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介 李小明,1970年生,分别毕业于盐城师范学校、南京艺术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 现为: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员 盐城市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盐城市第一中学美术高级教师 2010年由盐城市文联、盐城市美协主办,于盐城成功举办“李小明中国画作品展”; 2013年起被云南师范大学聘为“国培计划”专家; 2013年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李小明花鸟画作品集》; 2011年12月,作品《大雪小雪又一年》入选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作品展 2017年9月,作品《素影》入选“2017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当代中国画的创作生态与时代走向” 2017年9月,作品《小明的一天》入选首届“白山黑水▪美丽四平”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并获中国美协入会资格奖 2017年12月,作品《水云乡》入选“泾上丹青▪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7年12月,作品《满湖斑斓鸣禽醉》入选“八大山人”全国写意中国画作品展 2018年5月,作品《故园之恋》入选“墨香诏安▪中国画作品展” 2018年5月,作品《月亮湾之晨》入选“水墨融情海丝梦”首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8年8月,作品《青春之歌》入选“中国梦▪燕赵雄风全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 2018年9月,作品《水云乡系列》入选2018“万年浦江”全国中国画工笔作品展并获中国美协入会资格奖 2018年10月,作品《草原之子》入选“吉祥草原▪丹青鹿城--2018年全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 2018年10月,作品《小明的一天》获得2017年度盐城市政府文艺奖一等奖 2018年12月,作品《小明的一天系列3》入选“美丽中国--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9年6月,作品《卓玛》入选“美好中国▪二十四节气主题创作”全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 作品欣赏 月光曲 170cm×160cm 幽竹清音 幽香图 68cmx 68cm 香榭情浓 140cmx 110cm 香飘十里风 68cmx 68cm 静观、冥想与表现 文/李小明 美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一半在物,一半在你,在你的手里。 ——摘自朱自清《谈美·序》 我想,我的幸福不仅仅是在教室上课抑或在工作室画画、阅读,还很喜欢到田地中、池塘边、林木间到处走走,闻一闻泥土的芬芳,寻一寻大自然中那些经常让我很感动的生命。我一直认为,一幅作品最感人的地方,往往是画者曾经被打动过的一个场景或者一个细节,在一念间被摄入脑海,然后在某个灵感降临的时刻被描摹出来。自然中的细节、生活中的细节、情感中的细节,都将成为我们创作意识形态中被关注美的焦点。 西风渺渺碧波寒 68cmx 68cm 苇塘惊梦 68cmx 68cm 荷塘,莲花,在文学和绘画中是弥久不衰的题材。同样,它们也频频出现在我的笔墨中,成为我不可或缺的对于生命理解的表达和诉说。 荷塘是我经常驻足流连的地方,不带相机和写生工具,只与那莲叶、莲花、莲蓬相看不厌。无论是阳光明媚、清风朗月还是细雨簌簌,无论是碧叶千顷还是枯荷残茎,都会给我很深的启示。 素影 松风过雨见精神 192cmx 96cm 面对莲,总有澄澈纯净又恍如脱世的感觉,让我不断想起理学祖师周敦颐的《爱莲说》和散文大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更想起莲花在佛教中的意义:佛陀不染世间的烦恼、愁忧,宛如莲花不着水,因此被称为“人中莲花”。《华严经》说,莲花有四义:在泥不染,如法界真如在世不为世污;良性开发,如真如良性开悟,众生若证,则自性开发;为群蜂所采,如真如为众圣所用;有香、净、柔软、可爱四性,如常、乐、我、净、涅槃四德……这些意念让我不断有创作冲动,提起笔来,用泼墨法画出大片的荷叶,趁湿勾出叶的经络,然后穿插浓浓淡淡的荷梗,再在合适的位置画出荷花,或勾勒或点染,尽情地画出花的摇曳多姿之势,再大面积地渲染、勾画出中景和远景,使画面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偶尔在画眼之处或藏或露地画出一两只小鸭、水鸟或数条游鱼,注意把握画面色调的和谐和节奏的明快,画至情深处,物我两忘,不知自己是荷,还是荷是我…… 私语 68cmx 68cm 硕果 漫步大自然,满眼见得种种曼妙。