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美河北|插箭岭长城记

 古稀老人赵 2019-08-28

朋友给我看了一组抗战照片。这组照片是著名战地记者沙飞1937年秋天随八路军深入敌后,在涞源,以插箭岭长城为背景拍摄的。

大美河北|插箭岭长城记

▲沙飞拍摄的插箭岭长城。

插箭岭长城在沙飞的镜头里象征着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抗争精神。艰难岁月,沙飞这组照片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斗志。其视觉冲击力,使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亦见而不忘,震撼不已。

大美河北|插箭岭长城记

▲昔日的插箭岭长城(沙飞摄)

其中两幅,我少年时就熟识,我一直不知道拍摄者是谁,拍摄地点是插箭岭。我又出发了,目的地插箭岭长城。

从涞源县城始发的班车停靠在插箭岭村头。太阳正向西斜,我知道,必须抓紧时间才能抵达那座长城敌台。

保定到涞源的公路俗称保涞路,有南北两条。一条经紫荆关,是为北线;一条经倒马关,是为南线。紫荆关和倒马关大名鼎鼎,与阜平境内的龙泉关和井陉境内的故关,明朝时并为“畿辅内关边”。明朝进士周宏祖说:通论四关之险,龙泉为上,倒马次之,紫荆、故关又次之;通论四关之势,则紫荆为急,倒马次之,龙泉、故关又次之。

以前以为长城就是一道墙而已。实则不然。明长城尤其不是这样。仅就形而下而言,明长城超越了以前历代长城。它是一个体系,不仅包括紫荆关和倒马关这样的关城,还包括边墙、石垣、敌台等等防御工程。

大美河北|插箭岭长城记

▲今日的插箭岭长城

保涞路南线在走马驿与207国道交合,继续向北,盘旋而上,到插箭岭,自明长城中间穿过。连绵不断的长城在插箭岭一分为二,西边一路离村庄越来越远,爬上前面一道梁后,终隐于苍茫之间,其高不可攀,其迹不可寻,使人望而兴叹。东边一路紧紧依恋于村庄旁,如一位老人行将枯槁,风烛残年风骨犹存。

每过插箭岭,矗立在东边山峦上的那座长城敌台,都会老友似的率先迎出来,远远地,在车内我凝望着它,亦如凝望一位既陌生又熟识的老友。

插箭岭是我早就熟识的。

插箭岭村宋朝就有了。这名字很有些意思。

大美河北|插箭岭长城记

▲今日的插箭岭长城。

北宋时,插箭岭为边地,名将杨延昭抗击辽兵,登上此岭,把一枚锋利的箭镞插于岭上,插箭岭的名字由此而得——这是个无法证实亦无法证伪的传说。这个多少年来在当地百姓中口口流传的传说,像插箭岭长城敌台一样深深吸引我。有一天看到著名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盖洛博士在二十世纪初拍摄的一张“插剑口”照片,看到照片左上角三座醒目的长城敌台,我立刻想到插箭岭,怀疑“插剑口”这名字百分之八九十弄错了。这是盖洛博士的错误还是译者的错误呢?盖洛博士亲自考察过中国长城,曾经用相机和文字,对中国的长城进行过非常精彩的记录和解读。

盖洛一定到了插箭岭吧?“……这些死的和没有生命的东西可能比它们的创造者的心灵生存得更持久。砖石和骨头就像月光下其他万物一样必然会化为灰烬,但创造了如同长城这般伟业的心智,则绝不会腐朽和崩溃”,这会是盖洛在插箭岭上的感悟吗?

