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常上火还怕冷?8成是中焦堵了,艾灸这几个穴位全搞定

 还想学习的老头 2019-08-28

在生活中看到很多人,他们的舌头呈现典型的两极分化,舌尖是发红的,舌根却是发白的,这样的人就是典型的上火下寒的症状。除了看舌头,上火下寒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上火”就是人体的上半身经常有“火”,像爆痘、喉咙肿胀、易口臭、烦躁易怒、扁桃体发炎、易口腔溃疡等等。“下寒”就是人体的下半身呈现典型的寒症,像月经不调、宫寒、双腿冰凉、双脚麻木、经常腹泻腹胀、小腹寒凉等。

很多人出现上火症状的时候就选择消火,出现寒性症状的时候就去驱寒,消来驱去却发现自己的火该上还是会上,下半身的寒一样在持续,完全没有改善的迹象。其实,这是没找对上火下寒产生的真正原因,所以才“摸不着头脑”。

上火下寒,“中焦淤堵”是根源!

什么是中焦?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这个我需要详细的说一下:中医中有“脏腑学说”,我们熟知的五脏六腑就在这个学说内,其中五脏:心、肝、脾、肺、肾,分别对应五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而有一个腑是没有脏与之对应的,那就是我们的三焦!

三焦看不到摸不着,但却是脏腑中最大的腑,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分别被称为:上焦、中焦、下焦。我们今天所说的中焦包含了横隔以下,肚脐以上的部分,包括了脾与胃这个主管消化的脏腑组合。

我们还必须要了解一下何为脏腑,脏就是藏精气而不泻,像是促存精气的容器一般;腑是传化物而不藏,像是输送与转化的通道,看一下咱们的五腑形状,似乎都具有“管道”的特征。当然,三焦也有“通道”般的作用,所以三焦如果堵了,那么整个人的脏腑系统就会紊乱,尤其是处于最中间的中焦被堵了,那么就会导致热量输送不下去,堆积在上,形成上热下寒的症状。

三焦的包含了五脏五腑的全部,并用经络将这些脏腑连接在一起,就好比是一道道交通网连接了大江南北一样,因此说,三焦看似无形,实则作用极大。

通过三焦包含的区域,我们不难看出,上焦包含心肺,可将精气传达,所以中医中认为“上焦主纳”。中焦包含脾胃,所以“中焦主化”;下焦多包涵排泄、分泌的组织,所以“下焦主出”。

中焦一堵,脾胃不足,脾胃功能变弱之后,就导致了中气不足,这个中气变弱,就成为了上火下寒产生的根本原因。

在此,我们就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中气:

人体是水火相融的整体,水是向下流的,而火是向上升的,如果没有外力的干扰,人体就会形成“上火下水”的不良格局。因此,人体有一个推力来使得咱们体内的火向下,使得水向上,这样就做到了水火良性循环,人体也就平衡了。

而这个推力就是上面说到的中气,产生中气的脏腑组织就是中焦的脾胃!因此,说到这里,就解释清楚了,为什么中焦淤堵会导致人体形成上火下寒的情况了。大致的理论可以这样总结:中焦瘀堵——脾胃功能下降——中气不足——水火失衡——上火下寒。

如何改变上火下寒?

改变上火下寒,最需要解决的就是脾胃的中气,让脾胃正常工作,这中气恢复正常,上火下寒的症状自然就消失了。所以,几个对脾胃极佳的穴位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像:脾俞穴、胃俞穴、中脘穴、太白穴、足三里穴等。

当然,这还不够,因为脾胃出现的问题多种多样,还要“对症下药”才能健脾强胃,比如脾虚的时候我们还要加灸气海穴;本身湿气重的时候就要加灸解溪穴、丰隆穴、阴陵泉穴。

因为健脾胃的穴位大多位于人体的上半身,因此艾灸后很容易导致“上火”的情况,于是我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适当的加灸几个下肢的穴位来平衡泻火,比如像足三里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 涌泉穴等,尤其是涌泉穴,只要是艾灸后上火,一般都是要加灸它的。

在此,我推荐一种非常适合现代人艾灸的方法,既可以实现晚上艾灸的方法,又能够消除掉上火下寒症状,并且不会造成上火的情况,那就是在晚上的时候先泡脚,然后再进行艾灸。泡脚时不仅可以刺激到涌泉穴,还可导通下身的经络,这样更有利于艾灸时将中焦与下焦相通,艾灸的效果也会更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