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坛的顶级大佬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名号,诗仙诗圣诗鬼诗魔诗佛,个个都响当当很有范儿。所以不少人一直想给李商隐也安个头衔,毕竟扛起了晚唐文坛半壁江山的李义山,也确实担得起一个响亮的名号。有人打算给他取名“情圣”,却又觉得不妥,毕竟李商隐一生只对原配王氏和初恋荷花情有独钟,算不得是个风流才子。后来有人觉得他的诗朦胧成谜,所幸就叫他“诗谜”,这倒也贴切。 而正是这位谜一般的男子,在本期要和大家介绍的这首诗中,却管起闲事来。他半夜听到邻家女女唉声叹气,于是忧心忡忡地写了首诗,诗名用的是其一贯的《无题》。让我们一起来围观一下此诗: 《无题》 唐.李商隐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 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 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 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当年南北朝民歌《地驱乐歌》中也有一首恨嫁诗,诗中写道“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踏地呼天”,可谓将恨嫁女的形象写得入木三分。而唐代诗人秦韬玉的《贫女》中“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更是一语道破恨嫁贫女的悲情。在李商隐这首诗中,则既是对东邻贫家无媒无嫁妆无法出嫁的担忧,也暗藏着自己一生才华却无法施展抱负的不满,可谓句句一语双关。 一、二句由阵阵哀伤的筝声和急骤的箫管声开篇,不见其人先闻其声音。诗人闻声寻人,在杨柳青青的河岸,那樱花深处的永巷中,找到了乐声的源头。三、四两句主人公出场,这是邻东的一个姑娘,年纪大了却嫁不出,在这三月里每天对着丽日伤春。诗人将这位恨嫁的贫女形象,与惜春联系到一起,春去第二年还能再回,但岁月却不待人,姑娘的青春却一去不返。 五、六两句用的是梁简文帝的女儿溧阳公主的典故,出身皇家的她年纪轻轻就寻得了好夫婿,“清明暖后同墙看”与上一句“白日当天三月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东邻女的境况就更人唏嘘不已了。最后两句再以凄美之景落笔,邻女归家后一夜无眠,对着梁上的燕子唉声叹气。 纵观全诗,既有着对邻家女的无限同情和担忧,更道出了当时多少恨嫁女子之痛。最难得的是,诗人其实与女子是心心相惜的,他的怀才不遇与女子的无人娶,都是无人欣赏的结果,诗人不曾提到自己,却句句一语双关,令人心疼不已。这首诗大家喜欢吗?欢迎讨论一、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