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文章跟大家分享了如果敲门就坐,原本是把今天的内容也一起放上去的,但是写完之后发现已经提及了这么多东西,怕是太长各位读者会读不完,也是浪费,所以只好分成两部分,这样也可以更好地让小编调节一下思路,分享更确切的经验之谈。 回到本文,之前也提到了,我的几位朋友工作也有一定年限了,而且技术水平上也算是中等水平,要说找个世界500强估计还是挺难的,但是普遍的还是一些中小型企业较多,按理说找份工作应该不会太难。小编一直也是从这些企业的角度出发,一方面是小编确实能力有限,未能在这么知名的企业就职,另一方面在社会上,大多数人群也还是集中在中小型企业,所以应该还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我的这位朋友像我吐槽说,感觉面试下来也还行啊,企业问的问题我也基本能够解答,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收获到OFFER。跟他们详谈之后,发现有几个常见的误区或许很多朋友们在面试的时候都踩雷了,今天整理一下,给大家做个分享,如果发现确实自己也存在的,看能否纠正一下,如果有更好的观点,也欢迎大家指出,共同学习进步。 误区一:我是高手,去到哪里都不怕。 确实这个也是以前小编一直持有的观点,只不过现在算是阅历丰富了那么一丢丢,所以把它放在这里了。我是个高手,无论学历学识、技能水平、工作经验都十分优秀,理应去到哪里,都是一大堆企业抢着要我;这说得似乎很有道理,也本应确实如此。那么为什么我会把这种想法称为误区呢?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供需市场的问题,企业需要用人,肯定是有岗位的需求,或补充,或扩编,并不会像我们一些女性同胞那样,今天这个特价优惠,买!明天看到这个好像很好,买!所以说,无论是何等高手,都需要有位置放才能施展拳脚,还是那句话,企业用你,就是为了你能给企业创造相应的价值,不太可能存在我买你回来,就是为了不让竞争对手能够买到你,这样的情况只会出现在非常特殊的行业或者圈子。 那么话说回来,应该什么时候去选择市场呢?给大家说说我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啊。人才市场也是市场,既然是市场,那么肯定就有买方和卖方,企业就是买方,求职者就是卖方。出现供不应求的时候,自然就成了卖方市场,当出现供过于求的时候,就成了买方市场了。可能这样解释会比较难理解,我按实际月份跟大家划分一下。每年的春节前后,一方面是部分朋友拿到了年终奖或者因为没有年终而离职,另一方面部分朋友选择返乡,从而出现了大面积的职位空缺,这个时候就是很典型的卖方市场;其次的时间段会在6、7月份,这里主要会是一部分以应届生身份进去的人员需要更换工作了, 或许是上一届,或许是再上一届,还有就是部分公司的年终奖会有一部分安排在6月份前后发放的,还是跟前面的原因一样,年终奖到手之后选择的离职,最后还有一个可能算是一个小原因,一般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是每年7月底公布的,所以会选择在这个前后做好人工预算,从这个点开始提供岗位;最后就是国庆节后大约一个月的时间,由于长假的出现,注定会有部分人员的流失,也同样造就了岗位的出现。 可能有朋友会质疑了,上面所提到的,无非就是年终奖的时间段和放假,真的是这样吗?小编刚才也说了,这只是个人的一些经验以及观点,当然不可能完全一致,毕竟小编也不是统计局的,未能统计到更多实质上的数据给大家参考。不过还有一点需要补充就就是经济形势,除了以上的情况,经济形势确实也是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之前我跟某企业的人事经理在聊天,TA之前找工作的时候,只是更新了简历,就很多企业来联系TA,但是今年春节的时候更换工作,得到的回应虽然也不少,但是远远比不上之前了。按理来说,经验更丰富了,选择的时间也不错,然后效果却还不如从前,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经济形势了,相信平时有留意新闻的朋友都知道,由于某国某人的一些翻脸不认人的小人行为,导致今年整体的经济形势萧条,尤其是出口或者涉及到出口的企业,政府今年还做了各种各样关于此情况对企业影响的调研,可见今年形势确实不太好。