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岁孩子欲轻生仅因父亲未兑现承诺:毁掉一个孩子的最好办法就是言而无信

 青青莲子 2020-11-18


近日知乎上也有一个相关的话题引起大家的热议:

孩子考到了约定的成绩,可我不想兑现给他游戏充值的许诺了怎么办?

在这个话题的评论下,许多人纷纷道出了自己童年时被父母欺骗的经历。

其中一条评论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网友的爸妈也曾对他许过承诺,只要考到班级前三名就奖励一台电脑。

当时他的家庭经济并不是很好,父母兑现承诺之前也陷入两难的抉择。

他的父母经过试探,也知道他很在意这个承诺,深思熟虑之后,决定还是带着他到专卖店买电脑。

可他没有进去,而是告诉父母:“知道你们真的会给我买,就够了。我们家还有很多地方要花钱,这钱留着吧。”

网友的这一番举动被评论称为“教科书”做法,甚至很多人表示非常羡慕他有这样诚实的父母,更多网友是哭诉着小时候被父母“鸽”的经历。

相对于更多父母来说,在承诺之后,都是不会兑现的。

比如:

  • “写完明天带你去楼下的公园玩。”——可是你写完之后他们会要求再背一篇文章;

  • “只要你考进班级前X名,就给你买一部ipad。”——你满心欢喜的把成绩单拿在他们面前时,父母又会说这个会耽误你学习,不能买;

  • “今年的压岁钱我帮你保管。”——之后这钱就已经没影了。

走过最长的路就是父母的承诺套路。

在他们的心里,孩子还小,没有兑现也没关系,过几天就忘了。但殊不知,对于孩子来说,世上最真的承诺,是父母对孩子的承诺!

常言道:“最好的教育方式,是用自己的日常行为潜移默化影响孩子。

但是现实中,在许多父母的认知里,即使没有兑现承诺也没有关系,因为孩子不懂事,这件事过去就过去了。

但其实,孩子的内心是很敏感的,父母没有兑现的承诺,已经在孩子的心里埋下了不信任的种子。

久而久之,即使父母再次做出其他的承诺,孩子也不会再抱有期望,因为他们心里已经认定了:“反正也不会是真的”。

无法学会信任的孩子,一生都是孤独的。

古时候有《曾子杀彘》的故事:

曾子的妻子去赶集,熊孩子跟后面没完没了地哭,把曾妻哭崩溃了,随口应付小孩:“你先回家,等娘回去杀猪给你吃。”

妻子从集市回来,正撞见曾子把家中肥猪捆了要杀,不免大惊:“我只不过跟娃开个玩笑,你还当真!”

曾子说:“家长不可以跟小孩子乱开玩笑。儿子什么都不懂,他只学习父母的言行,听从父母的教导。如果你欺骗了他,就是在教育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母亲,以后你还怎么教育孩子?”

于是曾子顶着妻子的不甘,把大肥猪煮给孩子吃了。

看完这个故事,我想每个家长应该都明白:当教养方针和信用诚实冲突时,首选应该是“守信“二字,否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人生观,也会影响大人以后的教养权威。

而这两者一旦丧失,以后这孩子的成长,家长就很难依靠自身的引导让他们达到期望。

知乎上,有网友说,在小时候,妈妈承诺带自己去动物园玩,自己可开心了,等啊等,终于等到出发了。


结果在去动物园的路上,新开了一家服装店,妈妈就带着自己进去逛,逛着逛着,一下午就过去了,于是那天他哭着被心满意足的妈妈带回家。


直到现在,他都非常喜欢动物园,每到一个城市,都要先去逛动物园,因为只要在动物园里,他就感觉能找回那一天的快乐。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在全国调查中发现:中小学生最不满意父母的12种行为中,“说话不算数”占43.6%,排在第一位。

  • “等你考好了,就给你买最喜欢的玩具!

  • “等我放假了,就带你去游乐园玩!

  • “等我出差回来,给你带你最喜欢吃的蛋糕!


孩子满怀期待的努力着,等待着,但是又被父母莫名其妙的拒绝,又被父母满不在乎的忘记,心里的期待和兴奋,就像被泼了一盆冷水,迅速冷却下来。


父母为了激发孩子的潜能,为了鼓励孩子努力取得成绩,轻易对孩子许下承诺,但是又在事后轻易反悔,因为在他们看来,失信于孩子是没有心理负担的。
但是却不知道,那些父母开过的空头支票,都是在透支孩子的信任和爱。

如果一定要给孩子承诺,那么,这个承诺就要是你能够接受也能够兑现的。


你不能用一个自己压根不能接受,甚至是完全没有办法实现的虚假承诺去搪塞孩子。这不仅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承诺的轻视。


有些父母会想,过几天孩子就不记得了,又或是,反正孩子也做不到,但这样的理由不过是自欺欺人,认真琢磨一下,你就会发现其中的荒谬之处了。

前段时间有个新闻报道,一个小区里一名10岁的孩子要跳楼。

民警赶到现场时孩子还站在窗外,经过一番好言相劝孩子才道出了真相:

