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王维《山居秋暝》审美艺术

 江山携手 2019-08-28
谈王维《山居秋暝》审美艺术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描写山水的五言律诗。全诗如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从全诗来看,描绘出了一幅清幽、宁静的秋夜图景。首联点明全诗的基调,中间两联用充满诗意的秋夜图画,表现出诗人对自然之景的欣喜之情,尾联转入抒情,暗示着诗人向往空寂山林的高洁情怀和乐于归隐的生活情趣。因而,诗人为了更好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诗歌审美效果,体现出了以下的审美艺术。 

一、以动衬静

客观事物有静有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客观世界的丰富多彩。诗歌作为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注重社会生活的动静对立与统一,并用于诗歌描写之中,从而构成丰了富多彩的动静交错的诗意美。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注重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方法,这中方法主要体现在视觉与听觉的结合上。在第一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人描写了雨后的空山(“空山”并不是说山中什么也没有,空空荡荡,而是指山中树木茂盛而看不到人的活动,感觉到整个山的寂静空灵,正如王维在《鹿柴》中所写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一样。王维诗歌中的 “空山”这一审美意象,不但很富有禅意,而且审美意义也是极为丰富的,往往给人以无尽的审美想象空间),晚上寂静无声,寒意袭人。诗人通过触觉感受到秋意,用秋天的寒意突出了山中空寂无人,这是静态描写。第二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一个“照”字,从视觉上来写,表现出“晚来”山中朦朦胧胧之寂静状态,而一个“流”字,从听觉上写,又打破了这样的寂静,不但突出了听觉感受,而且照应“新雨”(雨后山中的流水有声)。诗人通过视觉和听觉,视听结合,以动衬静,突出了山村月夜的宁静之美,表现出富有诗情画意的自然之美。在第三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其中,“竹喧”就是竹林中的喧闹声,通过声音引出人的活动,这是侧重于听觉,“莲动”侧重于视觉,但也表现出了声音,因为船碰撞莲叶,莲叶也会发出声响。诗人运用巧妙的笔触,直接或者间接的描写声响,以此反衬出夜晚的宁静与清幽,从而给人以审美的想象空间,感受到诗中的审美意蕴。

二、诗画结合

我们都知道,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谿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就本诗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色调分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说诗歌中富有诗情画意审美效果。在王维的诗歌中,这种审美效果的实现,不仅在于线条的描绘上,而且也在于色调的明晰上,体现出中国水墨画的审美特点。就本诗来说,我们来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联,诗人特别注重色调,一个“明”字,不但体现出明月朗朗,悬挂于天的景象,而且借用那明朗的月光照在山中松林上,形成了色调分明的画面。对句描绘了那皎洁的秋月之光映照下的流水,一个“清”字,不但是“新雨”后水的特点,更是诗人视觉所见。可以说,诗人所展示的画面,色调如此清楚,画面的轮廓自然也是完整的、清晰的。

其次,方位清楚

意象组合具有明显的方位性,表现出诗歌的空间性,表现出图画美,从而拓展了诗歌的审美境界。诗歌中,意象的排列不但表现出跳跃性,而且也表现出顺序性。因此,诗人在描写中,视线由上而下,由远而近,自然形成审美空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可以看成是背景描写,是远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对偶句。思路由上到下,由远而近。上句“明月”当空,显得高远,月光洒在松树林上,由上而下,显得空旷;下句由山而水,突出了清澈而潺潺的流水。这样,整个诗歌中的方位转换清楚,层次是分明,线条是明晰,画面组接是顺畅的。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图画,展示的审美境界不但体现出自然之美,而且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

总之,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把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及其诗画交错的艺术手法相结合,不但对意境的开拓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且更有助于情感表达,体现出诗歌的艺术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