前几年互联网+刚兴起的时候,又是造就了很多行业的蓬勃发展,所以说除去时间段的局限外,整体的经济行情也会是一个关键因素。 误区二:我明明解释了这么清晰,为何得不到认可? 无论什么类型的岗位,总逃不过对经验情况的提问。或许是你简历上自己写的,或许是从而延伸出来的,或许是企业本身需要掌握的。我朋友同样的问了我这个问题,面试领导问了他关于一个技术问题应该如何解决,他自认为很详细地回答了,却留意到领导一直皱眉,我大致听了他的叙述,我也皱眉了。原因很简单,他回答得太杂乱无章了。东说一下,西说一下,我并非技术人员,所以我是听得一头雾水,但是他的直属上级是肯定能听出个大概,明显这样的表现是不够的。企业面试的时候,如果涉及到需要您做详细解答的时候,请不是拿来就用,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而且对于你专业的问题,你本应该在面试前就做好充分的准备。在面试过程中,企业比较喜欢听到一些关于顺序的词,比如:首先。。。其次。。。然后。。。最后。。。;第一。。。第二。。。第三。。。;类似于这样的表达,一方面你的回答让人可以更明确,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你至少是一名思路清晰的人员,在后续工作上的沟通也许就更简单了。这里还有一点需要提醒一下的是,最终的结果,每一件事情,无论在你手上是否已经是最后一步,你都要告知在经你的这个事情,最后的结果是如何,因为如果没有实质的结果,再好的过程都是无效的。 误区三:张口是钱。 其实作为一名HR,我也是很能理解,毕竟出来工作,就是为了钱,如果不谈钱,我为什么要出来工作呢?正如那句话所说,不要跟我谈理想,我的理想是不上班。但是在谈钱之前,我们先作一些铺垫是否效果会更好呢?也就是说,钱我们必须得谈,谁都不是义务出来工作的,但是我们可以迂回一点,起码让企业看起来,并不是那么功利的一个人,而且我们可以通过某些问题来确定,这家企业的效益情况。 基本上到最后企业都会让求职者有一个发问的机会,如果在企业的简介、网站信息等如果能够了解到的情况,最好就不要再提问了,大家如果对一家企业感兴趣,打算去面试,尽量在企业基本情况这里也简单地浏览一遍,因为如果你向我提问一些我在通知您的时候,已经告知了的情况信息,我第一反应是你并非那么地对我们公司有意愿,稳定性是否不高?其次是连这几分钟的时间都不愿意花,我怎么相信你在往后的工作里能够全程投入呢?。那么我们该如何抓住这个发问的机会,既可以显示自己求职的意愿以及谦虚,又能了解到企业的真实实力情况?大家以后也许可以这样去提问。 1、是什么原因导致公司有目前的这个岗位需求?如果说是扩大编制,我们就可以继续追问了解公司的一些经营情况,是否正在快速发展等等。如果是离职补充,那么就可以了解到原来的同事是出于什么原因离职呢?是高就了,还是不能胜任,诸如此类信息,可以让您尽快捕捉到企业的动态情况。 2、到岗后公司对我的期望是如何的呢?由于同样的岗位,在不同的行业或者不同的公司里,工作内容总会有所差异的,这里就是为了更直观的了解企业的需求,也是可以给自身一个参考,这样的工作内容究竟适不适合?能否胜任? 3、先问工资发放的时间,再提问我们最关心的待遇。首先薪资发放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出企业的一个实力水平,能够在每月10号前发放工资的,都是资金比较充足,而且福利情况较好的,时间越往后,可能就相对差一点了,不过根据了解,民营企业多数还是集中在20-25号,毕竟民营老板们也是很辛苦的,能够体谅的也尽量体谅。最后就待遇的问题,千万不要再直接破口而出,我这个岗位多少钱,这显得自己太迂腐了,虽然待遇一词也是钱的意思,但是听者就感觉高大上多了,这里又涉及一个说话艺术的东西了,有机会再给大家专门分享。 在此期间,如果确实之前没有找到公司的一些其他基本情况,倒是可以大胆放心的提问,毕竟工作是双向选择的。 今天的分享大概就告一段落了,还是那句话,如果觉得有用,大家不妨关注点赞,如果觉得不对的,也欢迎大家指出,让小编也可以持续学习。 最后祝愿大家所期都能如约而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