原来,孩子跟爸爸约定好,如果这次成绩优秀就给的奖励,在成绩出来后爸爸反而赖账了。

孩子一气之下,无奈只能选择这样的方式来逼迫爸爸兑现当初的承诺。

“如果你能做到……我就奖励你……”是家长常用的教育孩子的奖励机制。

现在的情况是,你已经答应了孩子的要求,而孩子也为之付出了努力,并且达到了自己承诺的目标——如果不去兑现承诺,不仅会破坏亲子之间的信任关系,还会让孩子丧失继续努力的动力。

一味地限制孩子,并不能帮孩子发展出自我管理的能力。

只有先给孩子信任,孩子才会对得起你的信任。

跟孩子约定了没有遵守,无论什么原因,对孩子来讲都是失信。

人与人的信任是要经过长时间的信守承诺,遵守约定才能建立的,但是要失去信任只要一次就够了。

教育孩子没有了信任,教育的影响力几乎是零。

因为孩子会认为,你都说了不算我为什么要听你的,就算是听了你的,为什么一定要执行。

所以失信于孩子是严重的教育错误,是灾难性的错误,甚至是不可挽回的错误。

教育,本身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言出必行、以身作则”的父母,往往更会教育孩子。

在综艺节目《妈妈是超人》中,有一次胡可要带小鱼儿去体检,胡可需要先送安吉去上课,并承诺一定会准时接他放学。

结果因为体检的繁琐过程,又和小鱼儿“开了小差”,结果就错过了安吉的下课时间。

等胡可接到安吉的时候,看着不开心的安吉,胡可第一时间安抚了安吉,向他道歉,并说明迟到的原因。

安吉听了妈妈的道歉,虽然选择了原谅妈妈,但是看得出安吉还是有点小情绪,坐在地上装作若无其事的画画。

胡可于是笑着说:“送给我蜗牛是因为是很慢,像蜗牛一样慢是吗。”

说完并再次跟安吉说:“对不起。”

最终胡可取得了孩子的原谅。

孩子并不是不明事理,单纯的他们只会用情绪表达自己。

父母始终抱着一颗尊重孩子的心,孩子也会回报给你最大的理解和配合。

优秀的父母才是最好的榜样,孩子追赶父母的同时,会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改正自己,感同身受的教育比滔滔不绝的大道理更有效。

正如美国思想家艾默生说:“孩子最终会成为怎么样的人,主要取决于,他从第一个教育者那里所接受的爱的质量、陪伴和榜样示范。”

父母最好永远不要失信于孩子,一旦失信于孩子,不管是什么原因,都要向孩子道歉,解释失信的原因。

  • 如果是不可抗力的原因,要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父母失信的事实,理解这样的事实。

  • 如果不是不可抗力的原因,那就要想孩子表达今后的保证,使孩子信任父母的保证,挽回失信的影响。

跟孩子约定了没有遵守,失信于孩子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约定后感觉是错了,不应该答应孩子。

这时父母就不想执行约定了,对这件事不再当回事,也不再提起,就这样过去了。

但是孩子还记得很牢,也不知道约定有什么不对,只知道父母说话不算数,因此失去了对父母的信任。

遇到了这种情况,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1. 先执行约定,满足孩子的愿望,之后向孩子解释,这样的事情不可以做第二次、原因是什么,不管孩子理解、接受与否。 

  2. 同时还要向孩子说明,为什么错误的约定还要执行,是因为人要遵循承诺。

这件事情本身比对错更重要,借此机会向孩子进行一次信守承诺的教育,这是最有利的时机。

在第二次孩子提出同样的邀约时,可以拒绝孩子,这使亲子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恶化,因为事前已经对孩子说明的原因。

因此,亲子关系的激化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第二种情况是,约定没有问题,纯粹是父母的疏忽,造成了约定的失约。

这样的情况就是父母的责任,父母必须完全承担责任,向孩子诚恳道歉,并保证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请求孩子的原谅,直到孩子原谅为止。

如果孩子就此提出新的要求,即使要求有些过分,父母对过分的部分可以向孩子说出自己的理解。

同时表示即使过分也可以答应孩子,是因为要表达道歉的诚意作为对孩子的补偿,直到达成新的协议为止。

但是类似这样道歉不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是再道歉也是没有用了。

 

人活在世上没有信用,说的话不算数,人在别人面前的尊严就完全丧失了,信守承诺是孩子一生的立誓之本。

父母要为孩子做出榜样,这是为孩子的一生奠基。

同时要教育孩子就要有父母的权威,父母的权威的内涵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威信,这种威信就建立在父母的信守承诺之上,有了这一点,孩子才会听你的,才会有父母教育的意义。

有法不依,法律就失去意义;

父母说话不算数,父母的话就没有影响力和教育意义。

当孩子养成了说话算数,说到做到的习惯,孩子对自我的约束能力就形成了,这是孩子成熟的标志,是孩子重要的意志品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