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尚荣:顾明远教育思想的精髓与表达风格

 芳草屋845 2019-08-29

顾明远先生是我国的当代教育家,是我们敬仰、爱戴的先生,是老而弥坚、青春永葆的著名学者。顾先生的教育理论积淀深厚,思想深刻,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升华,又极具鲜明的风格。研究顾明远教育思想,在当下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我个人而言,研究的过程就是我学习的过程、吸收的过程、继承的过程。

通过研究、学习,我以为顾先生的教育思想有着丰富的理论意蕴,映照着教育改革实践。理论意蕴与现实映照的双重建构,以及所形成的双重特征,彰显着顾先生的学术魅力与实践引领的智慧。

成尚荣:顾明远教育思想的精髓与表达风格

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小组成员

顾明远教育思想的表达风格与透射出的人格

完整意义上的教育思想,应该包括话语方式和表达风格。表达风格往往是教育思想内核与精髓的折射,而且透射出表达者的人格。因此,研究教育思想的表达风格,应是题中应有之义。

顾先生的表达风格是丰富、鲜明的。我将他的表达风格概括为四点。

其一,丰厚的简要。阅读顾先生的文章不费劲、不吃力,似乎简单、好读、好懂,却越嚼越有味道。其实,简洁的背后是丰厚,蕴藏着丰盈的内涵,是顾先生把丰盈的内涵简明化、简洁化了。

其二,深刻的朴素。顾先生从不玩花样,不玩概念,明明白白,实实在在,有时朴素如“白话”。透过朴素,我们看到的是他在安静、从容地思考和表达,却使深刻的意思让人觉得清清楚楚,绝无雾里看花、水中捞月之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等,不正是如此吗?

其三,白描中的深描。白描、深描是人类学研究的方法。顾先生的研究方法及表达风格,就体现了这一点。他直面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从不回避,而是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揭示问题的本质,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比如,《素质教育的十大原则》提出的每一条都有根有据,有理论的深刻剖析,进行了“深描”。“白描”让我们对问题与现象有了直观感受,“深描”则让我们对问题和现象有了深切的认识。

其四,表达风格的多样化。顾先生关于纯粹的学术问题的讨论及表达,十分严谨、深邃。比如,《马克思论个人的全面发展——纪念<资本论>发表150周年》,他从《资本论》中马克思对个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考察论述起,到马克思关于个人的全面发展现实意义的阐释,就不是可以用“丰厚的简要”“深刻的朴素”所能概括的。学界流行一句话:风格多样,所以长寿。顾先生是长寿的。

表达风格总是与理论的格调自然联系在一起。顾先生的表达,透视了他理论的高格调、视野的大格局。他把理论深深扎在广阔的田野上,扎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扎进教师的心里。顾先生对问题的论述是在大视野下展开的,对现状的剖析是在大格局中进行的,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在澎湃的思想上盘旋/在那里,我找到了语言/灵魂这家伙/从人的身体里不断涌出。”

所以,这绝不仅仅是语言表达问题,也绝不仅仅是文风问题,而是理论的高格调和思想活跃、深刻的问题。这样的高格调,是在提醒我们:看待问题,对待问题,研究理论、学术问题,应回到教育的本质上去,回到原点上去,回到规律上去。

如同教学中有“黑洞”一样,教育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中也有“黑洞”,要让“黑洞”敞亮起来、澄明起来,这样才能走出“黑洞”,走向规律。顾先生的表达风格,其实是帮助我们揭开遮蔽在问题、现象前的幕布,揭示事物的真相,引导我们祛魅,把握教育的本质与规律。

成尚荣:顾明远教育思想的精髓与表达风格

顾先生的表达风格,不仅透视了他理论的高格调,而且透射出他的人格。风格是关于人的,是人投射的背影,是特殊的人格。顾先生的表达风格正是他人格的生动体现。

在我的接触中,在学习中,我感受到顾先生人格的崇高,试着概括了三点:

一是求真。顾先生发表对问题、现象的看法,总是让调查研究走在前头,让真切的思考走在前头、走向深处,实事求是,而不是凭经验、靠想象。其实,他对许多问题是熟悉的,但相信“熟知非真知”的判断,而要获取真知,必须有求真的品格。

