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建早期的风水文化

 明悟好学 2019-08-29

 

有实例的福建的风水文化相传起源于郭璞指导严高迁城的传说。晋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在吴建置的建安郡地,增设晋安郡,辖地相当于现在福建的东南沿海地区。太康三年,任命严高为晋安郡守。严高到任后见旧城狭小,不足以聚众,即着手选择新址。他原计划将新城建在旧城东南百里的白田渡,又嫌不是向南发展,于是以地形图向郭璞求教。据《三山志》记载,郭璞指着旧城南面的小山阜说:“是宜城,后五百年大盛。”当时郭璞还年幼,有否此事,尚无定论,据《晋书·郭璞传》记载:“璞中兴初行经越城”,很可能勘察过福州城。严高得郭璞指点后,即着手建晋安郡城,宽广只有232步。北起今鼓屏路小山阜,南至八一七北路虎节路口;东起湖东路丽文坊口,西至鼓西路渡鸡口。设五座城门,城外均有护城河,规模较冶城为大,后代因城扩大,故把该城称为子城。显然,郭璞的风水学说是建筑环境学加规划预测学,基本上是科学的。然而,这事也可能是后人的附会,福建的风水文化就在传说与附会中发展起来。福建本地第一个著名风水家当数莆田人黄妙应。

黄妙应俗名黄文矩,字子熏,别号涅槃、慧日,泉州莆田人,生于唐元和十五年(820)正月十五日。黄文矩的祖先于晋永嘉年间因避乱入闽,先居侯官,号黄巷。至十二世黄岸迁居莆田涵江延福山下,仍称黄巷,黄文矩是黄岸的玄孙。胞弟黄崇精,出家后号本寂,舍田建上生寺,后游江西曹山,成为高僧,人称曹山本寂。相传黄文矩生时火里开莲,自幼向佛,常随母到寺院礼拜。长大后在衙门当狱吏,经常弃役与神光院灵观和尚和西院大安禅师来往听禅,后来拜万岁塔院谭空禅师为师,出家为僧,自取法名涅槃。他未在万岁塔院久留,不久即投西院大安禅师,且剃发而不披袈裟,也不受具足戒,不受寺院清规约束,大安禅师知他素有灵根,由他自便大中六年(852)涅槃在邑内岩洞创建“石室岩精舍”,后隐居于灵云岩和紫霄岩,化缘重修二岩。乾符年间(874-879)创建舍灵云岩山寺,还在崇福里砺山兴建梵林庵。相传涅槃禅师在石室岩中用竹杖制服二虎,常在囊山的石洞中潜修,研习医学和相地法,常常趺坐不食,行则二虎相随,名其居曰“伏虎庵”,被来访的智广禅师称为“古辟支佛”。以后有灵迹,据《五灯会元》记载,涅槃到灵观住地,灵观对他说:“我非汝师,汝礼西院去。师携一小青竹杖,入西院法堂,院遥见曰:‘入涅槃堂去’。师应诺,轮竹杖而人。时有五百许僧染时疾,师以竹杖次第点之,各随点而起。”

中和元年(881),涅槃在囊山下创建延福院。光启二年886),王审知将涅槃的异迹道行上奏朝廷,升院为寺,僖宗皇帝赐匾,改名囊山慈寿禅寺,俗称囊山寺。王审知还赐号慧日禅师,并赠以诗曰:“山有重囊势,门开两径斜。溪声寒走涧,海色白流沙。庵外曾留虎,堂中旧雨花。不知遗谶地,一一落谁家。”其后颇多灵迹,出言成谶。黄文矩于唐乾宁五年(898)七月二十五日子时圆寂,王审知奏请朝廷,赐谥“妙应禅师”。同年八月望日葬于囊山寺西塔院。后梁开平元年(907),王审知将妙应禅师舍俗家旧宅改建的佛寺赐名为国欢寺,为囊山寺的下院。因此,妙应禅师也称国欢文矩禅师。宋崇宁三年(1104),加封“圆智大师”,世人称之为黄妙应。   宋绍兴中,院僧以涅槃所传释偈,奏上于朝,赐塔额曰“慧熏”。

