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365》--126.五脏二十五变(上)

 保和堂 2019-08-29

         

 

·黄帝内经365· 

·第三章  内藏外象·

·第九节  体质禀赋·

 

四、五脏二十五变(上)(126

 

    《灵枢·本脏》篇讨论“五脏二十五变” 五脏各有大小、高下、坚脆、端正、偏倾的情况,五而有五,合为二十五变。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大小、高下、坚脆、端正、偏倾,主要是概念性的,与实体的结构关系不大,因为《内经》的五脏,主要是功能性的概念。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

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

肥腠理,司关合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首先简要归纳血、气、精、神、脏、腑的生理功能,为下文论述“本脏二十五变”作铺垫。

人体以血气为本,精神为用,以此奉养生身,周全性命。经脉的作用是运行气血,沟通阴阳表里内外,濡润筋骨,滑利关节。卫气的作用是温煦肌肉,滋养皮肤,充实腠理,开合汗孔。志意的作用是统御精神,收摄魂魄,适应寒温,和调喜怒。“奉生”:奉,养。“周于性命”:周,给。

 

    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

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

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

人之常平也。

 

因此,血气平和则经脉通畅,网罗上下内外表里阴阳,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使筋骨坚强,关节滑利。卫气平和则肌肉丰满富有弹性,皮肤柔韧,腠理致密。志意平和则精神专注,魂魄相依,悔怒不生,五脏安定,僻邪不侵。寒温调和,主动适应外界气候变化,则六腑运化水谷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人体抵抗力加强,风痹一类疾病就不会发生,经脉通畅,肢体关节活动自如。这些都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表现。

“分肉”:《内经》将肌肉分外层和内层。外层称“白肉”,即今谓皮下脂肪;内层称“赤肉”,即肌肉组织。赤白肉界限分明,故称分肉。

“腠理”:泛指皮肤、肌肉、脏腑组织的纹理,以及皮肤肌肉间隙内的结缔组织,有皮肤、肌腠、粗理、细理等区别,是渗泄体液,流通气血的门户。《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据《简明中医辞典》)

 

    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无愚智贤不肖,无以相倚也。然有其独尽天寿,而

无邪僻之病,百年不衰,虽犯风雨卒寒大暑,犹有弗能害也;有其不离屏蔽

室内,无怵惕之恐,然犹不免于病,何也?愿闻其故。

 

五脏是贮藏精神气血魂魄的,六腑是化生水谷精微运行津液的,这些功能都禀受于先天,无论愚笨还是聪明,贤能还是不肖,一律公平,没有偏袒。

问题在于,五脏六腑的功能虽然人人都是禀受于天而没有偏颇,但为什么有的人能尽享天年,邪僻不伤,百年不衰,即使遭遇疾风暴雨大暑大寒之变,也不受侵害。而有些人小心翼翼,轻易不离家门,居室门窗严密,风雨不侵,又无忧伤惊恐的情志刺激,却还是免不了生病,原因在哪里呢?

 

    岐伯对曰:窘乎哉问也!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四时,化

五节者也。五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小大、

六节长短、厚薄、结直、缓急。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

    凶,请言其方。

 

五脏的功能,与天地相参应,与阴阳相匹配,与四时相通接,与五行相化合,这就是所谓“具受于天也”。然而有人独享天年,有人不免夭亡,原因在于五脏存在二十五种变异类型。五脏各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之变,五而有五,故有“二十五变”。六腑也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之变,因六腑与五脏相合,为表里关系,所以六腑之变包含在五脏二十五变中。

接下来具体分析本脏二十五变。先看心脏五变。

 

    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心高则

满于肺中,悗而善忘,难开以言;心下则脏外,易伤于寒,易恐以言。心坚

则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

无守司也。

 

心小的人精神相对安定,外邪不易入侵,但心小的人性格比较怯懦,所以容易忧伤。心大的人比较豪爽,一般不会因为忧愁而受到伤害,但会因为疏阔失慎而伤于外邪。

心脏位置偏高的,压迫肺脏,导致肺气郁滞,往往烦闷善忘,不听劝导。心脏位置偏下的心阳涣散,容易感受寒邪。心神不振则怯懦,怯懦的人,经不起言语恐吓。

心脏坚实,则心神安定,卫气固密。心脏脆弱,则心火容易扰动,常出现消渴和中焦热证。

心脏端正则精神平和,血脉通畅,不易受到伤害。

心脏偏倾不正则意志动摇,操守不正,缺乏主见。

 

