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为冬季的主气,寒邪侵入肌肤,出现表征的称为“伤寒”;寒邪直中脏腑,出现里正的,称为“中寒”。黄帝内经就有这方面的记载,我们大部分疾病都是因为受寒引起的,这个比例几乎占到了99%。
人体背后的寒气,会直接积存在膀胱经中,长期的堆积会在背后形成一层厚厚的脂肪。
头顶的寒气会直接堆在头顶上,通常头顶只有一层薄薄的皮肤,用手按压时应该是硬硬的感觉。但是寒气堆积得多了,会形成一层软软的物质,摸起来像有一层海绵垫。头顶寒气严重的会在前额左侧或右侧形成一个硬硬的肿包。
正面的寒气,上半身会积存在肺经和其经别(经络的分支)中,这两组经别在人体胸前中线的两侧。正面的寒气也会积存在胃经中,胃经从眼部下方一直延伸到脚趾,在大腿正面是最容易积存寒气的部位。
严重的胃经寒气堆积,会使大腿正面形成一层硬而厚的组织,使得大腿的伸缩发生问题,因而造成行动不便。
侧面的寒气则积存在胆经中,只要寒气侵入人体,这个部位都无法幸免。这个部位的寒气有时会在大腿外侧形成一条条的横纹,由于寒气的物质会阻碍经络的流通,使寒气堆积的部位附近细胞所产生的垃圾无法排出,寒气和垃圾累积多了就会使大腿外侧显得特别胖。
由于这些废物不是人体的组织,因此会在组织之间流动,如果喜欢运动,大腿部位寒气和组织废物所形成的垃圾会往下流动,转而堆积到小腿肚上,形成萝卜腿。通常男人较女人活动力大些,因而女人多数堆在大腿外侧,男人则大多堆在小腿肚上。
寒气从人体的皮肤进入身体之后,如果所承受的寒气分量不多,同时血气充足经络畅通,则很快的身体会将寒气从表皮受寒的部位运送到排泄通道,鼻腔是最主要的通道之一,透过一两喷嚏就排出体外。
如果受寒的面积很大,或周围的温度很低,流失的热量很多,身体产生大量寒气(变质的体液),一时无法将寒气排出体外,很可能就会出现生病的症状,这些症状的产生主要是身体排泄寒气时的现象。这时身体必须耗费大量的能量来驱除寒气,因而使人体呈现非常虚弱的状态。
寒气在身体中更久,或更大量的寒气侵入时,会逐渐转移到肺脏,形成中医所说的肺虚现象,所谓肺虚就是肺的寒气太多导致肺功能逐渐减低。
1、经常虚弱,容易疲劳;
2、手脚冰凉,怕冷;
3、容易腹泻,喜欢热;
4、月经总迟到,常有血块,易痛经;
5、腿脚容易水肿;
6、下肢容易无力,酸麻,易犯腰痛;
7、夜尿多。
以上情况占两样就要警惕了!

体内寒邪重的人,在艾灸一段时间后,会感觉体表非常冷,穿多厚的衣服还是感觉冷。其实这样的现象是脏腑的寒邪在向体表移动,是体内寒邪外排的一种表现。继续艾灸,就能感受到身体慢慢热起来。当然,因个人体质各异,这个阶段可能几天,也可能更长一些。
有些人肠胃相当敏感,饮食稍不注意,偶尔吃点凉的、酸的、辣的,立刻就腹痛、腹泻。遇到这样的情况,一般是用艾灸左侧内关穴的方法来处理,标本同治。
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也是中医治疗胃痛和腹泻的常用穴位,从古用到今,效果都不错。
【施灸方法】
将艾条对着左侧内关穴艾灸,时间30分钟,温度38-48℃。注意调节时间和温度,以自己感觉舒适为宜,避免烫伤皮肤。
平时没事也可按摩这个穴位,对预防肠胃过于敏感有作用。
正常情况下,胃肠蠕动的声音我们是听不到的,但是吃了太多生冷或别的刺激性食物,食物中的寒气伤了肠胃,就会造成胃气紊乱,肚子里便会发出咕噜咕噜这种怪音。腹中雷鸣,可以采用艾灸肚脐的方法。
位于肚脐的神阙穴有络脉直通肠胃,因此,艾灸肚脐,就能够除去肠胃内过多的燥气或寒气,治愈腹中雷鸣这种怪病。

【施灸方法】
将艾条对着肚脐灸,注意调节时间和温度,以自己感觉舒服为宜。艾灸时间30-40分钟,温度选择38-52℃。多则几次,少则一次,肚子就不会怪叫了。
冬天来临,天气渐凉,有的人总会感觉后脑勺凉飕飕的,很难受,像是湿气、寒气聚集在后脑勺一样。其实这是寒气入侵脑部和肩颈的现象。
排除后脑勺的寒气,有4种方法:
1、在局部隔姜灸,用大姜片和大艾柱,每天艾灸5-8壮,大约时间是30分钟左右。
2、使用艾条,时间30-40分钟,温度38-52℃。
3、买一个带齿如木梳样的刮痧板,每天自己用它刮痧若干次,这样就会给病邪以出处了。
4、在大椎穴放血,用一次性放血针点刺3-5下,引寒外泄,或在大椎穴拔罐,这样就会把寒气逼出体外。
【艾灸取穴】
中脘、神阙、关元、命门、足三里、大椎、局部阿是穴(即哪痛灸哪,身体哪里感觉寒凉,这些部位就应该是施灸的穴位),这些穴位可以算是一个整体的调整,可以提高正气,补气血。
冬季是寒邪最易入侵的时节,大家可以多艾灸,达到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温散寒邪、活血止痛、补中益气、温阳补虚、排毒邪热、消瘀散结、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