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审美赏析

 江山携手 2019-08-28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审美赏析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中国山东济南历城)人。南宋著名词人。其词作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成为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之一。《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壮志依然难酬,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诗人辛弃疾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郁结在胸的“国恨”和“乡愁”使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建康”即今江苏南京。全词如下: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上片的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楚天”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作者站在赏心亭上纵目远眺,只见楚天千里,秋高气爽,长江之水向天边尽头流去。这里,诗人从时空予以展示,不但营造了广阔的背景,而且增强了词的审美境界。

接着写道:“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遥岑”即远山。这里指长江以北沦陷区的山。这几句的意思是说,举目远眺,那层层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江上如此妩媚多娇,然而此刻却引起了作者的忧愁和遗恨。其中,“献愁供恨”运用了移情及物的手法,给眼前娱人耳目的美景平添上一层灰暗的情调。诗人面对这样的如画美景,可是心里总是忧郁的,美的山河,美的家乡,可就是不能回去。这里的“献愁供恨”真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诗句)一样的审美效果。

因而,诗人写道:“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意思是说,夕阳斜挂在城头,离群的孤雁一声声凄然鸣叫,引发了我这个江南游子的满腔悲愤。这里,诗人运用了“落日”与“断鸿”两个意象,而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两个意象都蕴含着凄凉伤感的。此时,使诗人触景生情,自己孤苦飘零生涯,引出内心无限的感伤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可以说,“落日”与“断鸿”更加重了感情的寂寞和痛苦。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吴钩”指一种弯形的剑。“剑”这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无处可用。这里,诗人借“宝剑在鞘”的意象来表达即使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但是英雄却无用武之地。“栏杆拍遍”源于《渑水燕谈录》。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杆。曾经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这以后,“栏干拍遍”是指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诗人借此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面对现实处境,因而说:“无人会、登临意。”也就是说,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可是又有谁能理解他这时的心情呢?

 词的下片就重在于言志。“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据《晋书。张翰传》记载,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当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这里,诗人借这个典故来抒发自己在这深秋时节,还漂泊江南的忧愁情感。特别是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因而说:“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据《三国志·陈登传》记载,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就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其中,“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诗人南归已有十多年了,时光流逝,生命老去了,而恢复失地的宏愿的实现还是遥遥无期,亭旁的树木也长大了,睹物伤情,怎能不让人伤感!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指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搵”即揩掉,“英雄泪”即英雄失意所流下的眼泪。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上没有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只好暂时唤来歌女吟唱,聊慰郁闷感伤之情。从意义上说,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在那时,对于诗人来说,真有“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叹。

总之,这首词写的慷慨悲壮、深沉曲折,表现了辛弃疾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郁闷和任时光流逝,虚度年华的悲愤。同时,也深刻揭示爱国志士迫切需要收复中原,为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和壮志难酬的内心痛苦。

(此文下片分析参阅相关文章,在此感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