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贺《雁门太守行》审美赏析(2)

 江山携手 2019-08-28

李贺《雁门太守行》审美赏析(2)

唐代诗人李贺生活的年代是在藩镇叛乱此伏彼起的时代。在那时,战争不断。许多文人在仕途不得意时,寄希望于边塞战争,这成为当时文人的人生理想,这正如诗人岑参所说:“功名只想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这首诗歌就是描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雁门太守行》就是拟古乐府诗。《乐府诗集》有《雁门太守行》,乃相和歌瑟调三十八曲之一。全诗如下: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首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诗歌的首句看是描写自然环境,而其实是有用意的。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云”上着“黑”字,把沉重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预示着这场战争的残酷性。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这里,一个“催”字,很有力量,它描绘出敌军压境围城的凶猛,暗示了我军的处境的艰难。次句 “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一句承上而来,形势有所变化,叙述视角转移到我军一方。诗人从色彩上来写我军的气势。虽然黑云压城,而我军将士在红日当空中,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从而突出了我军将士的士气十分高涨。

“角声满天秋色里。”“角”,古代军用乐器,主要是指军中所吹之器。据《北史·齐安德王延宗传》记载,在古代战场上,往往是“吹角收兵”。 “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诗人紧承上句“甲光向日金鳞开”,让读者在想象中感受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诗人在虚写中,展示出将士们的英勇顽强。我们都知道,古代战争多在秋天进行的。这里,诗人用“秋色”一词,更好地给战争营造了凄凉的氛围,展示出战场的萧瑟之景。“塞上燕脂凝夜紫。”这里,一个“夜”字,不但照应了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战斗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塞上燕脂”中,“燕脂”即“胭脂”,颜色如血一般。这里,紧承“秋色”,加紧“胭脂”色,在色彩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营造出了激烈的战斗场面。特别是诗人在“紫”前加一“凝”字,不但表明了天气的寒冷,而且更强化了场上鲜血淋漓的情景,从而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半卷红旗临易水。”诗句中的“临”,即面临,就是这里是“达到了”之意。“半卷红旗”,在古代行军途中,为了进军的速度,往往把旗帜卷起,以减少阻力,最后成了进军的象征。诗句中,“临”字也表现行军的动势。“霜重鼓寒声不起”,“霜重”表明气候的寒冷。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自然条件的险恶,也暗示了这样的自然条件不利于战争,表明我军所处的形势十分严峻。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黄金台”,据《上古郡国图经》中说:“黄金台在易水东南十八里,燕昭王(姬平)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之士。”也就是说,战国时燕昭王曾置千金筑台于其上以延揽人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从此,“黄金台”成了君主求贤若渴的象征。“玉龙”,唐人用以称剑。黄金、白玉,其质地和色泽,都为世人所重。“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而富有力量的动物。这里,诗人运用了典故、借代的修辞手法,含蓄地描绘出一个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在这形象中,不但蕴含表现出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而且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

这首诗从艺术手法看,其最大特点在于颜色词语的运用上。诗人用秾丽的色彩,增添诗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诗中,诗人巧妙地把金色、胭脂色、紫色、红色,以及黑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面。运用“黑”、“金鳞”等词,在对比中更好地表现了危城欲破的紧急情境和将士们的英勇顽强的决心。用“胭脂”(代表红色)来描绘边防将士血洒疆场,并给人以惨痛之感。诗歌从头到尾,均用奇丽炫目的色彩,在对比中,描绘了一幅气势生动,形象丰满、给人以无尽想象的战争图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