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中国山东济南历城)人。南宋著名词人。其词作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成为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之一。《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壮志依然难酬,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诗人辛弃疾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郁结在胸的“国恨”和“乡愁”使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建康”即今江苏南京。全词如下: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接着写道:“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遥岑”即远山。这里指长江以北沦陷区的山。这几句的意思是说,举目远眺,那层层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江上如此妩媚多娇,然而此刻却引起了作者的忧愁和遗恨。其中,“献愁供恨”运用了移情及物的手法,给眼前娱人耳目的美景平添上一层灰暗的情调。诗人面对这样的如画美景,可是心里总是忧郁的,美的山河,美的家乡,可就是不能回去。这里的“献愁供恨”真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诗句)一样的审美效果。 因而,诗人写道:“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意思是说,夕阳斜挂在城头,离群的孤雁一声声凄然鸣叫,引发了我这个江南游子的满腔悲愤。这里,诗人运用了“落日”与“断鸿”两个意象,而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两个意象都蕴含着凄凉伤感的。此时,使诗人触景生情,自己孤苦飘零生涯,引出内心无限的感伤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可以说,“落日”与“断鸿”更加重了感情的寂寞和痛苦。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吴钩”指一种弯形的剑。“剑”这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无处可用。这里,诗人借“宝剑在鞘”的意象来表达即使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但是英雄却无用武之地。“栏杆拍遍”源于《渑水燕谈录》。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杆。曾经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这以后,“栏干拍遍”是指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诗人借此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面对现实处境,因而说:“无人会、登临意。”也就是说,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可是又有谁能理解他这时的心情呢? 总之,这首词写的慷慨悲壮、深沉曲折,表现了辛弃疾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郁闷和任时光流逝,虚度年华的悲愤。同时,也深刻揭示爱国志士迫切需要收复中原,为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和壮志难酬的内心痛苦。 (此文下片分析参阅相关文章,在此感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