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人间词话》札记(一)论境界

 123xyz123 2019-08-28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1877-1927),初名德桢,字静庵,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其《人间词话》是近代极负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它熔中国古典文论和西方哲学、美学于一炉,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作品。

    笔者近期系统再读,颇有所得。并打破原著散论格局,分类归纳所读心得,陆续在网上刊发,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论境界

1、王国维大师在他手定付梓的《人间词话》中开宗明义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窃以为王氏一语道破千古词史真谛。加上其“造境必合乎自然,写境必邻于理想”的论述,诚为发掘历代词魂之最高境界。有学者认为,这在中国传统美学史上具有深远意义。

    于诗文来讲,“境界”是一种主观营造、旁观体认的,自然、真实、深邃的意境。它蕴涵着深挚的感情、深厚的内涵、深远的意象、深刻的体悟。我们从对唐、五代、宋词的解读中,或许可以感悟一些词的境界。

   且读花间词人韦庄的《浣溪纱》:

 “ 惆怅梦余山月斜,孤灯照壁背窗纱,小楼高阁谢娘家。

  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春雾簇朝霞。”

    虽为艳词,寄兴深微;以朦胧美,含无穷趣。这里既有月下观景、雨中看山,又有雾里看花、隔帘望美,造境又写境,实景带虚景,从而达到了“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高超艺术境界。

2、王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前者可诠释为“境由心生”;后者正所谓“物我一体”。

    然则写“无我之境”真能做到“无我”而没有“我”之痕迹么?

    又读花间词人鼻祖温庭筠《菩萨蛮》: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

  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全词句句有境,境中忽有我,忽无我,开端、结词两句,看似“无我”,然则“忆”、“啼”、“迷”三字,谁能断言“无我之境”中无“我”之痕迹呢?

    为文、作词,我笃信“万物皆出于心”!

3、王曰:“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一优美,一宏壮。”

    以笔者看来,似不尽然。

    只拿辛弃疾为例,稼轩词《青玉案》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乃“无我之境”,难道它不宏壮?

    稼轩词《贺新郎》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乃“有我之境”,谁能说它不优美?

    故评词论文不能一概而论。在我看来,无论写人状物,还是描景(境)抒情,无论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品味其境界应为千差万别、千变万化、千姿百态,方是千年词史、万千词家的真实写照。

4、王曰:“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此乃真知灼见。说到底,还是印证了“境由心生,心生境界”这句真言。

    且看南唐后主李煜那首著名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人以悲恨痛楚的真心情,写本该美好的真景物,抒忧思难平的真感情!正所谓“一咏三叹,以血泣书”也。后主以“赤子之心”,作“天真之词”,发“悲愤之深”,这种境界几乎是空前绝后!

5、王曰:“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其手稿作‘然不以是而分高下’——笔者注)。”

    此见解独到。大境界,小境界,都是境界,无分大小、无分高下。谁能说有大境界就好,小境界就不好?

    如苏东坡《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俨然道出词人“不以谪为患”、“自放山水之间”的浩然大气!

    又如姜夔路过战乱后的扬州时,自度一曲《扬州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全词抚今追昔,情感跌宕,于吟咏间迸发出悲怆与忧思的大境界。

   这些词坛大家创造的大境界,的确好。

   再看词人营造的小境界。如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全词七组十四个迭字的运用,再加上险韵、仄韵的往复回环,以及近似口语的凝眉低诉,为读者营造出凄厉悲戚、情景婉绝的超凡境界。

    又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人以清丽、幽深之画面,烘托出与恋人之间的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这种小境界,与前述大境界比较,谁能道出其中孰优、孰高?

   所以还是王大师说得好,只要以真心,写真景物、真感情,皆谓之有境界。

6、王国维论境界补白:

    王大师《人间词话》中有著名的“人生三境界论”。但历来词家、学者都认为与词评、词话无关,实乃借词喻事、借词喻理。且看原文:

    王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见晏殊《蝶恋花》)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见柳永《蝶恋花》)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见辛弃疾《青玉案》)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此段除最后两句有涉“词话”主旨外,前面三句显然论的是人生三境界。有学者把它归之为“知、行、得”的“知行三境界”;有人总结为“悬思、苦索、顿悟”的“治学三境界”;还有人则解释为“童稚懵懂、中年成熟、晚年彻悟”的“看山看水”(是、不是、还是)三境界。笔者基本倾向于第二种诠释,但又想自作“矢志宏远——追求执着——功到彻悟”的一家之解。

                                   2008-7-11初稿

                                   2008-7-27修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