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存垣:桂枝汤及其加减方】

 昊晟堂 2019-08-29

桂枝汤及其加减方探讨

江西中医药大学    黄存垣教授

桂枝汤是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的一个主方。柯韵伯称它“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根据《伤寒论》及《金匮》两书所载以桂枝汤为基础加减变化后约有20余处。后世医家对本方的认识和应用极其广泛,认为本方“乃调和阴阳、彻上彻下、能内能外之方”,“桂枝汤最切实用,外感风寒初起用之,内伤气血不和亦用之。妊妇用之,产后亦用之。”故桂枝汤非仅治太阳经之病,其它杂病亦可用之。方中主药虽同,经化裁加减后所主治症候截然不同,由此可知桂枝汤并不是一方仅治一种病,而是一方能治多种病,大大超越了仲景所论病条的范围。
现就从桂枝汤的组成功效和加减应用进行一些阐述。
1  桂枝汤的组成与方解
1.1  药物组成 
桂枝9g,芍药9g,炙甘草7g,生姜9g(切片,大枣12枚。水煎2遍,分2次温服。服第1次药后,饮热稀粥(热米汤)1碗,以助药力。温覆衣被,会遍身微微汗出,不可汗出过多;如不出汗,服第2煎药,法同前。
1.2  方解 
君药:桂枝,性温,味辛甘,具有辛散温通、振奋气血、透营卫、解肌表、散风寒、温中扶阳、化气行水、平冲降逆、散寒止痛、活血化瘀、温经通络、横走四肢等作用。
臣药:芍药,性微塞,味苦酸,具有敛阴和营、柔肝舒挛、缓急止痛、除血痹、通经络、固营阴而止汗、平肝助疏、利小便等作用。
佐药:生姜,性温,味辛,具有发表散寒、温中止呕、散水化痰等作用;大枣,性微温,味甘,具有补益脾胃、滋营充液之作用。
使药:炙甘草,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作用。
1.3  相互配伍
桂枝配芍药,调和营卫气血,温经通络和里;桂枝配甘草,桂枝入心以助阳,炙甘草补虚以益气,辛甘相合,化生阳气,扶心阳,温经络;桂枝配生姜,协助桂枝辛散外邪以解肌,又能温散胃中寒饮;芍药配甘草,具有养血除痹、敛阴和营、柔肝舒止痛之功;芍药配大枣,和中养营,能增强缓急之效;大枣配甘草,益其缓和之功;生姜配大枣,调脾胃、和营卫。
总之,桂枝汤的组成,以桂枝为主药能温卫阳、通经解肌发表;以芍药为辅药能敛营阴、固腠理、缓中和里,2药的功用,势虽互相抵抗,但配合起来,一开一合,利用这种作用,调和营卫,使卫阳之邪得解,营阴之气以和。同时,甘草使桂枝辛甘以化阳,芍药使甘草酸甘以化阴,具有阳生阴长之妙。其次,生姜佐桂枝加强发表散寒之力,并能和胃;大枣佐芍药增强缓急之功,又能养血;大枣配甘草,益其缓和之效。尤怡《金匮心典》中引徐()氏学说:“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因此,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兼有微恶风寒等,均时酌情使用。故后世医家认为它是“调和阴阳、彻上彻下、能内能外之方”。但对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使用。
2  桂枝汤加减方
2.1  桂枝加桂汤
即桂校汤原方桂枝量再加2两,水煎2遍,2次温服。主治气上冲心的奔豚症。
解:本方是治太阳表证未解发为奔豚的主方,即桂枝汤内更加桂枝2两,解外止冲以治奔豚。
按:桂枝加桂汤一方,是适于汗后感寒、阳虚阴乘而发奔豚的方剂。从“更加桂枝2两”来看,不是加肉桂,可是近人如余无言曾以加肉桂治愈2例奔豚症(见《金匮新义》);曹颖甫曾以加肉桂、半夏治愈1例气从少而吐清水者(见《经方实验录》)。
2.2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24g,桂枝9g,炙甘草6 g,大枣15枚。先煎茯苓沸后20 min ,再入3味,煎1遍温服,此为预防奔豚发作方。
解:奔豚已成的症状是“气从少腹上冲心”,甚则“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本条仅脐下悸,未至上冲心胸,只是欲作奔豚的预兆。此方中桂枝振奋心阳强心气,重用茯苓以利水,共起温化寒水的作用;又以甘草、大枣培运中土以制水,水气去则脐下悸动自止,不致泛滥成灾。
