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对外战争之李陵独战-大汉VS匈奴

 路之意 2019-08-28

这一次战役之所以被记叙,并非因为它的规模,也并非它在历史上的意义。纯粹是为了一个人,一段冤屈,和一部书。

激射在战场上的血和含混于阴沟中的血有时候一样壮烈。比如李陵和司马迁。

战争起因

天汉二年(前99年)秋,汉武帝刘彻,插一句,谥号是死后议定。但刘彻似乎知道自己的历史定位,和自己该做的事。一再出兵匈奴,似乎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这个“武”字。于是,再一次的,发兵了。

将军李广利奉命带领三万骑兵在天山与右贤王相遇,老对手见面,自然也不用客气。持续几日的战斗下来,李广利却没有取得优势。汉武帝一向是个心急的人。在获知战况后,马上召见了李陵,当然,召见的目的并不是让李陵直接增援李广利。

李陵当时官职是骑都尉。

骑都尉,汉武帝始置,秩比两千石。掌管羽林骑。属于皇上的近卫军官。一般不会派出去冒险。虽然当时李陵并不在汉武帝身边,而是在酒泉一带教习射术。但是充其量是个高级教官,加之几乎没有打过仗。所以,找他不是为了带兵。

汉武帝召见李陵是打算让他为李广利监护辎重。换句话说,就是让李陵给李广利做运输大队长。

李陵不干。他要打仗。

李陵之父是李广长子李当户,李当户早死,李陵为遗腹子。李陵成年后,被选拨为建章宫羽林军的长官,他擅长射箭,十分爱护手下的士兵。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浴血沙场,光宗耀祖,虽然祖上名头太大,但是李陵觉得自己可以。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数年前李广利凯旋之时,李陵奉命迎接,我相信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李陵那颗骄傲的心。

面对李陵固执的请求,刘彻这个喜欢冒险和挑战的皇帝居然答应了。

李陵的上级李广利,这个名字很绝,李陵的爷爷李广“利了”外人,却没有利到自己的孙子。李陵出征开始就诸事不顺,首先,他的五千步卒只是被做为一路疑兵,分散匈奴的注意力。减轻贰师大将军的压力。

其次,他没有马,不知是来不及调配,还是贰师大将军把马都骑完了,或者是在武帝面前夸得海口太大,以至于刘彻相信他单凭五千“丹阳楚人”也能把单于溜得团团转。

战役过程

总之,天汉二年,没打过仗的李陵带着五千没怎么打过仗的步兵和辎重出发了,他们出居延(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附近)往北,在戈壁中行进了一个月,没有遇到匈奴人。

李陵有些着急也有些大意,着急的是没有匈奴人他就没法扬名立万,乃至重振李家声威。同时也无法完成战略任务。大意的是,他认为匈奴人都忙着对付李广利,自己估计不会遇到什么敌人。

幸运而又遗憾的是,敌人还是出现了。而且一来就是三万。

浚稽山,两个山头之间,李陵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战斗开始了。他面对的是鞮侯单于的三万精骑。五千人被重重包围起来。在此时,李陵展现出了一个将领的天赋。他命令将辎重车作为营寨,军队列阵于营外,前列士兵手执长戟和盾牌。后列士兵弓箭准备。

阵型排的不错,可匈奴人不怕。当然,换作谁也不会怕。骑兵历来是步兵的克星。尤其是善骑射,马术精绝的匈奴骑兵。而且是六倍。匈奴人虽然没读过孙子兵法,不知道两倍夹攻,五倍聚攻,十倍围攻的道理。但是他们知道,眼前的聊聊数千人,不够自己塞牙缝的。

进攻开始了,上万匈奴骑兵冲向李陵的军阵。却遭到汉军后阵“千弩急射”,匈奴人应弦而倒。在汉胡战争的早期,弩机是汉族军队的一个科技领先项目。数倍的射速,更强的杀伤力,使得匈奴人的弓箭相形见绌。匈奴弓箭手虽然射术一流,但是在大规模互射时,命中率并不是第一要素,在更短的时间里发出更多的箭,以及箭矢的杀伤力。才是制胜的关键点。

匈奴骑兵抛下上千具尸体,向山上撤退。李陵见状命令追击,前列待命的步兵尾随杀敌数千。当然,有一部分是中箭无法逃走的堕落骑兵。但是,就初战来说,简直是个奇迹。未经一战的步兵击退了身经百战的骑兵。性价比之高,堪称经济实惠。

鞮侯单于急了,“单于大惊”,但他却不知道,更让他吃惊的还在后面。但目前要做的,是再调兵马,挽回些面子。

不管怎么样,鞮侯单于是冲动了,十万大军!进攻李陵的五千步卒。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陵还能指挥部队,“且战且引南行”。数日之后,退到一个山谷中。

连战数日,汉军已有一些伤亡,中箭着刀,士兵伤重者卧于车上,伤轻者推车,再轻者持兵器搏战。再与匈奴战,杀敌三千余人。由于一直无法传递出消息,他们只有再往东南撤退。四五日后,退至一个大湖边的芦苇丛中。估计李陵是想利用芦苇的掩护,干扰匈奴人的视线,殊不知,这是一个战术失误。