黄妙应平生的主要活动是相地并配以谶语,如仙游县《罗峰傅氏族谱》卷一收录宋景定四年(1263)傅一新写的《尚书仆射招讨使傅公祠堂记》曰:“泉(泉州)之东湖今妙应禅师道场,昔仆射傅公暨金吾公故居也。唐广明王之际,闽王潮自浮光携生齿数万来福唐,仆射公实与俱来,卜居东湖,与留鄂公(留从效)相为左右。时妙应为佛国禅宗,公与为方外友。一日,(妙应)指公曰:此若室也,丐我否乎?仙游罗峰乃吾穴也,愿两易之。’且申言曰:‘汝居吾穴,衣冠不绝;我居汝室,干戈永息。’至今传为佳谶。仆射有子八,析居于漳、于晋江、于南安,独金吾公早世,夫人郑氏奉命迁居于仙游罗峰,即师所指之穴,将所居室舍为护安院,拨所分之产三百贯有奇,田租以谷计者六十余石,园租以钱计者一百余贯,尽充僧院斋粮。……南安之葵山,仆射公葬焉;晋江之圣姑,金吾公葬焉;仙游之留仙山,曰凤凰、曰眠犬、曰鹤膝夫人与三世祖妣葬焉。地生吉穴非天生,异人惟指授之。地灵则人杰,三传生龙图待制少师楫。……庶吾祖积德为有庆,吾师衣冠之谶永不绝云。”同卷《罗山神谶记》也说:“仙邑南八里如凤展翼,傅氏世居之。宋志云:唐黄妙应禅师指此山可居,遂与傅氏泉州左翼军寨两易为护安院道场。谶曰:‘我居尔室,干戈永息;尔居吾穴,衣冠不绝。’又曰:‘二百年后异姓同光。”从以上记述可以看出,妙应禅师通过相地指穴与留谶语相结合,对有缘人指点迷津。穴地有阳宅和阴宅(墓地),谶语通俗明确,可看作是预言。傅氏一族始终认为,科第不绝来自仙师妙应为他们入闽始祖傅实指定南安葵山墓地,为“金盘戏花形”怪穴,并迁居仙游罗峰。然而,上述记载也有明显错误。如说傅实在泉州与留从效邻居,留从效生于天祐三年(906),永春人,青年时到泉州当兵,怎么可能与傅实为邻。另外,我们已无法得知黄妙应的谶语是否就如后人所记的那么明白,那么准确。就妙应与傅家换穴事而言,如果傅家不信妙应的话,那妙应就有欺诈之嫌。因为傅家在泉州东湖的居住环境显然要比仙游罗峰好,况且傅家出让的房产就是给妙应。对于黄妙应的谶语,相传到后世都一一验证,其中当然也有许多附会。如清代著名学者郭柏苍在《竹间十日语》中记载:黄妙应“遗命葬佛殿前。至元时,寺僧皆病,黎伯韶(元代风水家)断塔地出水。僧从之,举塔,果然旁有谶曰:‘我相地皮,汝相地骨,五百年后,被汝掘出””

在当时宗教迷信盛行的时代,黄妙应以禅师的身份从事堪舆活动,具有很大的魅力,在民间很快就被奉为神明,不仅在他在世时人们对他的话深信不疑,即使离乡背井、倾家荡产也在所不辞,而且在他死后,更是不断制造神话,把他尊为仙师。对于他的谶语,当时福建的统治者王审之就十分推重,对他优礼有加。在他死后,人们不惜假托附会,以应其谶,至于郭柏苍所记,更是神灵活现,推崇备至。因而到∫清代,福建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相地法著作《博山篇》就相传是黄妙应写的《博山篇》的相地法是典型的形法派风水理论,其中主要是古代地理学知识,用来指导居住环境的建设。在《博山篇》中,黄妙应详述地理中的龙、穴、砂、水、向五个要点。指出,寻龙脉须先找到起点的祖宗山和开始延伸的父母山,然后要辨别来龙的正侧、逆、顺、回五种形态,才能确定主龙的支十及其行止。找到龙脉后,要“考方位,注真气,加制服,方得利。”探穴位要注意分辨山势的五行变化及穴位的各种表现形式,要“审阴阳,定五行,决向背,究死生,推来历,论星峰,看到头,论分合,观其明暗,核其是非”。察砂(观察龙脉及穴位周围形势)要看清砂的形态,喝砂形时注意“论生克,讨分明”。水的远近行止都和吉凶有关,要特别留意观察。寻龙、探穴、察砂、观水都和方向有关,“定向首,稽气候,正方隅,形势附,方位合,斯全吉。阙形势,不可插,失方位,减福力”。简而言之,形法派就是以勘察地理为基础,根据山形地貌、水流走势,确认判断各地理位置的优劣,这是风水学最基本的理论知识。

