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读《云林逸景》——赏景论画说云林

 看书童 2019-08-28

品读《云林逸景》——赏景论画说云林

撰文|王森

本文首发“A盆景网阿默 ”,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张延信先生《云林逸景》水旱盆景作品告峻,有幸得以先睹为快。倪云林画作特有的那种萧疏隐逸之境,古淡天真之风,跃然盆上,清雅之气,和着墨香扑面而来,好一派“云林气象”!

洁白清雅的汉白玉云盆是张延信先生做山水盆景的首选,必定要石质细腻,洁白无瑕,并特意选用无沿椭圆形云盆,以更好表达阔远之意。黑色的云母石筑建泊岸,勾勒远山;青苔色彩斑驳,布满岸边坡头,几束短草零落静植,顽石数方,散布草间树下,随性自然,坡面舒缓,起伏有致,草、苔、石颜色鲜明,淡雅柔和而富于变化;近景是舒缓的坡岸,主体为两组丛林三角枫,均为一本四干,左边一组,树势庄严,挺拔劲健,有顶天立地之气势,有力举千钧之豪迈,树干光洁,清爽利落,一如倪云林差人反复清洗过,渗透着云林那种洁净成癖的个性特点,契合主题,彰显意境;其三干聚敛,一干斜逸,变化统一,聚散得体,作为主景树,引领主题,当之无愧!缓坡上与之呼应的另一组丛林,也是一本四干的三角枫,树干光洁干净,布枝规整,较之近景其树体略低矮,且富于变化,三拢一斜,收放率性自然,整体右倾,呼应对岸,呈现应答之势,顾盼之姿。

两组景观同为枫树,四十多年的树龄,根盘隆起,抓地有力,布枝严谨,争让得体,树体挺拔俊秀,疏落有致,清劲老到,十分难得。同是一本四干,同是三拢一逸,然有高低之别,疏密之变,庄谐之异,如此同中求异,协调中求变化,用心之良苦,可见一斑,拙中蕴巧,不禁令人赞叹技艺之高妙!

两组丛林近高远低,主体端正而从树放逸,远处岸边,无人凉亭临水而立,若隐若现,凉亭更远处,放眼望去,隔迢迢水面,远山一脉,隐约重合与天际线,舒缓起伏,变化幽微,正所谓“一痕山影淡若无”,巧妙再现倪瓒阔远法所营造的景象,宛如焦墨枯笔,信手写出,看似率意,而法度严谨,顿挫有力,画境平淡冲和,呈现出沉寂与超然之意境。山遥遥而可至,水漫漫而有涯,顾盼近景,形成对比!

与近景缓坡相对应的右前方,是中景的小山,其色如黛,隔水相望,此呼彼应,撑开了画面的宽度,形成大的气场;其气接远山,势连近坡,勾画出阔远法经典的一水两岸三段式构图,山体由黑云母石堆筑而成,从颜色的深浅变化,到山势起伏表现,张先生布石如画家运笔,中锋,侧锋,交替勾画,信笔捻就,笔墨意趣,跃然盆钵之上,风骨挺秀,意趣天然。凭水放目,视线尽头的山脉,遵循绘画的透视理念,“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王维所谓“远山无树,远人无目”,在此处,远山仅微微一线,所谓峰峦沟壑,飞瀑流泉,终因云遮雾挡,目力所困,不得而见,形尽其简,意尽其远,而幽思极尽其渺茫!一凭读者的想象翅膀,自由翱翔!

缓坡简树,远山阔水,步入此景,使人不自觉的撇下繁芜的世事,清静身心,涤荡胸怀,尘思俱忘,融入画中!整幅画面开阔,林不密,山不高,岸坡舒缓起伏,空间疏朗空旷,足以游目骋怀,寄托身心,放逐形骸!终究物我两忘,涤荡心灵!

