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豆瓣8.3?这部悬疑烧脑片捧得太高了

 qhtqht12 2019-08-28

近两年,悬疑片出现了一个小高潮,佳作不断,观众又买账。

而关于“过去,现在,将来”的讨论也一直都是电影的重要取材源泉。

今天,河马哥就给大家安利这么一部悬疑、科幻片——

《黑洞频率》

豆瓣评分8.3。

评分很高。

不过,看完后河马哥有一瞬间懵逼:

黑洞在哪里?频率在哪里?

电影没有给出答案,但你还是不自觉的被父子情感动,被编剧的脑洞震撼。

简而言之,这是一部穿越时空的电影。

故事发生在两个时间:1969年和1999年。

1969年的那头,主人公是父亲。

1999的这头,主角是儿子。

(左儿子,右父亲)

两人跨越了30年,通过一台无线电接通了联系。

30年前,父亲是一名消防员。

工作时间兢兢业业,下班后和妻儿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

突然有一天,天空出现了五彩斑斓的“北极光”。

据电视台报道,产生“北极光”的原因是太阳黑子活动异常。

高中地理书上说过“太阳黑子”异常的年份,会影响地球环境、干扰短波通讯。

果不其然,《黑洞频率》中身处1969年的父亲回到家里后,接收到了一通无线通讯。

父亲虽然不知道对方是谁,但还是很开心的聊起来了。

两人都喜欢棒球,都居住在皇后区,所以就成为了“网友”。

他们经常通过无线电聊天,很开心,很默契,双方志同道合。

处于1969年时空的父亲,还把自己妻子介绍给对面的“网友”。

并且会和妻子分享他和“网友”的聊天内容。

直到一个称呼“小队长”,1999年的儿子终于认出了对方就是自己的父亲。

原来,一直以来的“网友”就是自己的父亲。

现在他在使用的这个桌子就是父亲用过的桌子。

他能感知到30年前父亲的一举一动,家庭的所有变故。

比如,在通话中,父亲无意间把烟落到了桌子上,

而30年后的儿子扒开报纸,在同样的位置上瞬间出现了被烫黑的桌面。

这也意味着,30年后的儿子可以改写历史。

于是,他试着帮助父亲“逆天改命”。

实际上,30年前父亲死于一场火灾。

于是,在“无线电通话”中他告诉父亲在救火的时候一定要另辟蹊径。

看过穿越剧的观众都知道,想要让过去的人相信你能预知未来,相当不容易。

在《黑洞频率》中同样如此。

那30年后的儿子是如何做的呢?

用棒球比赛结果证明自己可预知未来。

他对棒球队员、比分、举办时间,熟记于心。

所以,他告诉父亲1969年的棒球比赛结果,得分选手,甚至球队在几点几分取得赛点都能说出来。

这种“预知未来”的能力,父亲心服口服。

他终于相信对面就是自己长大后的儿子。

所以,当儿子要求他在火灾现场改变逃生路线后,他完全接受。

在实际历史中,父亲为救下大火中的小女孩,抱着小女孩原路返回。

但燃烧的大火,切断了他的逃生路。

最终,他和小女孩双双被大火烧死。

但是当他听到30年后的儿子给他的建议后,他带着小女孩顺着滑梯顺利离开了火灾现场。

这一次,他从30年的死者变成了“救火英雄”,

救了别人性命,上了当地报纸,获得了勋章。

而30年后的儿子,眼睁睁地看着报纸内容变成了嘉奖父亲,而他身边的小伙伴也不约而同的认定他父亲是“救火英雄”。

历史改写的如此之迅速,30年后的儿子有那么一瞬间懵逼:

到底是他精神分裂了,还是记忆混乱了,亦或者是改写历史了?

答案显然是后者。

试想一下,通过一通无线电就能改写历史,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

于是,30年的儿子在想,既然他能救下本已经要死亡的父亲,那么,他还可以阻止更恶劣的事情发生。

碰巧,儿子手里正在调查一起妇女被害案。

这起案件时间持续将近30年,死亡13人,凶手至今逍遥法外。

巧合的是,第一个死者死于1969年。

其中他母亲也在被害人之列。

于公于私,儿子都有责任找到杀人凶手,破案立功,救下母亲的性命。

于是,他通过“无线电”请求1969年的父亲帮助他寻找杀人凶手,并且保护母亲。

父亲答应了。

但是,为调查这起连环杀人案,父亲陷入了“更大的陷阱”,儿子也被卷入了漩涡中。

不管是30年前,还是30年后,父子俩让观众走入了一个迷宫。

穿越与现实,救助与被揍,逃跑与追杀·······让人有些分不清真实与虚幻。

一场跨越30年的时空之旅,一场惊险刺激的凶杀案,一场父与子的对话,一场太阳黑子造就的奇迹,

《黑洞频率》虽然找不到黑洞在哪里,频率对不上,但不妨碍本片的脑洞之大。

尤其是最后,想要谋害父亲的凶手,手部被打断,而30年后想要谋害儿子的凶手,手部随之化为幻影。

那么一瞬间,河马哥愣住了,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答案应该是:太阳黑子异常活动,让时空产生了交错。

很显然,《黑洞频率》是一个涉及“时间穿越”、“蝴蝶效应”与“平行世界”等科幻元素的故事。

对于爱看科幻片的小伙伴来说,可能看到这样的剧情设定,脑中顿时就能想到类似题材的作品——《蝴蝶效应》。

不同的是,

《蝴蝶效应》中,主角通过记事本回到了童年,想要弥补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

但随着一次次的更改,他最终发现所有的事情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即使能够改写过去,未来也仍然不可控制。

但《黑洞频率》却是,历史可以改写,记忆随之改变,未来也更加美好。

本片虽然豆瓣评分8.3。

但河马哥却以为,这分数偏高了。

为什么?

因为本片中,时空穿梭也好平行宇宙也罢,科幻在这里更像是幌子。

撩拨到一大帮科幻迷们的神经,却犹如隔靴搔痒。

助推情节前进的,不是“改变了的过去如何改变未来”,

而是30年的儿子如何游走在对父亲深深的爱和侦破南丁格尔凶杀案之间的暧昧不明。

由于没有在电波时空传递的前因后果上过多着力,

很多喜欢扯相对论淡的硬科幻迷们不屑下嘴去咬破绽。

相较而言,《蝴蝶效应》似乎更得人心。

它祭出“混沌理论”的大旗,立刻迎来一波热烈讨论。

而且在《蝴蝶效应》中,关于“不同的决策带来不同的结局”的命运大分割,对故事的走向的划分也更为清晰。

虽然生硬但却绝不失协调。

而《蝴蝶效应》的结局,也更能让河马哥接受。

河马哥看穿越剧一直以来的想法是,

发生的都已经发生了,再努力再穿越也不会改变历史。

你可以说河马哥悲观,也可以说我挑剔,但《黑洞频率》的结局我确实不喜欢。

想看的,爱奇艺有资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