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师道《示三子》审美赏析

 江山携手 2019-08-28

陈师道《示三子》审美赏析

《示三子》由宋代诗人陈师道所作的一首无言诗歌。据相关资料记载,元佑二年(1087)诗人将分别四年的妻儿们接回到身边,得以重新团聚,诗人于是写下了这首真挚感人的诗篇。这首诗描述的主要是诗人思亲、见亲的全程心灵感受,言语易懂,感人至深。全诗如下: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唒。
              了佑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首二句写道:“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去”即“离开”的意思。“即”即“就”的意思。 “相”即“一方对另一方”的意思。这里是指诗人对妻儿们。“远”即距离长,也可以说时间久。这里的“去远”也就是”离去很远“的意思。比如,《古诗十九首》首篇:《行行重行行》写道:“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其中的“远”就有“距离远”和“时间久”的意思。“归近”即归期临近。“不可忍”即难以忍耐。这里形容与子女见面的急切心情。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离开妻子儿女们远了,知道难以相见,时间久了,也就不那么惦记了,可是,当归期将近,相见有望,则反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这样的感受也许大家都有所体会。但是,我们要注意这两句之间的关系,“去远”而“相忘”不,这是一种无奈与悲伤,而“归近”情“不可忍”,这是内心中无奈与悲伤的释放。可以说,正是这样的心理,才能更好地表现出诗人对亲人的深厚情感。

接着写道:“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略”即全,都。“省”即识,记得。这是写回到家后的情景。因离别几年,儿女面目已不可辨认。诗人在《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说:“何者最可怜,儿生未知父。”可见,离开家的时候,儿女还很小,而今回来,却“眉目略不省”。这里,可以说是诗人运用了近镜头,一一给以放大,强调了离别时间的长久,而儿女们对自己却很陌生,伤感之情油然而生。

诗人回家了,虽然亲情微微有些陌生,但也“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唒。
”。“哂”即微笑。这一联承接上联一转,有“悲”到“喜”。因为“陌生”而无言,而今久别重逢,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是相顾无言,泪洒千行,然后破涕为笑。这里,诗人将久别相逢的复杂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这场面,把悲喜交加结合起来,在“一唒”中表现出了悲喜苦乐情感。正是表现出了“相见难”而“见时难”的复杂内心世界。
 
    
最后两句写道:“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了知”就是“确实知道”意思。“忽忽”即恍惚不定的样子。“心未稳”也就是“心里不踏实的意思。意思是说,虽然明知不是在梦中相见,但还是害怕是梦境,心中仍然恍恍惚惚,不能安稳。我们知道,在古代中国,离别后是很难相见的,一去几年,甚至归期遥遥。诗人在这里所表现出来心理,可谓真切,入木三分。写梦,这是文学中常用的手法。在诗词中,思妇和羁旅他乡的游子借梦境抒发思念之情,可谓比比皆是。如,杜甫《羌村》中写道:“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晏几道《鹧鸪天》中写道:“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正是“归期未有期”而把想念寄托于“夜来幽梦忽还乡”的梦境中。“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由此可以想到,诗人陈师道并不是“去远即相忘”,而是“天天相思”寄托于梦境。梦境多了,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如今亲人团聚,反而产生了怀疑,唯恐仍是梦中之事。免不了“忽忽心未稳”。这两句,语言质朴,浑厚有力,把诗人真挚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在艺术上,这首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语言质朴,表意深刻。(分析见上)其次,注重叙写,场面突出。(分析见上)再次,注重心理,情感真挚。(分析见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