▲张延信,号逸景斋主人,现为中盆会理事、中国盆景高级艺术师、(BC I)国际盆景协会中国委员会会员 ,济南市盆景艺术促进会副会长。1954年1月17日生于山东省济南市,审计师、中国注册会计师。

请问张先生,此作是您研究倪云林绘画,借鉴绘画理论指导盆景创作的系列作品吧?

答:正是。

倪瓒画作以阔远法为独到,什么是阔远法?韩拙认为“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他还说:“山根岸边,水波亘望而遥,谓之阔远”也就是近景是岸,中景是宽阔的水,远景是山。所描绘的对象,多属于山林湖泽,远浦遥岑之类,在我们的生活中最为常见。其意境悠闲宁静、坦荡开阔。在他凝滞的笔墨下,水似乎不流,云似乎不动,风也不兴,路上绝了行人,水中没了渔舟,兀然的小亭静对沉默的远山,停滞的秋水,环绕幽眇的古木,静绝尘氛,甚至时间都停滞在那里了。表现的是中国文人追求永恒的哲学思想。我这盆作品,就是用盆景的形式,营造这样一个安静、优雅,清逸、永恒、祥和的盆景世界,呈现那种旷远荒寒,高逸出俗艺术境界,是继《泊舟远眺 》、《寒林阔野  》之后云林风格的新作品!

▲倪瓒  秋亭嘉树图

问:您斋号“逸景斋”,在此用《云林逸景》四字命名新作是否有更深的寓意?

答:倪瓒是元代书画家、诗人,“元四家”之一。字元镇,号云林子、幻霞子、荆蛮民、经锄隐者等。无锡梅里抵陀村人(今江苏无锡东亭乡)。家豪富,筑“云林堂“清閟阁”。擅山水,且善画竹,兼善书法,工诗文。所作山水画用笔轻松,枯笔多,润笔少,能以淡墨简笔笼罩画面,却厚重清温,无纤细浮薄之感。其画风对后人影响很大,我仰其画风,对之做了深入的探究;在山水盆景创作中,借鉴其绘画诸多表现手法;“逸”是评价中国山水画的一个术语, 古人论画分三品,曰神、曰妙、曰能。三品中以神品为上,把“气韵生动出于天成,人莫窥其妙者”谓之神品。而三品之外又列“逸品”置神品之上。何为逸品?清画家恽南田认为“逸品其意难言之矣,殆如卢遨之游太清,列子之御冷风也”,又说,“其命意大谛,如应曜隐淮上,与四皓同征而不出……所谓没踪迹处,潜身于此,想其高逸,庶几得之”。可见逸品除了“气韵生动出之天成”的技法标准外,还须透露出画家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高尚品格及渊博深厚的学养   ,是对画作的最高评价;此作命名为《云林逸景》,一则倪瓒以其号“云林”行世,此盆景追求的是其画风,以注明此作风格之所宗,故取云林二字,再则云林绘画意境极高妙,七百年来,竟然无人能仿,我做此盆景,即以创作逸景之境为目标,自我勉励。从盆、树、石等选材,到谋篇布局,章法设计,都付出诸多努力,期望它能够达到逸景的高度,故以名之。

问:张先生,欣赏您的盆景作品,深切感受到那种清远开阔,简淡恬雅艺术风格,在艺术创作中,您是如何把握的?  

