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弃疾《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审美赏析

 江山携手 2019-08-28
辛弃疾《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审美赏析

辛弃疾《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又名《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是离开扬州溯江上行,以词代简写给朋友杨济翁和周显先的。杨炎正(字济翁),南宋著名词人,其《满江红》有数首之多。周显先生平不详。辛弃疾的《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如下: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緉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上片写由江行沿途所见山川引起旧游,痛惜年华易逝伤感。词人首先写道:“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据相关资料记载,辛弃疾南归之初,自乾道元年至三年,曾漫游吴楚,行踪遍及大江南北,对这一带山水是熟悉的。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此后出任地方官,调动频繁,告别山水长达十年。今日复见眼中山川“都似旧时相识”了。“过眼溪山”即是说溪山从眼前而过,这是江行的感觉。“怪都似”中的“怪”字有惊异之意。这句有“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的《浣溪纱》)的感觉。所以,词人说:“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梦”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江南”与“江北”对举,不但表明了宋朝地域辽阔,而且也暗示现实处境——江南是南宋偏安之地,江北大片土地沦亡。而词人注重梦境,就是表现了多年来雄心壮志未得实现的原因。即使往事“还记得”,却也是模糊似如旧梦。

紧接二句写道:“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上句说要探胜就得“携杖”和得 “穿屐”(“屐”是一种木底鞋,木底上有齿)。下句“能消几緉平生屐”源于《世说新语·雅量》。文章记载,阮孚好屐,尝曰:“未知一生当着几緉(两)屐?”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中也说:“未知一生当着几緉屐。”一緉即一双。这两句的是说,山川佳处常在险远,不免多穿几双鞋。这里,我们要知道,词人的“佳处”就是自己的人生理想,为了自己的理想,宁愿“消几緉平生屐”。接着词人说:“笑尘劳、三十九年非。”这里套用蘧伯玉(春秋时卫国大夫)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当他五十岁的时候,就感觉到以前四十九年的过失)的话。词人当时四十岁,表面看,这是因虚度年华而自嘲。因为词人“长为客”。这里“长为客”,不但表现了词人长期为官他乡而深怀忧愤,而且也表达了自己无奈之感。而今,年岁已大,南归亦久,但昔日的志愿,却难得实现。身为“客”之人,哪能自己左右自己?命运在他人手中掌握着。
   下片写道:“吴楚地,东南坼。”这里,词人面对吴楚山川,思古之情油然而生。这里的“吴楚地,东南坼”就化用杜诗《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之意。“坼”即裂。“英雄事,曹刘敌。”面对如此之山川,使词人想到三国英雄,尤其是立足东南,北拒强敌的孙权,最令他钦佩景仰。可是,这些都“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了。这些都已经被西风吹散,已经成为历史。这里,词人不但对发出了对历史人物的追慕之情,而且也表现了对人生似如过眼烟云的伤感之情。

结尾写道:“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楼观才成人已去”承上怀古,化用苏轼诗《送郑户曹》中的“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之意。这里是说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词人借此表明自己仕途失意,难得安宁。“旌旗未卷头先白”承前感伤,由人及己。“旌旗”指战旗。“旌旗未卷”就是指战事未休。这一句也就是说,北伐事业未成,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了。因而,“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就是感叹人间,哀乐相转换,而今犹如昔日。词人这样写,不但表现出自己命运不如已愿,人事多乖的人生感悟,而且借此劝慰朋友杨济翁和周显先,无论升迁贬谪,个人得失都没有必要去计较。
   
在艺术上,首先,运用典故,增强表达的含蓄性。其次,叙述中描写,提升审美境界。再次,触景生情,提高审美意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