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活中常常把注意力向外看,很少人能把自己的本心本性看明白。外面的事理做圆满固然重要,但事理确实无穷尽的,与其精力在外驰骋,不如向内抓住根本来的轻松,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心性就是这个根本了。 心性的表现形式 澄问: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性之表德邪? 陆澄是王阳明的弟子,官至刑部主事。他问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都是人的本性而发,表现在外面的德行吗? 先生曰:仁、义、礼、智也是表德。性一而已,自其形体也谓之天,主宰也谓之帝,就行也谓之命,赋于人也谓之性,主于身也谓之心。 性这个字其实是很难解释的。古代的圣贤们作了那么多经典,无非都是讲心性的。儒家存心养性,道家修心炼性,佛家明心见性。虽然性的本体不好懂,但可以从它表现出来的象,来加以推敲。 阳明先生说仁义礼智和陆澄问的恻隐、羞恶等心,都是性所表现出来的德,虽然名称不一样,但是本体却是一个。 仁包含仁爱,同情,恻隐之心等。看到老人吃不饱,穿不暖时,自然会生起不忍之心,这个不忍之心,可以说是心体发出来的,但是为什么会产生不忍之心呢?这个就是性的作用,性是一种造化机制,运行规律。 同样看到老人被虐待时,也会义愤填膺,想要伸出援手。这种心理称为义,它也只不过是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包括后面的各种心。 看到别人很有爱心,我们说他有仁德,看到别人舍己为人,我们说他仗义等,都是本心本性表现在外的德性,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形体也谓之天 我们常常听说天赋本性,天命之谓性,先天一炁等。修行家们尝说仁者以万物为一体,虚空皆是我身等。这个性的本体,我们暂且理解为一股气,一股能量,这股气在身中有一个运行规律叫做性,气来自天地间,死时还诸天地。 当然这种说法你不接受也可以,只是为了说明本心本性。就像即使不知道自己的本来面目从哪里来的,也不知道死后去哪里,但是并不影响对于本心本性的应用。 主宰也谓之帝 既然性是一种造化运营规律,那么天地自然也有运营规律,称它为神也好,上帝也好,道也好,总之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赋于人身,就是人身的主宰。 流行也谓之命 如果性是身中的一股气,一股能量,那么这股气的强弱就代表生命的强弱,也代表生命品质的好坏。 例如长时间的劳动,经常熬夜,就会损伤精气神,就会变得有心无力,什么都不想做。当精气完全不流行时,生命也就终止了。 然而好好休息几天,精气神自然就回来了,这个是人为控制的吗?当然不是,身体的精妙造化,上天早就为我们设计好了。做对了就会养气,做错了就会败气,每时每刻每分每秒每个念头都做对的事,气就会一直长养,气强到一定程度,就像孟子说的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 道生万物,心生万理 先生曰:心之发也,遇父便谓之孝,遇君便谓之忠。自此以往,名至于无穷,只性一而已。犹人一而已,对父谓之子,对子谓之父,自此以往,至于无穷,只一人而已。 先说下心和性,经典当中的心,有时指想法、念头,有时指性体。性有时指造化规律,有时也指性体。所以说心体或性体时,心和性是一个意思。 当遇到父亲时,有孝心;遇到君主时,有忠心;遇到孩子时,有爱心等等。外在所有能引起心情变化的事理、事物,都是由心体变化产生的。 心体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能感受到。生气时,心里沉沉的;委屈时,心里酸酸的;感动时,心里暖暖的。那么这些感觉的位置在哪里呢。这个就是修行者内观去体会的,是用感觉的,不是用脑袋想的。当能清楚明白的感受到心体的变化,也就明心见性了,当然这是个漫长的过程。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当心还不能静下来时,是不能妄求把气看明白的。 本性能生万法,就像一个人一样,对于父亲来说是儿子,对儿子来说是父亲,其他还有千千万万的身份,只是一个人而已。 就像道生万物一样,心也能生万理。 尽己之性,推人之心 先生曰:人只要性上用功,看的一性字分明,即万理灿然。 只要用功把本心本性观照明白了,体悟了内心,也就明白了全人类的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有人的本性都是相同的。不是说每个人的性格相同,就像所有人的心,都能感知各种情绪的变化,而每个人对于情绪变化的点是不同的,这个也就是性格不同。 是因为每个人的习气不同,习气有的是先天带来的,有的是后天培养的。后天人的造作是能改变气的气质的,气对于不同事理、事物的会产生不同的感应,行成了不用的感受和心情。 这个如果信得过,也就明白了佛家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长时间的好怒,好怒就变成了你的气质,储存在气中,下一生还是好怒的气质。而好怒就会阻碍人生的发展,这个就是业障。你这一生通过修行改变了气质,如果修炼成了圣贤、仙佛的气,那来生也不用做人了,就看能修炼到什么程度了。 这个不多说,怕被喷。 所以把自己的内心观照清楚明白,也就理解了外面的道理。 《中庸》:能尽己之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