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营销力怎样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

 扫地僧一一 2019-08-28

2013年双12,CCTV第14界年度经济人物颁奖晚会上,雷军和董明珠赌5年后的销售额谁多。

问马云的看法,马云说董明珠会赢,因为小米主要是营销创新,而营销创新是很容易被模仿的。

马云这个说法,第一给年长的董大姐面子,第二,他这个说法也言之成理。

那么营销是不是很容易被模仿,是不是一种核心竞争力?这是很多人心中潜在的重大问题。

我看过不少中小企业,也深入了解过一些,发现:

中小企业有技术,有独特产品的少之又少,中小企业都因为找到一条可行的销售道路运行。道路较宽阔就是比较好的企业,道路狭窄、逼仄的企业获得就比较艰难。

营销是许多企业核心竞争力。营销的另外一面就是它不能注册专利,当一种新的营销方法,营销套路有效之后,竞争对手很快就会疯狂模仿。

  • 小米手机开创了互联网低价、炒作营销模式之后,很多公司都搞了互联网手机。

  • 乔布斯为一部小小的手机开规模巨大的发布会有效之后,其它手机厂商也开始这么搞。汽车行业的人都不理解,你一个小小的手机就可以开发布会,我大汽车体型庞大,零件数在手机的百倍之上,无论技术含量、观感、价格都远在手机之上,我们都没有这么搞。因为汽车行业还没有人有效的发明发布会营销这个方法。

  • 保健品历经广告轰炸、会销等模式,一家找到了有效的销售方法,竞争对手迅速模仿跟进。

  • OPPO、Vivo精细运作地面渠道很有效,其它厂商也会模仿。

  • 中国很多行业都被某个地区的人占领,例如福建晋江的运动鞋、青海华隆的兰州拉面、江西瑞安的掏下水道产业,湖南新化县承揽的复印业务、浙江桐庐的快递,福建莆田的医疗等等。为什么会形成分布于全国的产业群落?他们之中的大多数行业并没有很高的技术门槛。产业群落是因为有效的销售方法扩散。当一个人找到了销售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有效方法之后,他们的打工者另立门户分蘖、亲戚朋友,熟人之间的相互模仿等方法很快学会了有效扩散。

  • 销售每种产品或服务的方法一般不是很高深的学问,就是一层难以捅破的窗户纸把很多人隔离开来。

从大线条大方法上说,马云是对的,营销会被模仿,无法构成核心竞争力。

但从细处说,许多模仿是有难度的,营销构成核心竞争力主要有这样几种情况:

  1. 窗户纸型壁垒。分布式产业群落的形成证明“窗户纸”式的壁垒是很普遍的。窗户纸有两个特点,第一,被它隔开了,就看不到外面的风景,构成实质性壁垒。第二,它很容易被捅破,但一般人没有这个机缘,不知道咋整。举个例子,假如你也想去开兰州拉面馆,或者搞复印业务,第一,你打怵,第二,你不知道如何下手,但对于这个产业聚集地的很多人却没有这两个问题。这就是窗户纸型壁垒。

  2.  独特匹配型壁垒。就是一种营销方法对于一个公司或者一种产品是有效的,模仿者模仿效果则会迅速衰减。“怕上火喝王老吉”无法改成怕上火喝加多宝,每天用脑多喝六个核桃,你把核桃改成八个消费者也不认。这是品牌、有效广告发现者独享的利益。像华为手机在中国打科技形象就比其它厂商容易被消费者接受。苹果手机用一种新材料就有可能带火,其它厂商就没有这样的号召力。

  3. 时机型壁垒。有些行业具有马太效应,此时好用的招过一段时间就不灵了,因为它的竞争力转移了。比如桐庐当时搞快递时都是草根企业,后来,快递需要规模和网络,其它的企业再模仿就非常困难了。

  4.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大多数情况下的营销壁垒,大家都做会销,有的公司在接单、做客情、销讲、逼单等环节做的更好,更优秀成交量就会碾压做的比较差的。在一次电信设备展览会上,我发现大多数公司参展从邀请客户、客户接待、交流等远逊于华为,那么,每次这样的展会就成了给华为加分,给其它厂商减分的活动。

最后一种壁垒是最常见,适用于大多数行业,大多数企业,尤其是需要人直接推广的2B型销售,你的企业销售不行,十之八九是细节做的不到位。就像普通学生和学霸的区别,教材、教辅、老师都是一样的,你学的不如人家透,你就不灵。

我在华为20年,观察到它最核心的能力是把每件事凿深搞透的能力。苹果当时开体验店很成功,很轰动,从营销上说,苹果就是升级了“地点”这个要素,华为也开始模仿开体验店,但苹果逼格太高,你模仿没有用,苹果的体验店人山人海,华为的体验店门可罗雀。其实也没有妙招,就是不断的深度琢磨这事,等时机成熟了,华为的体验店也火了。许多情况下,每件事情即是原因,也是结果。体验店是成就华为品牌的一个小小的因素,华为品牌则成就了体验店。

非常早的时候,华为就把研究竞争对手的销售,研究竞争对手产品作为重点工作。别人的大招,粗线条的东西很快拿来。这一步每个公司都会做,小米成功探索出网络销售手机之后,国内的厂商都跟进了,联想、酷派、中兴等等。

区别在于后面,大多数厂商搞几下子搞不定就收手了,华为则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断地优化、迭代细节,越凿越深,很快就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了。

往深里凿,把细节搞头,做到极致是华为公司的一种习惯、一种认知、一种意识形态,也是多年摸索形成的一套方法和能力,但这套方法和能力是冰山上水面之下的“缄默知识”,零零散散、不成体系、无法明确表达,每个组织做起来却比较熟练,就像蜜蜂筑巢,精巧的结构很符合数学原理,它自己却不知咋回事。

学华为营销,学“形”意义不大,因为隔行如隔山,例如华为的所谓“铁三角营销”,营销这个东西本来每个行业,甚至到一个行业的不同产品、不同时期,营销方法都是有区别的,这些区别是壁垒,也是不太容易穿越的操盘方法。

但学华为营销的“神”则非常有用,这就是隔行不隔理这个层面,大面的东西,你和同行都一样,别人参展你也参展,同行开店你也开店,其他人网络销售,你也网络销售。但销售这东西是很气人的,大家做法类似,结果迥异。

大多数情况下,你也认同,是细节做的不好,却不知道怎么深入进去,你认同凿深搞透的意义,却不知道怎么思考、怎么行动,怎么下手。

所有细节取胜型营销优势公司都有一种抠细节,凿深搞透的意识形态、方法和能力,华为只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他就像一个全科学霸一样,进入一个行业时先把大颗粒、粗线条的方法拿来,做的很差,不熟练、不顺手,和自己的特点不怎么匹配,但他掌握了学习方法,很快就从“差生”变成了学霸,因为把一件事凿深搞透成了他的一种本能。

华为这种凿深搞透的能力让他所向披靡,成功的进入了很多行业,并成为霸主。所以,我说,华为学谁谁死。

而学华为则很难,第一,具体做法有很大的行业差别,尤其是营销。第二,一般公司的资源远没有华为那么多,学不起。比如华为做手机芯片,对华为是个机会,对其它公司可能就是一个大坑。所以,我又说,谁学华为谁死。

如果从学习方法上下手,结合你的行业,你公司的特点,学会怎么样凿深搞透,那就是有效的、高级的学习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