答:盆景创作有因材发挥,即根据现有素材构思创作;有立意为先,与诗画创作中所谓意在笔先相类  ,即围绕主题选取素材,进行创作,素材为意境服务;这件作品的创作属于后者,即立意为先,首先确立了要表达的意境,围绕意境进行创作。   在盆景创作中追求云林绘画意境,领会其笔法简淡,意趣深远的寂寞境界为第一要务。对阔远法构图、画面萧疏、秀逸的把握,以及折带皴法表现远山近石所独有的笔墨意趣的领悟,是关键所在;用盆景语言予以表现,则是技术层面需要克服的难题;为使布石体现折带皴法之意趣,通览盆景界常用诸多石种均不如意,机缘巧合,最终选定黑云母石,此石颜色如墨,质地纯净,与汉白玉云盆的白色搭配,如宣纸之与笔墨,画面感好,且该石种颜色有深浅变化,如墨色之浓淡干湿,以体现山石之远近,阴阳向背,近景如泊岸,用深黑色,远景则用灰黑色,渐远,渐淡,色彩表现细腻;其断面形状变化多端,既有柔性线条,以描摹远山,写意舒缓起伏的轮廓,也有硬线条表达近石的分明棱角,颇有折带皴法之意趣。作品能达到当前效果,当感谢黑云母石丰富的表现力。做为主景的两组丛林,是两棵具有四十年树龄的三角枫,其非寻常之苍老古朴姿态,而是树干光滑干净,挺拔劲健,昂首挺胸,洋溢着一种荡荡乎君子之气,具力士扛鼎之力气势,十分契合所要创造盆景之意境,实为难得之素材,此石此树,是创作此盆景的良好物质基础,筹备到手,殊费周折。

▲云林逸景局部

通过领会倪瓒《六君子图》等画作的精神内涵,综合多年来对云林风格的理解和把握,弃其形而摹其神,功到垂成,得以呈现空阔,寂寞的云林逸境。

倪瓒 六君子图

问:“寂寞的云林逸境”的寂寞二字应该怎样理解,是平素理解的孤单、冷清吗?

答:在汉语中,寂寞和寂寥常可通用,寂是无声的意思,寥是无形的意思。寂寥,就是无声无形的空灵世界,强调的是宁静幽深的气氛。就像“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首小诗所营造的意境,无边的远山没有动静,连鸟似乎也飞“绝”了,没有人烟,路上“灭”了人踪迹。诗人用“绝”、“灭”这样重的字眼,强化寂而无生的气氛。舟是“孤”的,江是“寒”的,没有春色,雪笼罩静默的大地,又笼罩着无边的江面,盎然的生机在这里被荡尽,剩下的只有冰面下的一脉寒流。一如云林的寂寥之境,体现出中国画典型的“静气”。

在中国哲学与艺术观念中,有三种不同的“静”,一是指环境的安静,它与喧嚣相对。二是指心灵的安静,不为纷纷扰扰的事情所左右。三是指永恒的宇宙精神,它是不动的,没有生灭变化感;不为外在因素所扰乱,有一种绝对的平和。这种静,是一种至深的宇宙境界。

 这第三层次的静,是一种永恒的寂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宇宙感。中国画追求静气,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追求这样的宇宙感。所谓宇宙感,不是宇宙创造的法则道理,而是超越时空的活泼的生命精神,这种生命精神与人的直接生活体验有密切关系。前两种静很好理解,第三种静却不易把握。我们可由韦应物一首绝句来体会其精神。韦氏《咏声》诗说:“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寥。还从静中起,却向静中消。”诗中所言寂寥境界,是宇宙永恒的境界,它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它只在静中存在;在这至静至深的寂寥中,万物自生听,一切都活泼泼的呈现。这大致反映了中国艺术追求静气的基本内涵。倪瓒的寂寞世界,所表现的就是宇宙般的寂静,虽然外在环境的安静、心情的平静,也在他的画中有所体现,但它通过这表面的静,是要归复宇宙般的永恒平和。

问:张先生, 请问什么是意境,何为诗画美?

答:对于中国画来讲,欣赏花鸟画以求其趣,欣赏人物画,求其传神,山水画之高下则在其意境。国画大师潘天寿说:“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山水盆景,最重要的也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盆景的灵魂。什么是意境?意境是作者运用艺术手段营造的,一种经过作者的独特视角高度概括、集中、提炼了的特定场景,激发观赏者的想象力,并产生共鸣的一种氛围。是景与情的结合;景蕴含着情,情寄托于景,触景生情。是物我交融后的艺术升华的一种境界。在古诗里,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触动读者心底的类似情绪,产生共鸣:帆已远,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不忍离去……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仅描绘一人临江而立,不多着墨,完全运用白描手法,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浓浓情义,这就是这首诗的意境,是情与景碰撞而来。所以,文学艺术,书法绘画,戏曲音乐,盆景园艺等诸多艺术门类,都是在运用各自的艺术手段,创造意境,最终要以触动人心,形成共鸣,引起遐想为成功!

