:“一书一世界。”这话真的不错。也许好多人会质疑。事实上,质疑是没用的。当走进人生某个阶段时,也许你就真真切切感受到歌德这几句言简意赅言语中所蕴含的真谛。

近段时间,我在读美女残疾作家安意如的新作《安得盛世真风流 —— 品味唐诗的极致之美》。以前在读她的人生若只如初见 ——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词的情意写真》、《思无邪——追绎前生的记忆等书的时候,往往冲着她那诗歌一样美丽的语言在读,感受的时语言之美。这次读她的书,是带着多元的情感去读的。在阅读之前,我在网上查阅了安意如的相关资料,然后带着一种“求美”的心里走进了安意如那“极致之美”。可以说,她带着我品读唐诗中说表现出来的“大唐”文化之美,品读唐代诗人在是是非非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之美,甚至一些诗人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在她女性独有的娓娓道来的描述中,在我头脑中回旋的可以说就是安意如人生过程中的内在美,当然也少不了那独有的女性外在美。也许,就是因为这些,吸引着我不停的阅读,总想跟着安意如走进唐代人的生活在,更想走进安意如的人生世界。

读书只为感受人生

  以前读书,有着极大的功能性,也许每个人,包括我们自己以前都有这样带着目的阅读。这种目的性我们都经历过。宋赵恒在《励学篇》中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时到今天,我能感觉到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不是为了“黄金屋”、“颜如玉”甚至“千钟粟”,而是为了走进生活,感受人生。

我们在读朱自清的《背影》,从朱自清的人生中,感受到的是朱自清的生活,以及这段人生中那独有的“父爱”之情,甚至暗含的“孝道”文化。我们在这里,领悟深沉的父爱,也领悟到平凡人生的朴实与艰辛

如果说,要走进古代诗词,也许感受更加独到。我们知道,诗词是心灵的再现。当我们独到苏轼“大江东去浪海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时候,不能不感受到苏轼那豪迈洒脱的人生态度;读到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时候,感受到的是李白独特的想象。也许,不管是苏轼,或者李白,也不管是多么的洒脱,但我们都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凄楚。

我喜欢苏轼,但不一定喜欢李白。因为,在我们现有的阅读资料上,我不能真正知道李白生活的另一面,感受“浪漫主义”背后的真实生活。

也许是年龄增长,现在读书很是投入,往往不会停留在一些文字提供的信息上,而是很自然进入到文字信息的背后告诉我们什么。当然,这一切,也许都是源自阅读,源自于读书的启发。有些文字读多了,也就形成了心理定式。“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能告诉我们什么?绝对不会说杜甫老了,头发白了掉了。但往往是不自觉地想到这句背后的内涵,所蕴含的深沉情感。

当然,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不一样,而且每个人读书的环境,读书的目的,甚至读什么书都是不同的。真正说读书,就是在阅读中人物,或者说作者与读书人思想的磨砺,碰撞,在磨砺与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或者走进作者情感世界,感受作者情感,并在情感的感染与交融中产生共鸣。这样,在快快乐乐,或者在纷纷扰扰中净化读着的情感,感受说的喜怒哀乐。

我记得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些都是作者人生智慧的体现,都是作者生活的反映,更是作者给读者最好的引领,更好的启迪作用。

我爱阅读,我要在阅读中走进生活,感受人生!

读书只为感受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