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审美赏析

 江山携手 2019-08-28

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审美赏析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作于苏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词人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张偓佺即张怀民,字偓佺,又字梦得,谪黄州后坦然自适,在长江边上筑亭以陶冶性情,苏轼为之取名为“快哉亭”,并赋此词相赠。苏轼在《记承天诗夜游》中也写道张怀民,词人说:“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当时张怀民也贬官黄州。全词如下: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开头写道:“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夕阳西下的时候,词人卷起绣帘远望,只见快乐亭下碧绿的江水与天空相接,一片空阔无际的景象。词人开始就描绘了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斜照在亭子上那优美图景。这里,我们感觉到词人特别注重了对空间的扩展,也表现出了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在这样的描绘中,我们也自然感觉到词人蕴含其中那无尽的情怀。

接着写道:“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湿青红”也就是指漆的颜色鲜润。其中的“湿”字,不但表明了颜色新鲜,而且暗示了亭子因漆的新鲜而映照着周围的青山绿水(也可以说涂刷了青红两种颜色)。其意思是说,你为了我的来到,还特意在窗户上涂上了新鲜的朱漆。这两句,不但说了新亭的为我到来建造,而且还涂刷一新。这里,词人通过对从快乐亭的色彩如新的描写,不但表明了自己快乐的心境,而且也表明了对朋友热情款待的感谢。

写到这里,词人思绪转换了,于是接着写道:“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平山堂”即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在扬州所建。“欹枕”就是卧着可以看望。“醉翁:就是欧阳修别号。 “山色有无中”出自欧阳修《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全词是这样的:“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杳杳”即幽远。这几句是说,面对这样的景象,让我想起当年在平山堂的时候,靠着枕席,欣赏江南的烟雨,遥望远方天际孤鸿出没的情景。此时,我看到眼前的景象,就想起了欧阳醉翁的“山色有无中”的词句。我们从词人“长记”一词可以知道,这几句写的是记忆中得情景。眼前之景唤起词人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濛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这里,词人自然也是通过昔日所见美景来描写眼前之景,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虚实结合,构成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由此而表现了词人今日游览“快哉亭”的欣喜之情。

下片词人又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展现快哉亭前广阔江面的波涛汹涌、风云开阖、惊心动魄的壮观场面。词人写道:“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倒碧峰”即碧峰倒影水中。“一叶”指小舟。“白头翁”指老船夫。这里,词人抒发其江湖豪兴和人生追求。前几句“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是静态描写,突出了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平静的山水画卷。可以说,真是清澈见底,碧峰映水。而后面的“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两句,就是动态描写,突出了一阵巨风,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翻腾。词作写道这里,我们不但看到了那奇峰突起,由静忽然变动的景象,而且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老翁也从现在我们的视线里。此时此刻,在词人的笔下,人文性与自然性得到和谐统一,突出了老人波浪尖上弄舟的壮观景象。

在这样的情景下,词人写道:“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兰台公子”指战国时的宋玉。相传宋玉作过兰台令,故之。这几句词人由风波浪尖上弄舟的老人,自然引出词人对战国时楚国兰台令宋玉所作《风赋》的议论。宋玉在《风赋》中说过:“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因回答说:‘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截然不同。”在词人看来,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对自然之理不理解而产生的说教。而战国时道家学者庄周,在他的《庄子·齐物论》中说过,“人籁”是吹奏箫笛等竹器的声音,“天籁”是发于自然的音响,即指风吹声。苏轼为亭命名“快哉”即取自《风赋》“快哉此风”句。但苏轼还是认为,风是自然之物,本身不应有雌、雄之别,大家都可享受。在苏轼看来,庄子所言天籁本身绝无贵贱之分,对任何人都是一视同仁,然而,即使所谓的高下,不在地位权势的高低,而在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词人最后用“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就明显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具备了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我们从苏轼的这话中,自然也体会到了苏轼无论在怎样的逆境中,都能够保持浩然之气,从而表现出一种脱俗豁达的生活和坦荡旷达的人生。
  在艺术上,这首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描写议论结合

可以说,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在词作中表现得特别突出。诗人首先就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实际上就是借此表现自己的“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人生观点。

其次,虚实结合

词作中,词人借以前所见的“平山堂”那“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极美的景象,以虚写实,来衬托眼前“快哉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之美,这样,不但增强了词作的情致意绪,而且提升了词作的审美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