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档案载体演变过程

 天涯军博 2019-08-28

我国档案工作的历史源远流长,现存最早的档案是商代的甲骨档案,之后又出现了青铜铭文档案、简牍档案、金石档案、缣帛档案等,再到后来一直使用到今天最多的纸张档案。近现代以来,由于科技的发展,档案载体种类日增多,档案的形式也日渐增多,出现了大量的以胶片、磁性材料以及光盘为载体的胶片档案、音响档案、磁性载体档案和光盘档案等。

(一) 以甲骨为载体的甲骨档案
以甲骨作为原始记录载体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有文字记录的档案。主要产生于商代后期的占卜活动中,多为盘庚迁殷到纣亡的273年间的遗迹。甲,主要是指龟腹甲或背甲;骨,主要是指兽骨(如牛肩骨)。内容广涉当时社会的阶级与国家状况、农业生产、思想文化等各方面。这种档案载体材料特殊,所以保存年代久远。

(二)以金石为载体的金石档案
   金石档案也称钟鼎文。一般是指冶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到西周,我国的青铜技术进入了繁盛时期,青铜器质地坚固, 易于长久保存,故统治者凡有大事记载,便铸器铭文,以青铜器作为载体逐渐取代甲骨。由于礼乐制度的发展,钟鼎等青铜器物不仅演变为奴隶主贵族和封建地主阶级贮存于宗庙的礼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发展为记录当时社会重大史实的历史文献。每遇有重大事件,都要作器勒名,珍藏宗庙,以期“子子孙孙永宝用”。金文档案的内容包括纪念先祖、记述战功、册命赏赐、誓盟订约等多方面。 

(三)以简牍为载体的简牍档案
简牍档案,指中国古代以经过整治的竹、木为记录载体的文献。'简'是用竹、木削成的长条;'牍'是用木间或用竹剖成的板片;上面的文字是用毛笔书写的。

中国古代以竹木为载体的公私文书。中国古代纸张出现以前,简牍曾是一种主要的书写材料(见简牍文献)。用于各种文书的简牍的形制稍有不同,如用来书写政府颁发的律令所用的简长一般是汉尺三尺,<史记>、<汉书>有'三尺律令'、'三尺法'的记载;再如汉皇帝策封诸侯王的策书'其制长二尺',平常的诏书则长一尺一寸,'尺一之板,谓诏策也';官府的簿册大多长一尺二寸,晋令中就规定'郡国诸户口黄籍,皆用一尺二寸札';民间书信则用一尺简,称尺籍短书或尺牍,用做凭证的符信则更短一些。在中国古代很长时期中,大凡皇帝颁发的诏书、律令,官府形成的册籍、名簿、表报,以及民间的契约、书信等都记载于简牍之上,由于简牍质地坚实和无干扰地被埋藏于地下,所以大量简牍档案得以遗留下来。

(四)以丝绸为载体的缣帛档案

缣帛作为书写载体材料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中国是丝绸的故乡,丝织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缣帛档案的产生。到了秦代,使用更为广泛。缣帛具有质地坚韧轻柔的特点,以缣帛为载体的档案具有便于携带和保管等优点,但是由于其价格十分昂贵,一般人根本消费不去,所以未能普遍使用。到魏晋南北朝,随着纸张的发明和广泛使用,缣帛的使用量骤减。但是,封建朝廷的一些重要文书仍然用缣帛来书写。

(五)以纸张为载体的纸张档案

纸张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纸张的发明和造纸术的改进,给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档案载体眼变化带来的一次巨大革命。“纸的发明使文字的使用变得简便易行,成为简牍缣帛材料的有力竞争者,它改变了简牍档案笨重不易书写,缣帛昂贵的局面,到了三四世纪,基本取代缣帛,成为了国家主要的书写材料,成为国家主要的书写材料,一直使用至今,极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纸张成为档案的载体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的历史,其寿命的无可比拟性与独具的魅力使都没有,其在人类漫长的信息记载、传递和保存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历史上就有“千年寿纸,五百年卷”之说。直到现在任何载体动摇和改变过纸张的牢固历史地位,即使胶片和磁性介质大量出现也不过只是纸张的补充,就如同我们知道西方国家至今还有将非常重要的文献书写于羊皮纸上的习惯一样。

(六)新型载体的档案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档案的载体也出现了多样性,如照片档案

唱片档案

录音档案和录像档案

光盘档案

电子档案

电子档案的出现,是档案载体最剧烈的一次变革,它对传统的档案管理原则,档案基本理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观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