那些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花草树木,那些活泼灵动精灵古怪的小动物,都让我觉得生命的伟大与美好。 一直向往一种生活状态:对一卷书、一壶酒、一溪云,闲适而惬意。是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也是庄生的花下梦蝶,更是瓦尔登湖的静谧。 水云乡系列 我的工作室有一幅裔敬亭老人的梅画,笔到意行,游刃有余,寥寥数笔把一株梅树表现得遒劲刚强。在我画室外,有数株经年的迎客松,干劲而枝繁,夏至清荫霏霏生凉,冬日依然苍翠如故。若有梵音轻弦,不禁胸中快意横生。那些花鸟虫鱼带给我的莫名感动,那种对造化的敬畏感恩之情,以及我所追求的一种清逸高远的意境,常会在作画之时,栩栩如在目前,呼之即出,且随着笔墨在绢素上尽情流淌。 秋罗拂水香未销 136cmx 68cm 清香芙蓉阁 98cmx 98cm 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大自然给予我们生命,当是让我们好好珍惜、切切善待所拥有的。 这正是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体现罢。作品本身在结构上就是一个小的“自然”。在绘画状态中,在笔墨的意味中,在造型的感觉中,都有种种微妙,不可言说。王昌龄说“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一直以来都是我孜孜以求的一个高度。作为对大自然以及传统文化都怀有热爱并且敬畏的画者,我愿意用艺术手段把自然中那些盘踞在我脑海中不肯离去的美表现出来,同时,那些闪烁着光辉的唯美存在也在激励我不辍笔墨,且对人世满怀深情。 清霜素羽洁无暇 136cmx 68cm 满湖斑斓鸣禽醉 笔底芙蕖鲜 ——李小明《荷塘系列》解读 文/韩迅 很多时候,先生爱拉着我一起去看荷。春观小荷才露尖尖角;夏赏接天莲叶无穷碧;秋见犹有残荷几瓣红;冬叹池中零落花事休。但凡风送清气,雨敲碧玉,月镀莲华,雾罩神韵,都别有一番况味。 原来的家有个小小的院落,院中养了好几大缸荷。这些荷无须多作照料,只需淤泥、清水,它便自生自灭自蓬勃。 芦荡风起 136cm x 68cm 莲塘野趣 68cmx 68cm 在水一方,面对荷,清凉感总会通透全身,灵魂像被冲洗过而变得清澈而纯净。荷之种种美德,恬静淡泊、自然高洁,使观赏者之心灵不知不觉被净化。世事的美好,尽在这翠色娇圆的荷叶上,在这淡淡幽幽的花香里。光阴荏苒,繁华落尽复繁华,一如莲子破泥而出的希望,和残荷褪尽的无奈。然而在心里,莲花永远盛开。 金色家园 金秋时节 150cmx 68cm 我知道先生之所以钟情于荷,因为荷不仅具有形而下的可视的形象美,更在于它形而上的蕴涵的内在美。我们所能见到的荷:叶似碧玉盘,茎如绿翠柱,花是湘妃出水中。而荷的气节和清骨,不耀眼,不张扬,出污泥而不染,不沾染世俗的尘埃,亭亭净植,圣洁纯净地绽放,也一直是先生心中最深的倾慕和敬仰。 家园 浮香绕曲岸34cm x 46cm 于是先生的笔下有了很多的绿荷红菡萏,尽情地舒卷开合。翻看先生的荷塘系列作品时,一次又一次地流连徜徉于荷塘边的情景似乎又在眼前呈现。《清风送香远》、《池有荷花分外香》、《宛在水中央》《碧云间》等作品中莲花的明艳,荷叶的圆润,枝蔓的秀拔,似乎表达了一种放眼华美,素衣换霓裳的喜悦。画中兼工带写的笔法,工则描形绘貌,写则宣情达意,无不在述说着画者的热爱生活,崇尚美好。而《私语》、《别有池塘一种幽》、《清音一曲过湖来》则是对生命融于自然的一种感动。有诗云:“莫向荷花深处去,荷花深处有鸳鸯”。那些画中的水鸟,或藏或露,或嬉戏或休息,还有置身荷间玉笛横吹的仕女,都表达了画者一种欲远离喧嚣、独守淡泊的向往,它们伸展和温润着画者生命中最本真的自我:纯真坦然,宁静安详而又乐观向上,充满生机。还有一些像《冬韵》、《潇潇疏风乱雨荷》、《留得听雨》等,画里的荷娇嫩不再,光鲜已过,然则那是一种别样情韵,一叶叶,一枝枝,于寒风中挺立,似乎在回味过往的繁华,在做着依然是冰清玉洁的梦。残茎枯叶终将回归泥土,而那莲蓬,却蕴含着新的生命,等待着“玉盘擎出,叠翠盖千层;菡萏嫣然,绽仪态万方”的新的轮回。这是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的赞美,对扎根淤泥、拔节于清波的荷之风格高洁的神往。 风折霜枯情犹在 176cmx 96cm 风急天高任自由 68cmx 68cm 自然界中自然法,真心流露笔生花。正是基于永不肯离开自然的情怀,和对卷舒开合随天意的荷的精神的认同,于是先生把对生命的热爱,对人世的深情,都融于笔端,化作一幅幅荷画,以其纯净的、感人的审美性,激励并净化着观者那向上、向善的灵魂。 韩迅(李小明妻) 风传一水香 136cmx 68cm 朝阳影里灿红琼34cmx 136cm 不觉湖边一夜霜 136x 68cm 碧云间180cmx 120cm 白玉摇铃带露香157cmx 98cm 傲霜图68cm x 68cm 卓玛 月亮湾之晨 雪域红云 小明的一天系列3 小明的一天系列 水云乡 青春之歌 角逐 惠安女 故园之恋 草原之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