按:桂枝加桂汤的主症是表寒未解而气从少腹上冲,是水邪挟阴气以凌心,故加桂枝或肉桂以温寒化水;苓桂甘枣汤的主症是汗后脐下悸,乃心气虚而肾中水邪乘阳虚上犯,欲上凌心,故重用茯苓以行水。前症尚在表,必奔豚已发;后症已在里,而奔豚未发。故病证不同,则治法亦异。
2.3  桂枝甘草汤 
即桂枝9g,炙甘草6g,水煎1次,顿服。平冲气,制动悸。
解:此方用于发汗过多,损伤心阳,心下悸动不宁。方中桂枝用量大于炙甘草,是取桂枝入心以助阳,炙甘草补虚以益气,且培中土以防水气。辛甘相合,阳气乃生,气和而动悸自平。
按:仲景常用桂枝、甘草以平冲气,制动悸。可见《伤寒论》15条云:“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金匮》防己黄芪汤方后亦云:“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这是比较显而易见的。此外关于桂枝、甘草同用可以制悸动。除上述主治“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的桂枝加桂汤,主治“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的苓桂甘枣汤及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的桂枝甘草汤外,尚有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温阳制水的苓桂术甘汤(见《伤寒论》67)、治“厥而心下悸”的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生姜,见《伤寒论》855)以及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的炙甘草汤(见《伤寒论》182)都少不了桂枝、甘草2味,并且剂量重,从而不难看出这2味药配合使用时,对悸动是有专长的,这给后世学者很有启发。
2.4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即桂枝6g,炙甘草6g,生龙骨24g,生牡蛎24g。水煎2遍,去渣,合兑,分2次温服。
解:本方为治“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的潜阳镇逆、收敛心气的安神方。此为表既未解,而又误下伤阴,阴亏阳越,故用桂枝、甘草以疏太阳之邪,加龙骨、牡蛎以益阴潜阳、阴固阳和,则烦躁自除。
按:后世治伤寒烦躁、惊狂之证,大抵用承气白虎辈,属实热者居多。而属虚寒证者,亦间有之,温补安神之法仍不可废。在临床上对心气虚衰患者,见心悸动不宁,自觉心中空虚,气短,自汗,脉沉弱,舌质淡等症,运用本方加黄芪、党参、柏子仁、五味子等益气安神之品,常获得满意的效果。此外,用于阳虚心悸心动过速者也有效。桂甘龙牡汤与《金匮》之桂枝龙牡汤(桂枝汤加龙骨、牡蛎)在应用上有所不同。前者主阳虚心悸不宁,而后者是为阳虚不能收摄精血而设。
2.5  桂枝加附子汤
即桂枝汤加附子,水煎2遍,去渣,合兑,分2次温服。为扶阳固表、止汗摄阴之方剂。
解:汗出恶风,原属桂枝本证。此为表阳不固而汗不止,乃加入附子扶阳固表,使阳密固则漏汗自止,恶风自罢;津止阳回,则小便自利,四肢自柔。桂枝、附子同服,则能止汗回阳,是治病求本之法。同时,汗为心液,漏汗不止,则阳逆汗泄,每伴心力衰弱。加附子不仅卫固表阳,且能回阳强心,以防虚脱。
按:桂枝加附子汤在临床上常用以治疗寒痹之剂。在此取桂枝汤温经散寒、调和营卫;附子去寒止痛。此方亦可加麻黄以散寒通阳;加黄芪益气升阳;并加当归补血活血,监桂附之燥。若遇风寒而痛甚者,可加制川乌;下肢痛而重者,可加千年键、木瓜、怀牛膝;腰背痛重者,加续断、狗脊、桑寄生;湿重者加苍术、薏苡仁。余临床常遇血亏风湿,上肢酸、冷、麻,手指活动不灵。采此方意用黄芪、桑枝、片姜黄、芍药、附子、当归获得满意疗效。
2.6  桂枝芍药知母汤
即桂枝9g,芍药9g,生甘草6g,生姜9g,麻黄6g,熟附子9g,生白术12g,知母12g,防风9g,水煎2遍,去渣,合兑,分2次温服。此为《金匮》中风历节病篇方。
解:本证病因为风寒湿痹而化热,寒多热少之候(本寒标热)。故方中用桂枝、麻黄、防风通阳行痹,祛风于表;白术、附子合用,温经以祛寒温于下;芍药、知母清热和阴于里;生姜降逆止呕;甘草调和诸药。
