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物馆请回答》:河南博物院的“神秘库房”长啥样?

 历史探奇 2019-08-28

时间:2019-08-02  腾讯大豫网    字体:    

了解一个地方、读懂一座城市,应该先从博物馆开始,这已成为很多人的共识。作为城市文化灵魂的博物馆,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们向它靠近。对于身边的博物馆,你究竟了解多少?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与文物对话,博物馆人付出了多少精力与心血?

在全国上下喜迎新中国70华诞之际,河南博物院联合腾讯大豫网,特别推出《博物馆请回答》原创栏目。本栏目着力通过对系列问题的探索与追寻,带你发现中原地带博物馆的另一面。首期栏目,我们走进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创建于1927年,现为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是一张闪亮的河南名片。院内馆藏17万多件历史文物之精华,尤以出土的青铜器、陶瓷器、玉器、石刻造像等最具特色,蕴含着中华文化基因的核心密码。

一件文物从被发掘到修复展览,从被讲解员介绍传递给观众、到衍生出的文创产品被观众带回家,从普通的展览展示到数字化呈现,凝聚着一代代博物馆人的热爱与执着。我们走近文物背后的这些人,希望透过他们的讲述,还原一座完整生动的博物馆。

河南博物院,请回答

做国宝守护者,是什么体验?

河南博物院藏品管理部主任张建民

张建民,河南博物院藏品管理部主任,1989年至今,已经在藏品管理部工作30年。跟文物打交道30年,对河南博物院的文物藏品,他如数家珍。博物院一年要做二三十次国内外交流展,只要是展览的主题确定,张建民不用查,就能立刻从脑子里“检索”出匹配文物。

作为河南博物院17万余件文物的守护者,张建民笑称自己的工作就是“两点一线”:办公室和文物库房。每天不管有事没事,他总要去库房转一圈才放心;上班“库房”“送电”下班“断电”“布控”这八个字,他30年如一日地重复。

这种谨慎甚至带到了生活中:在家里吃饭拿碗,他也像拿文物一样,双手捧着;每天睡觉前都要检查好门窗。妻子常常为此笑他,张建民自己也笑:跟文物打交道时间久,习惯啦,天天脑子里绷紧一根弦,就是文物库房安全。他常说,在博物馆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品德,“我们守护的不只是文物,是国家的财产,更是河南的历史与记忆”。

腾讯大豫网:河南博物院馆藏17万余件文物,这些文物在您眼中,哪个最“贵重”?

张建民:河南博物院的文物大多数都是珍贵文物,每一件文物上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它们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每一件文物的价值都是体现在多方面的,比如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但这其中没有一种价值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它。

张建民展示珍贵文物

传说中“神秘”的文物仓库

腾讯大豫网:河南博物院的文物保护环境是怎么样的?

张建民:藏品是一个博物院的基础,河南博物院的藏品以青铜器、陶瓷器、玉器、石刻造像等最具特色。我们按照国家级现代化博物馆的要求,配备有一套功能完善的文物管理系统。

河南博物院的藏品按照材质和用途可分为陶瓷器、铜器、玉器、砖瓦石刻、货币、书画、近现代文物和杂项这八大类,其他还有几个小的分类,共计三十二类。每一类文物都有专门的库房用于存放,并配备有1-2名文物管理员进行专门管理。每一名保管员都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必须通过专业的文物保管培训,通过考核取得资格证书才可上岗。保管员需要对文物进行管理、保护和研究,认识文物只是第一步。

腾讯大豫网:省博的文物保护工作有什么发展?和以前比有何不同?

张建民:在院党委领导下,于2010年——2014年进行文物库房的整体提升和改造工作,历时4年时间。目前库房中使用的旧式木柜已经基本更换成符合现代化库房的钢质框架,并且各个库房所使用的柜架,也是根据文物类别的不同量身定制的。

比如铜器库、瓷器库使用的是手动文物密集柜,陶器库使用的是多层钢架柜,而像货币、铜镜、玉器等体型较小的文物则多用的是多层抽斗式柜架,油画库使用的是网格状的密集柜等等,这样的库房整洁保存环境更加舒适,文物管理起来更加规范,提取时也更加安全。

文物修复,好玩吗?