二是平易。顾先生是温润的长者,有儒雅之风,行君子之道。他平等对待每一个人,虚心倾听不同的声音,爱护、提携后辈,真诚耐心帮助、指导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冯友兰曾说,不必理直气壮,而应理直气缓。顾先生正是如此。

三是嫉恶。顾先生发表讲话或文章,都是直截了当,直抵要害,是非分明,爱憎分明,以平易的方式抨击与批判,毫不含糊。顾先生人格中最为闪光的是他的家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静观深思,恪守真理,对教育、学生、教师的满腔热情。

研究并学习顾明远教育思想,首先要学习顾先生的求真人格,学习他的高尚品格、精神和气度。同时,学习他的理论高格调,学习他的大视野和大格局,学习他的学术规范。所以,研究、学习顾明远教育思想,完全可以从他的表达风格切入。

以学生为主体:顾明远教育思想的精髓和理论意蕴

顾先生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他常常把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战略研究与战术研究统一起来,研究触角比较多,研究成果丰硕、多元。其中,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是他教育思想的精髓。当下,以学生为主体几近共识,在形成这一共识中,顾先生是做出巨大贡献的。

1981年,顾先生在《江苏教育》发表《学生既是教育活动的客体,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一文,在全国率先提出“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的问题,在教育理论界引起一场关于学生主体地位问题的争论。时过10年,即1991年,顾先生应《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瞿葆奎先生之约,在该刊发表了《再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辩证关系》的文章,对这场争论过程中涉及的重要理论做了更加系统、深入的论述。

此后,随着改革的深入以及一些重要基本理论问题的逐步展开,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一观点逐步被大多数人接受,并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了对教学过程的传统认识,开始建立新的师生关系和教学秩序。这一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展开到形成共识,顾先生显然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我以为,这应在中国教育史上,在课程论、教学论史上,写下重要的一页。

“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我们将其简要地概括为“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思想应是顾明远教育思想的精髓,可以站立在中小学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地位。顾先生这一思想的孕育、形成、提出,是有宏大的研究背景和深沉的理论思考的。

以学生为主体是基于教育本质的思考

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有多种观点,顾先生做了概括:有“生产力说”与“上层建筑说”之辩、“双重属性说”与“多重属性说”之辩、“社会化说”与“个性化说”之辩等。他认为,这些“之辩”,“几乎都没脱离工具论的藩篱”。20世纪80年代,“教育价值观发生了巨大转变,但仍然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而忽视人的发展的功能”。党的十六大以后,“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渐为教育界所共识。以人为本,在学校教育中就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也是以人为本的实现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是基于素质教育的思考

顾先生一直坚持素质教育,他是素质教育的首倡者之一。顾先生说:“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他还十分明确地指出,“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尤其是人才观,顾先生说:“人才是多样的”,“人人都能成才,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我们只有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才会努力尽心地教育他”;“人是有差异的,因此人的发展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才是最公平的教育”。

顾明远教育思想中,真正的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只有以学生为主体,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而且,以学生为主体,不只是一个“类”的概念,而是“每一个”的概念。只有落实到每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才是真正、彻底的,才能完整实现。

以学生为本是基于对儿童观(学生观)的深刻思考

顾先生非常重视儿童观(学生观)的研究。正确的儿童观,是顾明远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儿童观的集中体现,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顾先生的人才观与儿童观是内在一致的。理论与实践都证实了这一点: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可能有什么样的课程观、教学观,而以学生为主体是正确的儿童观的具体体现。顾先生形象而深刻地描述了儿童发展的特点:“儿童的发展不是线性的,是有曲折的。”

他多次提出,“我反对在学生中评选‘三好学生’”,“这种在成人社会中评选先进的办法不能搬到儿童教育中,因为不符合儿童成长规律”,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评选“三好学生”会造成“三好学生”的心理伤害,而“自尊心是一个人的基本品质”。以学生为主体,正是对儿童应有权利的尊重,对儿童学习能力的信任,对儿童自尊心的保护。不难发现,以学生为主体是儿童观的折射和映照,也是儿童观在教育教学中的落实。

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质与旨归是个人的发展

顾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时就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后去苏联留学,又系统地读了《资本论》,回母校教授教育学,也总是要提到《资本论》,他对《资本论》是熟悉的。但他说,“似乎没有学透学懂”,今天再一次阅读,他又有一些体悟。于是,他写下了《马克思论个人的全面发展——纪念<资本论>发表150周年》。

