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2、具备“上德”的人不需要去遵循“下德”——聊《道德经》

 山佳国学谭 2019-08-29




42、具备“上德”的人不需要去遵循“下德”——聊《道德经》

《道德经》的《道经》在最后,面对着人们因受到欲望的诱惑而会停止对“道”的追求。再次的阐明:“道”本身就是无为无不为的。对此就提出了一个“道”在人类社会关系上的表现形式是什么?的大问题。用现代的语言来提问那就是:人“道”的表现形式是什么?那就是制约人类社会关系的“德”。由此,在《德经》一开始,老子就开门见山的提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老子这段著名的话,提出了一个“上德”与“下德”的问题。

首先,聊一聊何为“上德”。在下认为老子“道”与“德”的思想是连贯的。在《道经》中老子就提出“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也就是说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天地之大道决定了人道,人道的本质就是人的本性善。那么,人的性善的表现就是大德,也就是“上德”。人世间的品德礼仪就是人性善的表现形式。因此,具备性善上德的人,不需要有意的去制定去遵循,人为制定的品德礼仪——也就是“下德”,自然而然是有德的。

其次,老子相对的又提出了一个“下德”的问题。何为“下德”。同样在《道经》中老子就提出了“大道废,有仁义;”是说“道”被人们废弃了,人“道”的本质就是人性善,当人们丧失的人性善,人们不能自觉的按“性善”而行,为了约束人们欲望的需要,所以,才有了按“性善”的要求,提出的具有相对强迫遵守的品德礼仪。这就是“下德”。那么,强迫遵守成形的品德礼仪——“下德”,而却丧失人性善的本质,也就形成了“伪善”,虽表面没有失去“德”,实际上是没有“德”的。因此,具备“上德”的人不需要去遵循“下德”,自然而然就是有“德”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