总是插箭岭的一名匆匆过客。然而这天,我在插箭岭下了车。

大美河北|插箭岭长城记

▲今天的插箭岭长城。

明朝插箭岭作为军事要塞,其地位和作用突出。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插箭岭堡城建成。一座城堡在整个插箭岭防线未免势单力孤,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蒙古人俺答取万全,下蔚县,走飞狐陉,过插箭岭,杀入顺平境。京师震动。俺答要求互市,明朝不答应。不答应俺答就屡屡发动攻击。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秋,俺答打到通州,逼近京师,第二年春天,明朝终于答应蒙古人的要求,在宣大开放马市。

连年战争,彼此间隔阂深,芥蒂深。互市时续时断,战争亦时续时断。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俺答入大同,欲径取紫荆关。刚到插箭岭和浮图峪,即遇明军阻击,不得不败退回草原。

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明朝赐封俺答顺义王之前,插箭岭常常处于战争状态。隆庆五年和平降临,插箭岭开始进入紧张的建设,至万历二年即公元1574年,三年间插箭岭地区相继建造一百一十六座附墙敌台、五十一座空心敌台和一千三百六十三丈边墙。“三镇边墙,亘连一道,其居然而内部者,城堡也”,包括插箭岭在内的诸多军事设施在这一时期得到恢复和完善。“量其地势,因其形便筑为墩台,就其空隙之地,接连以为边墙,就于其中择一要地设有关镇,屯军守备”,据说当年两千多名士兵驻守插箭岭,这些士兵的任务除保护插箭岭不再落入蒙古人之手,还守卫着插箭岭附近的牛班沟、东窑峪、中窑峪、西窑峪、黑石沟、石城庵、白道庵、跌马崖、虎伏沟等大大小小十多个隘口。

一位年长的村民指给我一条上山的小路。小路于草木葱茏中伸向前方。登上一座岗,豁然开朗。长城墙体石砌,有地方简易,有地方讲究,有地方如一副骨架,垛口多不存。敌台方形,砖石砌筑,下石上砖,白灰勾缝,多塌毁处,但砖石砌筑的那面保存基本完好的墙体,墙体上那三个拱券窗,忽然间打动了我,我想起冀中农村老宅房子的样子……

听不到战场的厮杀呐喊,没有鼓角相闻和旌旗招展,烽烟远去,一个个血色的清晨与黄昏早已化为陈年老酒。沉吟间,抬头望去,一群绵羊从前面坍塌的敌台钻出,悠然啃食着长在长城上和长城两侧的青草。一位年轻的牧羊人坐在高处另一座敌台上,仿佛坐在翠微中。

数百年来,被人干扰破坏过,被炮火和子弹击中过,但更多的,插箭岭长城的模样是光阴雕琢出的,那是风呀雨呀雷电呀撕过咬过劈过之后,幸存下来的沧桑。

人间的幸与不幸,似乎跟它早就没了关系。

它一如既往,活在光阴里,淡然,自得。

涞源境内有约三百里长的明长城,这些明长城,墙体由毛石和料石垒砌,内填土石,墙顶铺墁片石,墙高随地形而异。插箭岭长城只是涞源明长城一小段,在现存河北明长城中更是很小很小的一段。

倘若把河北境内的明长城比作一首气势恢宏的交响乐,插箭岭长城不过一个小节,既非高潮部分,亦非华丽之章,论完整性,我可数出涞源境内的乌龙沟长城;论知名度,我可数出滦平境内的金山岭长城;论年代久远,我可数出秦皇岛山海关长城,“山海路边城二十里,附墙台12座,洪武年建”,这是文献中记载的最早的河北明长城。

在河北明长城中,就历史内涵、建造技术和保存现状而言,跟插箭岭长城境遇类似的还有,甚至可以说不在少数,但这绝不等于说插箭岭这样的长城就微不足道。

每一段长城,自有其精彩之处,只是,我们对它们还不掌握,还不足够了解。1937年秋天,记者沙飞随八路军深入敌后,以插箭岭长城为背景,拍摄了一组经典照片,给予插箭岭长城最新最好的注解。沙飞镜头里的插箭岭长城,是一个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的象征。艰难岁月,这组照片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斗志,其视觉冲击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亦见而不忘,震撼不已。

从插箭岭下来,我坐上了最末一班开往涞源县城的车。一轮明月静静地在插箭岭上空普照,这一轮明月,也曾普照过那些修筑长城的工匠,曾普照过那些守卫长城的将士。我想还好,明月不老,插箭岭长城还活在光阴里。

(燕都融媒体记者 刘学斤 文/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