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审美赏析(再析)

 江山携手 2019-08-28

        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审美赏析

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审美赏析(再析)

     据《陆游传》记载,乾道八年(1172)冬陆游离开南郑,第二年春天到四川成都任职。到了成都以后,陆游的心情不大好。当他“夜闻杜鹃”,触景伤情,于是思绪万千了,于是,以叙述的口吻,描述杜鹃夜啼的情景,表现了自己宦游生活中的孤独与愁绪全词如下: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上片主要描写了夜闻杜鹃声的环境,着重于气氛的渲染。词人首先写道:“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前两句中的“茅檐”和“蓬窗”指其简陋的房舍,也就是陆游的住所。但要注意,陆游住所当然不是这样简陋,不会如杜甫的“茅屋”,而词人这样就突出了自己情绪处于十分低落的状态,或者暗示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高傲情怀。此时此刻,词人坐在昏黄的灯下,多么寂寞,也是多么的惆怅,加上“连江风雨”的环境,这样,其愁绪便可想而知了。

于是词人接着写道:“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这时他听到了杜鹃的啼叫声,然而,词人不直接写杜鹃的声音,而是写了莺燕无声,在这样“无声”中,突出了杜鹃啼叫声。我们知道,春天里,白天到处是莺歌燕舞的美丽景象,可是到了夜晚,却是“燕懒莺残”、悄然无声了。这样,词人就通过听到杜鹃声来表现了自己心中的怨悱与厌烦。这里,词人用词特别讲究,其中,一个“总”字,就传达出了那种怨责、无奈的情味。“常啼”表明了听到杜鹃声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多次。为什么要突出杜鹃声?杜鹃本是一种所谓的“悲鸟”,古人曾赋予它很多的审美意义,甚至蜀地的人把它编成了一个哀凄动人的故事。词人在月夜听到杜鹃啼叫声就自然感觉凄楚与惆怅了。
   
在这月夜的环境里,杜鹃啼鸣引人愁苦不堪。词人在下片就写愁苦情状及内心痛楚。下片接着写道:“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催”在此是指杜鹃鸣叫一声紧似一声的,好是在催促一样。 “孤梦”点明自己孤独与寂寞之感。客居他乡,本来心情就不舒畅,在这样的处境中,自然也就只好寄情于梦。可是,这梦也难成,偏被这可恶的杜鹃声“惊残”了。杜鹃还不停息,居然“又拣深枝飞去”,也就是飞到浓密的树枝上,或者是长枝上去鸣叫。其中的“又”字,表明了词人会杜鹃的讨厌心情,也暗示了面对不停鸣叫的杜鹃的无可奈何。真与杜甫《子规》中说表现的“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客中愁闷时那能听这啼声,可是那杜鹃却似故意追着人飞)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词人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接着写道:“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故山”即故乡。“半世”就是自己已经过了大半生了。唐代诗人杜甫在《·曲江二首》中有“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而今,陆游代成都时候已是四十九岁了,当然是已经“半世”了。“不堪听”就是听到而受不了。在故乡听到杜鹃声尚且不能忍受,而今自己客居他乡,加上“况半世、飘然羁旅”而壮志难酬烦闷产生的心情,当然也就更加“不堪听”了。可以说,这样写,不但传达了词人内心的苦闷,而且也暗示了对朝廷如此对待自己的不满心情。
      
在艺术上,这首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触景伤情,意蕴深厚;其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再次,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第四,用词恰当,表意准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