河南博物院书画修复室负责人曹晋

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把文物修复师这个职业从幕后推到了台前。虽然得到的关注更多了,但对于河南博物院书画修复室负责人曹晋来说,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她依然每天待在院里的书画修复室,安安静静地做着自己的修复工作。文物修复是个慢功夫,急性子要不得。曹晋本身性格沉稳内敛,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就适合做这个”。

腾讯大豫网:在河南博物院做纸质文物修复,是一种什么体验?

曹晋:之前大家对我们这个职业了解并不多,会有很多人好奇,觉得文物修复师一定碰到过很多有趣的事情。其实不然,文物修复是一个比较枯燥的工作,需要耐得住寂寞,我们在工作台前常常一站就是一天,这不仅是个体力活,更是个技术活儿。

部分纸质文物修复工具

腾讯大豫网:纸质文物的修复都需要经过哪些流程?

曹晋:在纸质文物修复之前,需要给它做全面的“体检”,检查它的受损和病害情况,有些需要做清洗、脱酸之类的,完成修复方案提交之后,才能做进一步的处理。以前,文物修复靠的是匠人手上的技艺,现在需要更多技术手段的“加持”,文物修复师也需要不断地了解新知识、新技术。

曹晋展示显微镜下的纸张纤维

腾讯大豫网:文物的修复过程复杂、工作枯燥,您是靠什么坚持的呢?

曹晋:修复文物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可能做了一整天,外人看不出修复了哪里。但对我们来说,日复一日的付出,看着文物在自己手中一点一点地变好,内心就会充满丰盈和满足。

博物馆热兴起,观众发生了哪些变化?

讲解员丁莹、崔晨曜、徐冰溪(从左至右)

博物馆正在连接公众与文化,而讲解员的存在,是这种连接中的重要一环。徐冰溪做过小学老师、丁莹曾经学跳舞、崔晨曜的大学则主攻播音,但如今,他们都是河南博物院讲解员中的一员,时间最久的,已经做了14年。这份坚持背后,是对历史和文物深深的热爱。每次有新展览,她们都要查厚厚的资料,整理丰富的讲词,即便是同一个展览,面对不同的观众,她们也有不同的讲解内容。长年累月下来,脑海里有多少讲词,她们早已记不清楚,但对博物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从未停止。

腾讯大豫网:近几年,博物馆热兴起,从讲解员的角度看,观众有哪些变化?

徐冰溪:这种变化首先体现在人群上,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开始走进博物馆,这也对博物馆教育提出了分众化教育的需求。此外,走进博物馆的人群素质正在提高,人们正在从被动的参观走向主动的体验、学习。

腾讯大豫网:河南博物院在分众化教育方面做了哪些尝试?

丁莹:2012年,河南博物院在全国博物馆界率先推出“学程”,打破传统博物馆“我展你看,我讲你听”的传统,把有意思的故事编排成舞台剧,走进校园;同时,博物院针对8到12岁小学生提供特约讲解,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去讲文物、讲历史。在博物院的历史教室,有传统服饰体验、手工制作,今年还开设了“国宝守护人”课程,未来还将设置相关研学课程。

讲解员的部分讲解资料和笔记

丁莹介绍珍贵文物

腾讯大豫网:讲解员是怎么保证自己讲解的专业性呢?

崔晨曜:其实,讲解的专业性既是我们对自身的要求,也是观众的需要。之前我接待过一位瑞士来的老先生,老人拿了整整20页A4纸的资料,来博物院寻找答案,观众本身对待历史、文物的认真态度,也在倒逼我们让自己更专业。历史最有意思的是你永远在靠近真相和接近真相的路上,这也要求我们的讲解必须严谨,如果观众留意的话,会发现我们讲解中有很多“目前”“迄今为止”这样的词汇,因为考古是在不断进步的,我们永远在接近真相。

河南博物院文创,在创造什么?

河南博物院文创工作专职干事宋华

这两个月,河南博物院西配楼旁边的博物院文创商店突然热闹起来。云纹铜******签、王铎书法杯垫、象牙白菜镇纸……河南博物院基于文物元素开发的文创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而在该文创店里,经常能看到宋华的身影。

宋华是河南博物院文创工作专职干事,除了与院里的设计师、合作的文创企业碰创意、打磨产品之外,每天到文创商店里充当“义务导购”,也是她的一项工作,“希望我们能激发大家对美的追求,让大家把博物馆记忆带回家”。

腾讯大豫网:目前河南博物院文创的整体发展情况如何?

