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审美赏析

 江山携手 2019-08-28
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审美赏析

陶渊明在四十岁那年,在江西彭泽做了八十几天的县官,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从此,再也没有出仕了。《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共五首。

在中国古代社会,士人们归隐的方式是多样的,目的也有所不同,但“归隐田园”是最为彻底的,它意味“躬耕”,而“躬耕”意味着与仕途决裂,从而自食其力。这对于陶渊明来说,应该是最清楚的。陶渊明归隐田园后,虽然有“草盛豆苗稀”的劳动的艰辛,但更重要的是有“但使愿无违”的自由自在的顺心。在陶渊明的诗歌中,读者看到的是美丽恬静的农村风光,感受到的是诗人愉悦的情怀。下面,我们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做一审美赏析,从而认识诗人归隐的原因以及归隐后的生活和心境。全诗如下: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在整个诗歌中,陶渊明不但所描写了田园风光的安宁,而且也表现出了田园生活的安定。这样的宁静的田园生活,如此优美的自然环境,在诗人笔下,变淡充满诗情画意,表现出自然纯朴的情趣,而且真诚地表达出了“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的思想内涵。首先,诗人是这样描述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韵”即气韵风度。其意思是说,年轻的我没有世俗交往的习惯,生性喜欢大自然。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本性是不能适应世俗及其官场生活的。诗人从本质上表明了自己归隐的原因。这对陶渊明来说,归隐就是本性的表现,而一个人的“本性难移”啊!因而,接着写道:“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尘网”就是说尘世如落网,这里用来比喻仕途。这里诗人说,自己不幸误入仕途,一别田园也就是三十年了(据推算应该为十三年)。在陶渊明看来,官场对自己如同“罗网”一样。诗人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黑暗及其腐败官场的厌恶之情。对此,诗人写道:“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就是指束缚于笼中之鸟。意思就是说,现在进入官场,就如同笼中之鸟,池中之鱼,时刻都想回到原来栖息的山林里,过去生活的水潭中。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选择了两个喻体,不同角度形象地表明了自己对自然环境的崇尚,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如今归隐田园了,也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拙”就是说自己的秉性愚直。这两句就是说,如今我终于归耕田园了,在南山开荒,过上了躬耕的生活了。这不但表现了诗人脱离尘网,返归田园的喜悦之情,而且同前面所表现的厌恶官场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诗人就着力描写了归隐后的情况。“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方”即“旁”义。“暧暧”即昏暗不明的意思。“依依”即隐约可辨的意思。“墟里”即村落。“虚室”即空虚寂静的居室。这里,诗人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了自己居住草屋及其周围的自然景物,十余亩田地,傍晚远处的村庄、缓缓飘散的炊烟,以及深巷中的狗吠、桑树上的鸟鸣等。这里诗人不但抓住了农村的自然特点,透露出自己对生活环境的喜爱,而且借着这一细致的描写,表达了自己不慕荣华,安于简朴、厌恶官场,追求平静、闲淡的感情。因而,诗人在最后尽情写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意思是说,我再次回归大自然,归耕田园,就如同长期关在笼中的鸟兽重返山林一样,心中充满着喜悦之情。这结尾两句,不但与诗歌开始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照应,而且点题,更好地表现出了诗人冲出束缚自己本性的“樊笼”,重新返回自然,内心充满着欣喜舒畅的情感。

总之,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不但具有清淡平易,自然优美的风格,而且诗歌运用了白描手法,寓情于景,借助于农村自然之美反衬官场的黑暗与污浊。同时,在表现归隐田园的喜悦之中,也蕴含着沉重的之感。但是,无论如何,读者阅读这首诗歌时,总是会感受到诗人喜爱宁静淡泊的生活,感悟出诗人对自然的真诚与执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