匈奴人也不含糊,不再派兵进攻,我不跟你玩近身。我放火!一时间烟炎张天,由于李陵兵在下风处,匈奴人认为,这个到现在为止都很能打的汉军将领,这回要栽了。

李广的血脉这一次发挥了正面作用,李陵马上弥补了自己的战术失误。可能是小时候玩火的经验。李陵下令砍光中心的芦苇,汉军聚集在没有芦苇的空地上。然后点火引燃外围的芦苇。以火攻火。眼看就要烧到汉军身边的火突然没有了可以燃烧的介质,缓缓熄灭了。

不到五千汉军再次牵着十万匈奴大军,一再战斗一再南行。这种情况,使得这位冲动的单于渐渐产生了怀疑。他的怀疑没有错,他还先要吃一个大亏。

史书载,双方“南行至山下”,山无名,但看完这次山边战斗,我们或许可以给这座山取一个名字“单于走马山”。这位鞮侯单于自己安安稳稳立马于南边山上,却把亲生儿子派了出去,不知道是他想给儿子一个锻炼,还是想借此阴谋改立别子。总之,这位匈奴王子率兵亲自上阵了。

李陵将形势看在眼里,一再从十万匈奴追击下逃脱,并不仅仅是由于他的运气。作为一个知兵将领的基本能力,对地形地物的运用,他很在行。山间多树木,李陵命令士兵隐蔽于树木左近。匈奴的骑兵在树林间无法发挥作用,只能改派步兵上阵。

汉军先占了地利之势,匈奴人又不惯步战,结果是“复杀数千人”。

单于简直要疯了,这只汉军游击队围不怕,打不烂,追不垮,烧不死。自己的军队已经前后伤亡上万。连儿子都派了上阵。却还是只能和对方玩捉迷藏。

可是他生气也没有用,李陵又给了他一个惊喜,可能是双方距离不远。他命令弩手连弩射击单于。单于无奈,纵马下山逃跑。

其实这一次最大的收获不是吓跑了单于,而是从捉到的俘虏口中得到一个极其重要的讯息。

据俘虏交代,单于不久前和众将召开军事会议,单于认为,眼前这只汉军人少兵精,而且一直引着自己往南走,渐渐的要靠近汉朝的边塞了。不会是前方有重兵埋伏吧。单于的意思,是要不就算了。别折了个大的。

但手下人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单于您带领数万人围攻五千汉军,如果让他们就这么退走。以后谁还看得起匈奴军队?汉朝不是更加嚣张了吗。就算是为了荣誉,我们也要继续追击。但是,您说的也有道理,不如这样,山谷还有四五十里,再往前就是平地,我们追到那里,如果还不能拿下,我们再罢手。

这个既稳妥又保留了面子的提议得到了单于的首肯。同样,也给李陵和数千汉军打了一针强心剂。他们知道,只要再坚持几天,就能创造奇迹。

第二天的战斗中,孤独的李陵和手下的军士愈加奋勇。一天之内,来回数十合。汉军的脚下,又多了两千多匈奴亡魂。如此死战,使得单于和手下众将开始提前打退堂鼓。他们确实准备撤退了。

失败原因

但是历史总喜欢开一些令人愤懑的玩笑。李陵手下的陵军候管敢叛变了。

史载“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李陵侮辱了他。他才投降了匈奴。但是细想,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会让平素爱士卒的李陵出言侮辱部下呢。答案可能只有一个,管敢提到了投降。

叛徒总是喜欢为自己找借口,但我们可以全当听不见,我们要知道的是,管敢告诉了单于,李陵军的真实情况。无后援,箭矢将尽!可悲!管敢管敢,竖子敢尔!

可惜我们无法堵住叛徒的嘴。

大喜而又羞愧的单于还得到了另一个具体消息:李陵的先行队是他自己和校尉成安侯韩延年各率八百人执黄白旗帜。如果命令弓箭手射之,必破。

在管敢和单于的协作下,最后的围歼计划开始了,匈奴骑兵两面夹击汉军,在一个山谷中(又是山谷),再次狂攻预感到危险的李陵。匈奴军队大呼“李陵、韩延年趣降!”听到了这句喊声,李陵彻底明白了,自己即将无路可去。

匈奴占据了两边山上的制高点,箭如雨下,汉军对射,却苦于身在谷中,箭矢乏力。苦战中,汉军仍然没有放弃希望,继续南行。将要到鞮汗山时,随身携带的五十万只箭全部用完。

但是到了这里,汉军不得不丢弃车辆,可能是因为能战斗的人越来越少,兵器也损失殆尽。以至于最后只能折下车辐,拔出随身的短刀来战斗。李陵最后的战场到了——鞮汗山的一处狭谷。单于紧跟其后,从山上推石下砸,汉军无遮无挡,死伤甚众。但总人数还有三千多。

李陵一路率军死战,但他并不是一勇之辈,眼前的形势使他彻底明白,奇迹是不可能出现了。三千残军,数万虎狼。于是他命令部下,连夜各自逃散,有侥幸逃脱的,回去将战斗经过报告朝廷。

接下来的事情广为人知,李陵作为汉朝名将之后投降匈奴,三族被夷。司马迁为了替李陵辩白遭刑。

一段冤屈,一个最不想投降却投降的李陵。一个初战便杀敌过万,而自损不超过两千的将才,一个不避刀斧的直言者,两段冤案。一部大史。可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