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的体系怎么了?

 blackhappy 2019-08-28

管理体系是企业良性运作最重要的基础,但在当下,我们推行体系建设却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一般笔者个人喜欢把体系建设的问题分为两大类:

一、体系创建过程的问题。

二、体系执行过程的问题。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重点归纳一下体系创建过程中的问题,并给出一些改善建议,在这里以具体的工作情景来描述,欢迎对号入座。

我们的体系怎么了?

情景一——迷信“战术”而忽略了“战略”,盲目对标跟风。

笔者认为,“战略”是指企业选择做什么,而“战术”是指企业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做。管理体系显然是一个战术的概念。

企业选择体系建设时,往往会迷信于行业龙头企业的做法,拿来就用,但往往很难起到效果。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年的摩托罗拉,六西格玛管理源自摩托罗拉手机,但后来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手机业务被砍掉,多方辗转,卖给联想;相对之下,通用电气选择做六西格玛,结局却大不相同。

华为请IBM做IPD管理咨询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如果以盈利能力或“龙头行业”作为选择依据的话,华为肯定不会找IBM,反而IBM会找华为做咨询才对。

为什么?因为六西格玛或IPD都是是战术,它能提高企业发展的效率,而这个效率是双向的:如果战略选择恰当,好的体系可以提高盈利的效率;如果战略选择失当,好的战术则加速亏损(也称负盈利)。

因此,我们在做体系对标时,要寻找适合企业自身战略发展要求的管理体系,而不是看哪家企业盈利能力强就学哪家,也许你学到的,并不是别人的精华,反而可能闹邯郸学步的笑话。

总之,虽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找对象还是要找适合自己的。

我们的体系怎么了?

情景二——重文件不重实践。

这类情况经历了太多,企业要搭建一个设备管理体系,写了若干文件,编了若干标准,看似出了很多“成果”,但仔细一推敲,发现很多工作没有做,例如:

1、管理制度中的业务分工与上级文件要求是否一致?与现有的组织架构是否匹配?

2、程序文件中所涉具体任务与岗位说明书的要求匹配吗?

3、拟建的表单信息中,有哪些是可以和其他现行体系整合的内容?

4、如果员工没有按照程序或标准开展工作,能通过现场、检查或指标等反应出来吗?

5、程序文件或作业标准本身是否规范?例如文字、图片使用是否恰当?

6、员工是否已经掌握了本岗位所涉的任务及标准?

7、相关标准没有得到执行,如何判断是员工不愿做还是不会做?

8、相关程序或标准是否留下了今后改善升级的流程或接口?

正因为很多工作事项在文件策划阶段没有考虑周到,导致企业投入了大量资源后,仅仅形成了无法落地的paper work(纸上作业),让人深感遗憾。

我们的体系怎么了?

情景三——过于注重指标增长率。

很多企业在推行体系建设前往往喜欢给自己定下非常宏伟的目标,例如通过设备管理体系建设要使故障率降低30%、生产效率要提高50%之类的。但其实这走入了一个误区。

包括设备管理在内的几乎所有管理体系,都包含了两大功能:

一、现状维持功能——也称设备标准化建设,建立优化标准,并通过培训、执行、检查、考评等方式使标准充分落地;这部分工作是能让指标趋于稳定;

二、持续改善功能——要么是通过清除六源或OPS、TPM提案活动等做全员改善、小改小革等细节的改善;要么是通过QC课题、六西格玛项目、六项改善等工作实施技术攻关。这部分的工作才能实现指标的优化提升。

如果企业能通过现状维持类的工作实现指标大幅提升,只能说之前的管理基础太差,缺少规范,管理工作从无到有实现了指标的进步。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企业推行设备标准化建设其指标没有什么进步,有的企业却能实现指标大幅提升。有时笔者在一些企业做调研时,通过简单的访谈和快速的现场诊断,就敢于对企业承诺项目指标,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企业在选择进行设备管理体系建设前,就得对自身进行充分的诊断,如果设备管理标准化还不到位,则可以将重心放在标准化建设上,通过考察指标的稳定性来判定标准化建设的有效性;如果已经具备良好的管理标准,则需要将重心放在持续改善方面,通过考察指标的进步率来判定改善工作的有效性。

我们的体系怎么了?

总结一下,在管理体系的创建阶段,最好是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寻找并选择适合于自己发展的体系来对标,在建设的过程中,识别出当前阶段的重点需求,再由文件结合实践来进行策划,实现“写”与“做”的完美结合。

那么在体系落地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什么问题呢?应该如何对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