宋华:今年2月份,河南博物院成立了文创产业领导小组,由院党委书记、院长牵头,文创产业领导小组下设文创办,该临时机构不止是开发产品,更是作为河南博物院品牌输出的综合部门。目前,文创办联合全院上下多个部门,经过多次素材梳理会,整理挑选出了100件左右适合做文创开发的文物。从4月开始开发以来,已经有181款文创产品上架,包括服饰、配饰、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多个类别,深受博物馆参观者欢迎。

文创商店内的观众留言

文创商品

腾讯大豫网:河南博物院介入了文创产品开发的各个环节,希望达到什么效果?

宋华:河南的文创为什么弱?我认为这是触角不够深,好比一棵大树,看上去枝繁叶茂,但是少有人知道它的根有多深,这个深度,需要我们这些种树的人去做测量和挖掘,这是文创企业做不了的事情,但却是我们的责任。

河南博物院每一件文创产品的开发都倾注了我们很多的心血,当我们把文物跟现代生活做嫁接,试图把它们带到现代人的生活和思考范围内的时候,我们发现,原来古人给了我们这么多财富,我们希望把这些东西通过文创作品传递给观众,让大家真正把博物馆记忆带回家。

腾讯大豫网:未来,河南博物院的文创发展有哪些规划?

宋华:当一个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难免会出现同质化,文创产业也是一样。河南博物院的文创要走自己的路,我们希望我们是“一股清流”。希望通过我们的文创产品,能让大家感受到河南文化中大气、雅致的部分。未来我们有计划走进机场、商圈等,也有不少景区邀请我们入驻,同时,我们也在加强人才的培养。我们希望河南博物院真正成为一个带动文创产业发展的一个平台

未来的智慧博物馆,有哪些值得期待?

河南博物院信息管理处处长单晓明接受采访

当前,中国的博物馆行业已经进入了智慧时代,各大博物馆都在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5G等新技术,力图使文物“活起来”,带给观众更好的参观互动体验。那么,河南博物院在智慧化方面有哪些举措?对此,我们专访了河南博物院信息管理处处长单小明。

腾讯大豫网:河南博物院的信息化的情况如何?

单晓明:河南博物院是国家级博物馆,是河南的一张名片,同时也有自己的定位和设计。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信息化建设之路,从藏品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资料管理系统等,一直处于博物馆行业的领先地位。1996年河南博物院官网就已上线,是全国最早上网的博物馆。此外,省博还采用电子门票改变了纸质门票,也走在行业前列。

不过,省博信息化的道路还有很长。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河南博物院的信息化建设步伐放缓,在各大博物馆在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省博的信息化相对滞后。好消息是,目前河南博物院正在提升改造,加大了在智慧博物馆建设的投入和规划布局。我们的智慧博物馆建设也不会盲目迎合其他博物馆,将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智慧博物馆,更好地为观众服务。

腾讯大豫网:河南博物院未来的智慧化布局如何?

单晓明:河南博物院将按照智慧博物馆的建设要求,做到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运营。河南博物院未来将对文物库房进行升级,打造文物藏品的智慧化管理;在新馆改造中,智慧服务也将贯穿其中,满足大众对参观的需求。

未来,河南博物院将成立自己的文物三维数据采集团队,可以说是我们的一大亮点。目前国内博物馆基本是依托外部公司完成数据采集、整理和利用。而我们希望成立自己的团队,打造智慧化博物馆的新模式,建立文物三维数据库,更好地用于藏品展示、文物展示、文创开发等环节。

河南博物院有众多优秀的内容,如何将这么多优秀的内容传播出去,是需要我们不断去思考的问题。未来,河南博物院将打造线上数字博物馆,丰富线上内容,增设线上虚拟文物展,通过图文、视频、3D动画等形式,满足观众对互动展示的需求,增强观众体验。未来全国乃至全球的网民,都可以通过线上博物馆,了解灿烂的中原文化,更好地传播中原文明,让河南更加出彩。

腾讯大豫网:博物院改造完成后,观众会有哪些新体验?

单晓明:未来河南博物院将通过VR、AR等新兴技术,打造现代化的互动交互场所,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此外,通过对5G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文物多维度、立体化呈现给观众,同时展现文物背后的故事。比如目前在社会上影响巨大的河南博物院《中原藏珍》系列视频推介传播,未来也或将融入新场馆建设,让观众在参观的同时,深入了解到文物背后的故事,真正让文物活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