附:中国的传统风水思想家有两大派别,一是形法家,又称形势峦头、峦体、形家、江西之法,代表人物有郭璞、杨筠松等,福建的黄妙应也属于这一派别。代表作有《葬经》、《地理人子须知》《地理知止》等。主要内容是注重龙、砂、穴、水相配,从山川形势中寻找人类居住的良好环境。看地的具体方法有十条:一看祖山秀拔,即大河发源处的山脉秀丽挺拔;二看龙神变化,即山脉走向有起有伏、有变化;三看成形住结,即山脉起伏间形成的大小盆地、平原;四看落头分明,即河水交汇处;五看脉归何处,即山脉走向的终点;六看穴内平窗,即小地形;七看砂水会合,即穴周围的山水环抱形势,八看朝对有情,即穴前后的山水。九看生死顺逆,即山水吉凶的选择,十看阴阳缓急,即山水向背的选择。十条缺一不成。(《地理臆解》由于形法家的发起和传播范围主要在江西,所以又称江西之法。形法派要求到野外看地形,须要眼力、足力。研究方法讲求实际,因此涉及不少真实的地理知识,对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有定贡献或起过一些推动作用。而风水的精华也主要是形法家的研究成果。

风水的另一流派是理气派。此派以气说、阴阳、五行、八卦,十二干支、二十四节气、星命、吉凶禁忌糅合在一起,有一套复杂而神秘的理论体系。理气家,又称方位、宗庙之法,屋宅之法、罗经之法,主要内容是五星八卦。五星即五行,阳山阳向,阴山阴向,不相乖错。纯取五星八卦推定生克道理,又须乘气作向,控制消纳,因此太极河图、洛书、八卦、天干,地支、阴阳都成为这一派的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元末明初宁波幕讲僧又有元运说,以甲子六十年为元,配以洛书九宫,经历上、中、下三元为一周,再经历三周五百四十年为一运,合九个六十花甲,即九个甲子。每元六十年为大运,一元之中,二十年为小运,用这种方法占地气的旺、相、休、囚、死。此后,理气派的风水学说越来越神秘,一些人把这种神秘主义披上《易》学的外衣招摇撞骗,科学与迷信已混为一谈。

传说这种理气学说始于福建,流传浙江一带。宋时最盛行,而以王及为代表。由于理气派以方位论五行,所以它离不开罗盘,罗盘成了这一派的规矩。在罗盘中有二十四个方位,有管局九星,有三合九星,九星之外又推演催官,增入二十八宿宿度,非常繁琐,以致使罗盘的层次达到二十四层。理气家不用到处考察山川,只选择一个地点从罗盘上推演,科学程度大为降低。

理气起源于秦汉五音、五姓,南北朝时梁有《五音相墓书》《五姓图山龙》等。唐代邱延翰把罗经方位由十二位增加到二十四位。理气派在宋代得到很大发展,取代形法派成为风水学说的主流,这同宋代理学的发展关系密切。

理气派虽然把地理文化引向神秘主义,但有它的合理内涵。宋代以后,理学发展,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人们从实践中也认识到,并不是吉祥地(即地利)都能给每个人带来幸福,其作用受到个人道德因素(即人和)和时空(即天时)的制约。在理学的改造下,福建的风水文化从讲究地理的形法派向追求地利与心性完美相结合的理气派发展。宋代福建的理气派风水学家以形法派的相地法为基础,认为在追求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基础上,更要注重道德品质对生死吉凶的影响,还要注意心性的沟通。也就是说,即使你有好风水,也要有好的道德和好的心态,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这种理论无疑是正确的,是对形法派理论的发展,对社会和个人都有积极的意义。可惜理气派为强调孝道,对墓葬过于重视,以致把追求阳宅良好生活环境的地理文化,引导向寻找阴宅尽孝道荫子孙的神灵感应中去。到明代以后,一些理气派风水学家受利益驱动,利用理气派天地人相互感应的学说,极力发展神秘主义,把风水科学引入歧途。

宋代的理学,原来称为道学。明代中后期,有些人满口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在社会上败坏道学的声誉。因此坚持儒学传统的人就把它改称理学,以区别于假道学。理学产生于北宋,南宋时福建的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创立朱子学,也称为程朱理学。北宋时期,程颢、程颐兄弟提出理既是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社会的当然准则。朱熹把这个理论具体化,提出世间万物都是理和气构成的,理与气不能分离,但从本原来说,理为本,有这个理才有这个气。这样,程朱理学就把古代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现出来。按照理学观点,形法派风水理论仅仅是研究自然界的部分,由于天、地、人同出一理,相互感应,因此必须强调理对气的主导地位。

南宋时期福建理气派最有影响的人物,是朱熹和蔡元定。蔡元定以朱熹为师,但朱熹只把他当作朋友。蔡元定与其父蔡发合写部理气派的著作《发微论》,认为地理是与人事、天文相互感应的这对朱熹影响很大,得到朱熹的认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