按: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热痹,是临床常采用之方。如热重肿甚者,可加络石藤、忍冬藤、肿节风、黄柏等以清热凉血、通络消肿;湿重者加防已,以苍术易白术或苍白二术并用。若出现周身关节痛甚难以转侧,甚至手不能握,足不能立,壮热,汗出恶风,口渴,烦闷,舌质转红、苔黄燥,脉滑数洪大者,此乃转为气分热盛期,治宜清热通络。可用白虎加桂枝汤化裁:生石膏30~60g(研细先煎20min),知母12~15g,薏苡仁20g,生甘草6g,桂枝9g,芍药12g,络石藤18g,安痛藤、忍冬藤、肿节风各30g。水煎2次,温服。
2.7  桂枝去芍药汤
即桂枝汤去芍药而成。主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
解:阳虚于内,胸满不舒,须桂、姜鼓舞阳气解表祛邪外出,甘、枣培土以抗邪和中。因芍药酸敛阴柔,不宜于阳虚胸满者,故去之。本方解表而不留邪,通阳而无碍解表。
按:若“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即是太阳病误下后,若见胸满,脉微恶寒者,是阳气损伤较重,故在上方中加附子,以温养阳气。观上所述,仲景于桂枝汤一减一加,遂成3法。可见仲景辨证组方之严谨,值得深研。见内科杂病误下,或为阳虚胸满,或浊痰壅塞,阳气不宣导致之胸满,均可参考应用此方与法,非仅限于伤寒误下之证候。
2.8  桂枝加芍药汤
即桂枝汤中的芍药剂量加重而成解表和里之剂。
解:表证误下,中气受挫转属太阴受邪之脾虚证,出现腹满而时痛。故用桂枝汤倍芍药使其酸甘以理血,辛甘以调气,气血调和则病可愈。
按:若见“本太阳病,医反下之……腹满……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此即是太阳病下后大实痛者,是因腐秽积滞于肠胃不去,其属实,故用桂枝加大黄汤除邪以止痛。桂枝汤加芍药一倍成为太阴腹满之解表和里之剂;桂枝汤加大黄汤即为桂枝加芍药汤,再加大黄而成,为脾实里热的泻热和里之剂的温下法。上2方亦可治疗无表证之腹痛。故柯韵伯云;“桂枝加芍药,小试建中之剂;桂枝加大黄,微示调胃之方。”深得要领。
总之,桂枝汤的变方,除上述外,尚有桂枝加葛根汤合牵正散之治口眼歪斜,葛根汤、瓜蒌桂枝汤加减之治痉证,治宿有喘痰而病太阳中风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产后虚羸不足、腹中疼痛不止用当归建中汤,治产后风寒身痛的麻桂各半汤,等等,均为临床常用的方剂。然而无论桂枝汤及其变方,都不外乎适用于表里虚寒之证。若见阴虚阳盛,则为其所忌。故王叔和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王清任云:“发热有汗之症,从未见桂枝汤治愈一人。”由此可知,凡表证身无汗,不恶寒,反恶热,里证口渴,欲饮,小便数,皆不得用桂枝汤,尤其是阴虚的衄家、失血家更为禁忌,我们在临床上应当切记。
3  病案举例
熊某,女,45岁,自诉素有水湿接触及风湿病史,现以游走性四肢节疼痛前来就诊,检查T37.2C,心率80/min,律齐,未闻及明显杂音,抗“O682u,血沉40mm/h,临床诊为风湿性关节炎。舌苔薄白润、舌质偏淡,脉弦稍滑数,无明显的关节红肿及变形,遇寒常发关节酸,食纳、两便均正常。治以温经散寒、除湿祛风、活络止痛,仿桂枝加附子汤;桂枝9g,熟附子6g,炙甘草5g,赤白芍各9g,片姜黄6g,红枣6枚,安痛藤12g,忍冬藤12g,防风5g,蛇舌草12g,薏米仁15g,制乳没各3g。服药10天,患者自感关节疼痛明显改善,继续再服,稍加黄芪、当归,治疗1个半月。复查血沉15mm/h,抗“O264u,临床症状消除,基本痊愈。
【作者简介】
黄存垣,男,江西赣州人。江西省名中医,1965年毕业于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本科专业。曾任江西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江西中医药大学附院党委书记、院长、中医系主任等职。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行医执教50余年,对一些地方及常见多发病进行治疗与科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擅长治疗时病、内科疑难疾病,尤以中医脾胃、肝胆及消化系疾病见长。获得省教委科技成果三等奖,任主编、副主编著作正式出版二部,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