问:张先生,在您山水盆景作品中多有大面积的留白,在云林风格系列作品中尤为突出,盆景留白是一个什么理念呢?

答:在国画创作中,构图常留有大量的空白,画中的空白与一张素纸的空白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画面的组成部分,不是空洞无物,而是中国画形式语言的重要构成要素。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这些空白的精心布陈将给人以丰富联想。

留白在盆景创作中与树石的作用同等重要,是盆景的组成部分,需要巧妙搭配,精心安排,画面中的留白,白而不空,形成气场,诱发蒙胧性意象,使欣赏者的审美意识得到更好的发挥和满足,与作者的心灵实现跨越时空的衔接。融入作者营造的境界中,产生共鸣,实现欣赏的愉悦,涤荡身心,净化心灵!倪瓒山水,画面空疏,向有“疏体”之 称。他与同时代的王蒙“密体”山水形成强烈的对照。在画面上所留的空白,有的占画面的 三分之一,有的占二分之一,有的甚至占三分之二,换言之,画面只有三分之一处,才有笔墨,其疏秀空灵特点非常明显。

倪瓒的画空,如抚琴者 得弦外之音,吟诗者得言外之境,因为艺术的审美境 界是无限广阔的。看画,固然要看有笔墨处,也需要看它的空白 处。清初竺重光在《画鉴》中说: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画中的 空白,能使读者“对云山野水,起无限之思”的艺术效果。一言以蔽之,画面的空灵疏秀是一种艺术美,正因为它是美,中国传统的文人画家,都在不同的程 度追求着这种艺术美,

中国文人画的空疏,并非单纯的形式感问题,还包含着与佛、道思想 的映照关系;倪瓒“玄窗参禅”,参禅者追求的那种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的完美形式,是中国哲学思想在画作中的体现,在倪瓒艺术的空疏中得到了反映。“画里空疏处,个中尽是诗”。

在创作云林风格系列作品中,我使用阔远法,借鉴倪瓒的留白艺术做为表现手段,营造意境,取得了预期效果。

问:您的盆景作品图片都有题诗,用印,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答:一件完成的盆景作品,承载着作者的艺术理念,我们把它拍照留存或交流,是摄影艺术和盆景艺术的一个结合,是盆景展示的一种形式,是盆景创作的一个阶段,是盆景艺术的再创造。看图片既然成为欣赏盆景的一种形式,我们就应该重视这条与读者沟通的途径,重视盆景作品摄影的艺术表现力,所以说,在盆景创作时,要强调画质感,要入画;拍摄的图片要讲究艺术情趣;把图片制作好,是对盆景自身和欣赏者的尊重。在处理画面时,借鉴书画作品的布局,是一条捷径。一副中国画完成后,在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亦或题写几十个字甚至百字以上的小品文,或谈论艺术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清人方薰《山静居画论》中这样概括。  

云林逸景

题画诗自元代开始,蔚为大观,而明清题画的小品文也风骚独具。其主要目的是补“画外之意”,提示画外之境,引导欣赏,更好的彰显画意;与画面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诗情画意,文思连绵,意味悠长,丰富画面内容,拓展画作意境。

书画作品上的印章,是书画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缺了印章就不成为完整的书画作品。宋、元以后,因注重了书画题跋和署款,诗、书、画,印相映成趣,不但使作品增色,活跃气氛,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而且能调整重心,补救布局上的不足,对作品起到稳定平衡的作用。盖上富有雅趣、寓意深刻的闲章,还可寄托创作者的抱负和情趣,使书,画、印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更美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彰显艺术的中华民族特色!

问:张先生,怎样认识借鉴书画理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盆景国际交流之间的关系?