    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肺高则

上气,肩息咳;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肺坚则不病咳上气;肺脆则苦

病消瘅易伤。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胸偏痛也。

 

肺小则水饮很少留滞,水饮痰饮喘息病证较少见。肺大则水饮留积较多,易患胸痹、喉痹、气逆等证。

肺位偏高,易使气机上逆,多见抬肩喘息和咳嗽。肺位偏下,接近横膈而受到胃的挤迫,往往胁下作痛。

肺脏坚实,外邪不易入侵,所以很少咳嗽气喘。肺脏脆弱易致气机郁滞,久而化热则为消渴热中。

肺脏端正则肺气宣发,水道通利,不易受伤。

肺脏偏倾,则气机不畅而致偏胸疼痛。

 

    肝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病;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

肝高则上支贲切胁悗,为息贲;肝下则逼胃,胁下空,胁下空则易受邪。肝

坚则脏安难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肝偏倾则胁下痛

也。

 

肝小则脏气安定,不会出现胁下疼痛等病证。肝大则逼迫胃脘和食咽,出现咽食不下的膈中证,且两胁时常作痛。

肝脏位置偏高则撑膈抵胁,出现胁部闷胀和息贲症状。肝脏位置偏下则逼迫胃脘,胁下相对空虚,胁下空则容易受邪。“上支贲切”:肝脉上行之支贯膈注肺;贲,贲门,胃上口与食管相连,位置正当膈部;切,迫切。“胁悗”:肝胆之经布于两胁,故胁悗。悗,烦闷不适。“息贲”:呼吸急促,气逆上奔;贲,通奔。

肝脏坚实则脏气安定不易受伤。肝脏脆弱则肝阳易动,热郁于内而为消渴热中。

肝脏端正则肝气平和条达,不易受伤。

肝脏偏倾则肝气郁滞,而胁下疼痛。

 

    脾小则脏安,难伤于邪也;脾大则苦凑【月少】而痛,不能疾行。脾高

则【月少】引季胁而痛;脾下则下加于大肠,下加于大肠则脏苦受邪。脾坚

则脏安难伤;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脾端正则和利难伤;脾偏倾则善满善胀

也。

 

脾小则脏气安定,不易受外邪伤害。脾脏偏大,则腹部两侧空软处因胀满而疼痛。“凑【月少】”凑,充聚;【月少】(miáo二声),位于侧腹,十二软肋下方、髂嵴上方软组织部位。

脾脏位置偏高,则软肋下牵引季肋部疼痛。脾脏位置偏下则下加于大肠之上,容易受到邪气伤害。“季胁”:又叫季肋,指侧胸第十一、十二肋软骨部位。

脾脏坚实则脏气安定。脾脏脆弱则脾失健运而致消渴热中。

脾脏端正则脏气安和,脾运健旺,不易受伤。

脾脏偏倾则脾运不利,易为胀满。

 

    肾小则脏安难伤;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以俛仰,易伤以邪。肾高则苦

背膂痛,不可以俛仰;肾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俛仰,为狐疝。肾坚则不病腰

背痛;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端正则和利难伤;肾偏倾则苦腰尻痛也。

    凡此二十五变者,人之所苦常病。

(以上《灵枢·本脏第四十七》1/2)

肾小则脏气安定,不易受伤。肾大则腰痛频作,俯仰不便,而且容易遭受外邪侵袭。

肾脏位置偏高则易致背脊疼痛,俯仰不便。肾脏位置偏下则易致腰部及尾骶部疼痛,俯仰不便,且易患狐疝病。

肾脏坚实,精血旺盛则不会出现腰背痛。肾脏脆弱则相火妄动,常患消渴热中,易为外邪所伤。

肾脏端正则四肢精气和利,不易受伤。

四肢偏倾则腰以下经常疼痛。

上述“二十五变”,临床经常遇到。应该指出,五脏各有五变,考上述论断,其中脏小、脏坚者,脏气皆安;五脏端正者,皆和利难伤,所以说,本脏“二十五变”,并非概指病变,实际应是五脏在形态、位置、虚实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二十五种不同的变化类型。“变”字可理解为,人体脏腑随着生长发育的进程以及平时的调养,也会发生变化,而不是生来就一成不变的。比如怯懦之人,经受磨练后变得勇敢,心脏也会由小而变大,变大之后,又归结为另一种变型。

那么如何界定“五脏二十五变”呢?请看下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