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印禅寺,不仅寺庙的名称触目惊心,血印僧的故事和传说也震撼人心。 “血印”源自寺庙门前的牌楼西侧那根花岗岩石柱上,有一个僧人模样的血色印迹。这个印迹从何而来呢? ![]() 原寺建成年代不详,明代就已存在。血印僧事迹最早在清康熙《秀州县志》有记载:清顺治二年,清兵攻打嘉兴,嘉兴3万余义军奋力抵抗,20天后城池失守,清军进城疯狂镇压。这便是嘉兴历史上的“乙酉之役”。康熙《嘉兴府志·艺文》又详述:清兵进城后,强掳十多名妇女囚于附近岳王庙内欲加施暴,庙内僧人乘夜色放了妇女,清兵获知后抓捕为首的僧人,绑在石柱上活活烧死,鲜血沁入石柱留下了这殷红的僧人血印,这位没有留下法号的僧人被称为“血印僧”或“血印和尚”,是大慈大悲的化身。这根石柱上僧人的血印至今仍清晰可辨。 ![]() 此后,乡民感恩僧人慈悲,有人悄悄在血印柱边搭建茅棚充当庵堂,给血印僧立像,还有的设立简易的土祭坛,祭祀舍身救民妇的无名僧人。然而,因为血印僧的义举具有反清背景,清政府迟迟不予建寺。直到1925年民国嘉兴知事危道丰发起募建血印禅院,刻石立碑颂扬忠义不屈的精神。 ![]() 清代中期,苏州著名学者俞樾改写这个故事,把年代放到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侵扰东南沿海,发生了血印僧舍身解救民妇,被倭寇残杀的事件,编入其笔记小说中,赞颂了血印僧反抗倭寇的不屈精神。 淞沪抗战时,上海《申报》刊登俞樾的小说,并配发血印柱的影像,激发民众抗日情绪,一时沪上市民纷纷前来血印寺凭吊明志,声援抗日。从此血印寺之名流传于江浙沪。 ![]() 抗战胜利后1946年,著名诗人君左来此凭吊,写下一幅对联: 川流不息,挺一身保数百人安全,纵遭惨死何妨?智仁勇信真兼备; 血印犹存,修三塔留千万年业绩,早自破空飞去,贪嗔痴爱了无痕。 ![]() 如今不少旅游社组团游览嘉兴时,血印寺也是必游之地。 写于2019年8月27日 |
|
来自: 吴越尽说 > 《原创:走,去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