首先,他认为,“过去中文译为‘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不对的,应是‘个人或个体的全面发展’”。然后,他引用《共产党宣言》里的话来佐证:“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其次,顾先生回顾了大工业机器生产与人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些基本观点,其中包括大工业机器生产需要个人的全面发展,也包括为个人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读了顾先生的文章后,我体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本质与旨归就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个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深层次上保证以学生为主体。这是对以往教育价值观的超越,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深度开挖。

综上所述,以学生为主体,其理论基石是牢固的,理论意蕴是久远、丰富、深刻的。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发展素质教育”,我们应当进一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用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来照亮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进一步确立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

以学生为主体理论的实践映照

诚如上文所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可以照亮实践,而我们的实践应当自觉地映照这一理论。

首先,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照亮下,深化我们的教育理念,把握以下几个要义。

第一,以学生为主体,是教育对学生的核心关切。顾先生在《马克思论个人的全面发展——纪念<资本论>发表150周年》一文中,明确指出,“马克思关于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终身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终身教育开始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潮,逐渐发展成一种制度、一种教育系统。到21世纪初,终身教育的概念逐渐被终身学习的概念所代替。终身学习更强调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更体现了学习化社会的特征”。这一观点恰恰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所提到的核心关切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核心关切”,“我们应将全人类视为一棵树,而我们自己就是一片树叶。离开这棵树,离开他人,我们无法生存”。因此,我们要“努力探索促进人类进步和保障人类福祉的各种途径”,即让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终身发现者。

第二,教育要树立核心价值观。教育总是与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价值与价值教育是其中的两个重要命题。以学生为主体,其实是一种教育价值观,是一种价值教育。这一价值观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因为人是人的最高价值。这一关于人的价值观,说到底是对人的尊严的尊重与维护,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与维护。而且,以学生为主体应是教育的核心价值,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价值,教育的其他价值才能产生与发展。

第三,确立教育的共同利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称,视教育作为公共利益的命题,正承受着新的压力,“公共”概念在新的全球学习环境里已不再清晰了,“公共利益理论的局限性”已开始呈现,“另一方面,对于‘共同利益’的定义是……实现所有人的基本权利的必要因素”。不难理解,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学生基本权利的实现,不管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学生都应站立在主体地位,成为教育的核心。以上三个层面的理念,具有时代性,这样会给以学生为主体赋予时代色彩和未来色彩。

其次,以学生为主体理论搭建实践框架。顾先生有四句话的概念,作为教育信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这既是教育信条,又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实践框架:从爱出发,爱是教育的本质与核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个教育过程中,要以活动为载体,学生参与到教育中;最终达成教书育人的目标,而教书育人在细微之处,往往是关键之处,是落实点,是突破点,是新的生长点。

这一框架有核心理念,有思路,也有策略和方法,其原点就是学生,这是一个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框架。它看似平白如话,看似简单,却如此深刻,如此准确,如此完整。所以,以学生为主体,顾先生不只是提出理念,而是指向实践、指导实践,抑或准确地说,以学生为主体是理论观照与实践映照的统一和互动。

再次,坚持素质教育,坚决反对应试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是对应试教育的抵抗与消解。改革实践常常受应试教育的严重干扰,让学生受到极大伤害,处于被动地位,被学习、被评价、被发展,无学习权利可言,无人格尊严可言,无时空支配的自由可言,问题意识被淡化,想象力被遏制,好奇心被抑制,一切以知识、分数、升学率为唯一追求、唯一标准。

以学生为主体,既是基于素质教育的思考,又是对素质教育的坚守,抵抗乃至消解应试教育,既需要体制机制的改革,又应有具体的行动。以学生为主体正是一种良好方法,尽管它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能让教育有突破性进展,有实质性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顾先生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主张,是素质教育的宣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策略和方法,是改革实践对以学生为主体理论的又一映照。

最后,以学生为主体,学习、践行顾明远教育思想,要做到三个“像”:像顾先生那样做教师,做中国好教师;像顾先生那样思考,做一个阅读者、思考者;像顾先生那样做研究,做一个优秀的儿童研究者、优秀的课改探索者。还要做到三个“真正”: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核心推动教学改革;真正以四句话为教育信条,从实际出发,形成自己的育人思路,落实在行动中;真正用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思想牵引、推动自己的专业成长,为自己搭建一个更高的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