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凛凛岁云暮》审美赏析

 江山携手 2019-08-28
《凛凛岁云暮》审美赏析

《凛凛岁云暮》在《古诗十九首》中是一首很有代表性之作。此诗凡二十句,根据内容,可以分成五节,每节四句,意义明确。“凛凛”即寒冷的样子。比如,元初名儒郝经《秋思》中有“静听风雨急,透骨寒凛凛”。全诗如下: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

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

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

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

愿得长巧笑,携手同车归。

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

亮无展风翼,焉能凌风飞?

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睎。

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

诗歌从时序写起。诗歌写道:“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厉”即“猛”的意思。“率”即“皆”的意思。宋代苏洵《权书·六国论》中写道:“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在这里就是“到处皆然”。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岁月已经如同云暮一样到了冬季,百虫不是死了就是躲藏起来,蝼蛄夜鸣而悲。凉风已经很猛,而远在他乡的游子(丈夫)还没有御寒的衣服。这里,思妇以己度人,想到了远在他乡的游子(丈夫)无御寒之衣。在写作上,诗人通过视觉、触觉和听觉,不但突出了寒冷的到来,而且也由此想到远在他乡的漂泊不归的游子(丈夫)。

接着思绪拉回到初婚之时,也就是由今及昔。诗人写道:“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上一句“锦衾遗洛浦”,活用了洛水宓妃的典故,指男女定情结婚。下一句中的“同袍”,出于《诗经·秦风·无衣》,诗歌第一节写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原指同僚,旧说亦指夫妇。也就是说,他们结婚定情后不久,丈夫便离家远去。在中国古代,游子外出不是求仕便是经商。正如古言说的“男儿志在四方”。所以,就一般来说,思妇在家不会有很多责备的,即使责备,也多是自责,但思念之情却难以抑制。

诗歌接着写思妇的思念。诗人写道:“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本来“独宿”已难堪矣,何况还是“累长夜”。在这无奈之中,思念也只好在“梦”中相见,在梦中看到丈夫的“容辉”。借梦抒情,情意更浓,也更凄凉。特别是诗人在“梦”字后用了“想”字,不但表现其情之深厚,更表现出一种无奈的想法。这与范仲淹《苏幕遮》中“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一样。梦境总是虚幻的,但也是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

以下接着上面“梦想见容辉”专写梦境。诗歌写道:“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愿得长巧笑,携手同车归。”“惟”即思。《说文》上说:“惟,凡思也。”“古”即故。“故欢”就是旧日欢好。“容辉:就是仪容丰采,或者神采光辉。梦中的丈夫也还是殷殷眷恋着往日的欢爱,思妇在梦中见到他依然是初来迎娶的样子。其中的“绥”古代指登车时手挽的索。“惠前绥”指男子迎娶时,把车绥亲自递到女子手里。“长巧笑”与“女为悦己者容”的意义相同。也就是说,夫妻之间快快乐乐地生活。也就是说,她被丈夫迎娶,携手同车而归,但愿此后长远过着快乐的日子,而这种快乐的日子乃是以女方取悦于丈夫赢得的。可惜时至今日,这样的希望也成为使人流连的梦境了。

接着急转直下,诗歌写道:“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亮无展风翼,焉能凌风飞?” “不须臾”即“没有多久”、“不一会儿”。“重闱”即深闺。“焉能”即“怎能”的意思。“亮”即清楚明白。“晨风”是鸟名,鸇属,飞得最为迅疾。“凌风”即驾着风。这时,思妇突然从梦境中醒来了。好梦不长,丈夫归来没有停留多久,更未在深闺中同自己亲昵一番,一刹那便消失了。只恨自己没有晨风一样的双翼,因此不能凌风飞去,追寻良人的踪迹。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诗歌写道:“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睎。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眄睐”即顾盼,目光左右环视。“适意”是“适”丈夫之意。 “扉”即门扇。“睎:即眺望。“徙倚”即徘徊,来回地走。《楚辞·远游》中写道:“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怳而乖怀。”也就是说,在梦中既见丈夫,当然从眼波中流露了无限情思,希望使丈夫欢悦适意。梦醒人去后,自己神智渐渐恢复,只好伸长著颈子远望寄意。最终只好依门而立,内心的感伤,不禁的垂泪而流满双颊了。而全诗至此亦摇曳而止,思妇的感情变化便跃然纸上。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借梦抒情,情感深厚。其次,质朴自然,毫无矫饰。再次,描写心理,揭示主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