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现在每天花多少时间阅读?阅读有哪些好处?

 九州君子好人 2019-08-29

作家张立宪先生,在一次《圆桌派》的节目里说道:

“一个人读书,如果读了很多书以后变得越来越有心里优越感,越来越觉得读这种书的人就罪该万死,读这样书的人就活该让我看不起,这样的人就不配叫读书人。”

此话一出,在座其余嘉宾都不约而同的频频点头认同,是啊,多少号称自己热爱读书的人,总会有意无意的在人前露出骄傲的神色,眉目倨傲似可鄙睨众生,仿佛裹上一层镀金的光辉,只因别人读的书没他多。

但这样的人算是个有文化有涵养的读书人吗?绝对不是。

肯定的说,这样的人是白读书了。

书的内容没有通过大脑的充分分析、理解和被吸收,这样的读书方式不带思考,让自身没明白读书的本质;那不是炫耀的资本不是高高在上的俯视,而是经年累月中滋养人生,开拓视野,打开思维和打造人格底蕴的知识库。

01、书是一个“生命体”,学会用大脑与书对话沟通。

那么怎样读书才是对的?有益的?利用大脑的?

脑科学家茂木健一郎的《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一书中明确表明,用恰当的读书方式,通过磨练语言能力可以达到锻炼大脑的作用。

虽然人类大脑只被开发了5%,但就凭这仅有的5%,也可以通过阅读改造大脑,打造和up grade(提升)自己的思维。

书是由语言构成的,作者认为语言正是人脑信息表达中最为浓缩的精华,而读书不仅仅是单次或单方面的行为,书就如同一位带来生机的“友人”,可以与之多番交流、沟通,通过深入了解后解锁新思路;亦可对它抒发情感,在人生路上的某个时刻或许还可拯救一颗茫然的人心。

书同时也是大脑发育的最佳养料。被压缩的语言存储在大脑里,时间会帮你回味、书写会帮你应用,这些语言信息一直被使用和消化,从而达到锻炼大脑的高效率。

02、书是一面“照见自己成长的镜子”。

“阅读,并不是将信息原封不动地复制到大脑。”

有的人越读书越有灵性,是学会发现和积累书中的知识,再通过大脑的发酵和成长,一旦知识落户大脑,就会形成个人的思想行为,成为自己独立思考培育出的知识,这就是“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所谓的知性,正是指能够多大程度上站在多人的立场考虑问题。”

读书总会遇上自己不了解的信息,可能是文化差异、社会阶层落差或见识面的宽窄导致的。

而这时刻,要学会异身而处,站在他人的立场看待事物本质,正是打破自己固有的见解,接受新信息的最佳时机;积少成多,累积的知识量多了,形成了读书的智慧,思维和格局就会提升,人生也就因此而增加了阅历的厚度。

“不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人类都必须不断地使用语言。”

从中国著名的四大名著到海外的经典文学,从金融股票到心灵鸡汤文等,都是用文字和语言演绎了不一样经典。时代发展的同时语言也被提炼,尤其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书籍,语言的运用使其文章表达上已至巅峰状态。

03、利于大脑吸收的4个技能。

以读此书的需求为例,我给自己总结了4个需要掌握的技巧如下:

1:杂读。

知识会分领域但不分割,所有知识都会存在一定的联系。阅读的涉猎越广所得到的知识就越多,这样的自由度能提升人生的高度和格局,毕竟除了样貌,丰富的言谈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第一印象。

2:同时读多本书。

一般再喜欢的书也会有自己不感兴趣的部分,如果不想跳读,不妨先放下,换别的书继续读,换个心情或许会萌生别的感悟;每日10页,集百家之言、不一样的观点,压缩了时间成本,短时间里也许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3:结识不同圈子的朋友。

对于自己不熟悉的新事物总是容易生出好奇心,尤其是身边亲密的朋友说出,更会加深自己的印象和信任度。这是一种知识、文化传播,例如一书内容过于晦涩难懂,不妨咨询精读了的朋友,通过他的语言而获得便捷清晰的信息。

4:珍惜纸质书籍。

现在是互联网高速发展时代,一切信息都显得唾手可得却又真假难辨,再者,得之太易就不会重视其中的知识含量。电子书虽然也读,但它只存在网络,浏览容易产生混乱感;但纸质书是有条不紊的浏览属性,有重量和厚度,拿在手上就建立了与书的情感交流,这种体验是电子书给不了的。

阅读不是“体力活”但一定是“脑力活”,作者说“不论到什么年纪大脑都能得到锻炼”,因为大脑拥有化辛苦为快乐的能力,所谓苦尽甘来,大脑会在获得美好回报时分泌出令人开心的多巴胺,满满成就感给人自信。

不小看每次的阅读,不论10页还是10分钟,每天所积累所获得的,都会在脑里形成优质的土壤。

看看,阅读真的没有那么难,人与书之间绝不止于一面之缘,每一次阅读都是新交流新相识,通过沟通了解书本的世界和观点,有助于我们自省人生,思想的飞跃、格局的拓展就在这个时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