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4日,霍者在深圳福田某车行进行了一次车身涂鸦的即兴创作。 这是一辆老款的BMW,俗称“别摸我”——但我用笔蘸颜料抹了它的全身。 朋友们看出我写的是什么了吗? 这是一个甲骨文的“车”字。 其他部分点缀以车字旁的汉字,以及霍者的一些合体字作品。 为什么要写这么一个“车”字呢? 请跟随我看看“说文解篆”课堂中关于这个“车”字的前世今生吧。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 “舆轮之总名”意思就是带轮子的交通工具总称。 传说少昊驾牛车,奚仲开始驾马车。 由牛车到马车,这看似普通的转换,其意义却不啻于一场革命。 车的种类非常多。 兵马俑遗址出土的铜车马,两千年前精湛绝伦的工艺,足以震惊我们的双眼! 《说文解篆》下册第896页的“車”: 列举了甲骨文、金文、小篆,以及古今释义,以及车字的两个读音。 甲骨文的车是各种车的象形,有俯视、有侧视等,车轮、横木赫然在列。 金文同样是象形。籀文也是金文的一种。 到了秦小篆就规范了,李斯把车减省为一个车轮。 隶书、楷书,也是沿着小篆的脉络而行。 草书的车字有了新变化。简化字的车就是从草书车而来。 中国象棋里的“車”读 ju 居,这是古汉语读音的留存。 以上对車字的认知驱使我在外国车上写中国“車”: 在工业革命成果代表之一的汽车上涂写三千年前的古汉字,使得古老厚重的汉字和作为现代工业文明标志的汽车产生美妙联接,不但毫无违和感,而且还颇有时空交错之遐想。 (此作品录入《中华汉文字美学》下册第293页“汉字艺术”篇。) “車”部的字有102个(文99重8,新附文3),最后我们再列选几个: 一个是轼:车前端供人站立时所扶的横木。 苏洵给长子起名苏轼,就是为了这孩子能扶着这个轼而前瞻,所以苏轼字子瞻。 一个是辙:车轮碾压过的印迹。 苏洵给次子起名苏辙,是希望孩子能由着轨迹之规矩而行,所以苏辙字子由。 两个車“䡛”读 yin,印。示意为两车并行。(此字为后起的生僻字,说文中无) 三个車“轟”读 hong,烘。三代表多,多车轰鸣而过,字义多么形象。 这个轟的简化字为轰,是否还能想象出三车轰鸣的画面呢? 而今,我们进入了汽车时代,汽车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也带来噪音、车祸等问题,尤其是汽车尾气的污染,更是影响到子孙后代的严峻问题。 为了我们地球人类的未来,请大家少开汽车,绿色出行吧。 《说文解篆》是一部以许慎《说文解字》为基础,以甲骨文、金文、小篆演变为主线的文字学著作,不但详细展现了文字发展的脉络,识其形、知其音、解其义,真正奠定我们学习古文的基础,而且对学习篆书书法也非常有裨益(临帖是从“外”向“内”走,文字学是从“内”向“外”发)。 【名家书评】 汉语史学者 高福生: “霍者先生雅好汉字研究,积十数年之功,先著成《中华汉文字美学》上、下二巨册,今又出版《说文解篆》三大本,将东汉许慎之《说文解字》重新归类,并附以甲骨文、金文,标注现代音读。方便学篆,功不可没!” 著名学者、国诗家 徐晋如: “古之治学,音韵必自《切韵》入,文字必自《说文》入,《说文》尤称难治。 霍先生此著,驭繁如简,深入而浅出,其功犹在王筠《文字蒙求》、陈独秀《小学识字课本》之上,是今人读《说文》、识古篆、培基国学的极佳选择。” 《说文解篆》作者:霍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