答:我总结为三句话,就是“不忘本来,引进外来,迎接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盆景事业之发展也是如此。盆景发源于中国,是儒、释、道三大哲学体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诸多文化现象之一,它与农学,园林,建筑,诗歌,音乐,戏曲,雕刻,绘画等艺术门类一样,渊源相同,根植中华沃土,盆景人要向传统学习,尤其向绘画体系学习借鉴,在向当代的盆景大师学习品德才艺,治学方法的同时,把我们本有固有的盆景文化融汇贯通,这是中华盆景的根本,是盆景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力量,是赵庆泉先生反复强调“守住盆景的民族文化之根”,是所谓:“不忘本来”。

事实上,做为中华文明从来没有断绝过对外来文明的吸纳,没有拒绝对外来文化的借鉴,但一定是借鉴,不是邯郸学步,是吸纳而非取代,是在中华民族文化为主导的前提下的洋为中用,是“拿来主义”。引进国外优秀的品种和素材,学习国外盆景制作好的技术、技法,和好的表现手法,为更好的表现中华盆景的诗情画意,优美意境服务。王选民大师说“人类的文化、艺术、科技,只有广泛交流才能进步发展,才能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所以说,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形成最终都属于全世界的!”我们强调走民族特色的盆景之路,是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础上的兼收并蓄,是汲取营养,丰富自我,发展壮大,此所谓“引进外来”。  

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繁榮發展,一帶一路國際經濟文化间的大交流,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文化的中国盆景艺术,以其盆景创始国的独特地位和天然优势,在广大盆景人共同努力下,把中国这个盆景大国早日建设成为盆景强国”。这就是我认定的,“迎接未来”。   

问:张先生,在盆景创作中,您强调借鉴绘画理论成果,盆景自身的创作、欣赏理论体系发展是何状态呢?

答:盆景在千余年的传承发展中,技法上不断发展,创新,到今天已经是异彩纷呈;盆景素材运用日渐丰富,植物新品种的选育、驯化、引进和培育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各种新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盆景的普及由南到北,逐步展开;盆景交易,线上线下,国际国内,红红火火;可以说,当前是盆景发展的最好时期,作为盆景人,生于这个时代,是值得庆幸的。由于盆景的自身属性,其创作,欣赏,交流,传播,收藏,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受外在条件的制约也就更多,导致在历史的长河中,盆景一直是小众的艺术,理论建设滞后于盆景的发展。但是,诗歌绘画与之理论相通,理论发展成熟,古今著述十分丰富;比如都讲求韵律,节奏,意境,寻求共鸣等。盆景做为艺术之林的一朵奇葩,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借鉴兄弟艺术门类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特点,尽快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的建立将是盆景发展成熟的标志,它指导盆景艺术更加健康、快速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我们也高兴的看到,交通、通讯的便捷和物流业的发达,让我们有机会看到更多的盆景,手机摄影和数据传送功能的的提高,使得图片制作,传播变的如此简单、迅速,拓宽了盆景交流渠道,使欣赏盆景变得容易;以往制约盆景交流,欣赏的障碍正被克服;我们也看到,一些高水平的赏析文章出现在网络上、刊物中。一些高学历的年轻人加入到盆景艺术事业中来,同时,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为盆景创作和欣赏添了文气,增了墨香,注入了力量,凡此种种,为盆景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良好基础。我想,作为盆景艺术形而上的理论发展建设,已经在贤能之士的酝酿之中吧!

的确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事实必定像张先生预言那样,孕育中的盆景理论体系,不会迟到太久!

绚丽的盆景艺术之花必定更加灿烂多姿!

精彩回放:

盆含画意 景蕴诗情 ——张延信盆景艺术

张天祥和他的盆景艺术

紫藤花季赏紫藤盆景:做人,不要“透支”你的信任!

盆景的“动感”和“力感”是怎样塑造出来的

陆云龙高清全景《富春山居图》欣赏

红花满树催吟诗 ——周久发盆景与诗词欣赏

中国盆景欢迎您!

随时欣的盆景展览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