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高速路的轰鸣和闹市区的喧嚣,漫步在平凡朴实的上海市街头巷尾,夜幕降临时分或周末的早晨,你会听到钢琴流淌出的古典音乐声,弹奏者也许是一个10岁的孩子,也许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穿行在高楼大厦之间,你又会听到小提琴、大提琴、手风琴或长笛演奏的贝多芬或莫扎特音乐。 在中国,古典音乐像柴可夫斯基的《1813序曲》一样迅速风靡。它在拥有中国最古老交响乐团的上海呈现极强音,在北京等充满活力的城市呈现强音,在边远地区渐强。上海的私人钢琴教师每小时收费一两百元,月收入是平均水平的五倍以上。 在几十个国家出资办校的雅马哈公司几年前刚在中国开了第一家音乐学校,地点就在上海,如今已招收了640名学生。上海市每年有2万名业余爱好者参加音协的钢琴考级。除了市内三大管理弦乐团的演出之外,上海还举办东方小交响乐团音乐团和上海国际钢琴比赛。北京的中国爱乐乐团成立于2000年,2005年的全球巡回演出受到热烈欢迎,伦敦的一名观众宣称:“中国已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古典音乐劲旅。” 古典音乐在中国的复兴是经济繁荣的产物。为了以超现代的文化与经济成就相区配,中国各大城市纷纷建造可容纳一两千人的豪华剧院,设计方案均出自著名建设师如法国的保罗·安德勒、伦敦的扎哈·哈迪德和巴士底歌剧院的设计者卡洛斯·奥特。与此同时,经济和社会地位不断攀升的家庭也不惜巨资提高孩子的文化修养。 上海音乐学院社会教育处处长赵增茂说:“人们一旦解决了温饱问题就会有精神上的追求,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艺术。”上海富井提琴制造有限公司的创立者魏崇德让儿子五岁开始练钢琴、七岁开始练大提钢,他表示:“我要把他培养成一个有教养的人。如果你去听音乐会却不懂音乐,那会很尴尬。”他的儿子现在十多岁,收藏了马友友的绝大多数CD,每天练琴至少一个小时,师从上海交响乐团第一大提琴手。 中国的钢琴和提琴产量在全世界首屈一指,每年生产约37万架钢琴和250万把提琴。2005年,中国出口了约8.83亿美元的乐器,其中相当大一部分销往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与此同时,斯坦韦父子钢琴制造厂等著名乐器厂商加强了在华业务。在发达国家如日本,四之一的家庭拥有钢琴,而且前上海的这个比例不到5%,因此各大钢琴公司对中国的市场潜力仍充满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